梯级联动,创新滚动
——“白堤‘奔跑哥’”突发报道引出的思考
2023-09-06谢俊王倩
文_谢俊 王倩
在融媒传播的大背景下,充满正能量的新闻报道堪称“自带流量”,传播正能量亦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在媒体融合手段日趋多元、成熟的当下,是否可以通过优化采编方式与流程,探索增强传播动能、扩大传播声场的新路径,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今年4月8日,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景区发生一起游客不慎摔倒致骨折事件,因时值春季旅游旺季,白堤断桥一线人流量巨大,为保障救护车迅速进出,一名辅警狂奔着喊话,为救护车开道,最终确保伤者及时送医救治。杭州日报第一时间就这一典型的突发性正能量题材展开报道,相关短视频产品24小时播放量近2000万,点赞数近30万;相关推文阅读量20万+,并被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转发。回顾报道过程,杭州日报融媒体采编团队通过与杭州市宣传融媒中心的积极联动实现“双矩阵”波段式传播的尝试,值得复盘和进一步探索。
复盘:梯级联动打出“持续输出”
不同于新闻媒体直接获得报料,此次报道的线索最早由杭州市宣传融媒中心韵味杭州抖音号值班编辑在通联群中发现。察觉“救护车4分钟通过人流拥堵的白堤”包含的正能量元素后,该值班编辑于4月8日下午5点30分左右与救护车司机取得联系,采制音频素材并结合前期视频素材迅速剪辑后送审,准备发布。
短视频送审过程中,与杭州市宣传融媒中心保持日常联动的杭州日报融媒体平台值班人员发现了该新闻线索的重大价值,杭州日报融媒体特稿组随即跟进深度采访,包括纸媒、微信、客户端、短视频在内的各平台编辑全部就位,投入新闻产品全形态编辑工作。
此时,韵味杭州抖音号的短视频已经过审发布,在平台上实现了第一波传播。杭州日报视频团队在与前方记者联动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视角的现场素材,从而制作完成了更完整、更能展现事件全貌的视频。这段视频在杭州日报运维的各新媒体平台发布,随即获得了用户的极大关注,形成了针对同一正能量事件的第二波传播攻势。
另一方面,杭州日报融媒体特稿组与杭州市宣传融媒中心通联组又有了新的突破。当天深夜11点,已赶回老家接受治疗的伤者及家属接受了采访。伤者家属印证了事发情况,对杭州各部门紧密配合,开辟急救绿色通道的做法表示感谢,并特别表示“今后还要来杭州游玩”。这一消息被两组工作人员所共享,为“双矩阵”各自成稿提供了最后一块拼图。当晚11点03 分,第三波传播启动,杭州日报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突发!断桥突然挤上一辆车,车前有位小伙边跑边喊,原来……》。
次日,杭州日报头版以《“奔跑哥”急速喊出一条绿色通道(引)人挤人的白堤突现“人让车”奇景(主)》为题刊发消息,报道了这一事件;杭州发布官方微信在常设专栏《善城杭州志》发布了相关推文。至此,这次杭州日报融媒体平台与杭州市宣传融媒中心“双矩阵”接力的融媒体报道,在第四波的联合传播中画上了圆满句号。
纵观整个内容生产过程,阶段性的内容获取被划分成了有效的传播梯次,使得原本尚不完美的“一个稿子”变成了具有传播力的“一组多形态产品”。通过团队联动和信息共享,采编过程本身就转化成了传播过程,实现了传播价值的“持续输出”。
思考:创新滚动需要差异化思维
一直以来,直播式或者说滚动式报道是新闻媒体应对突发事件时用得最顺手的报道手段。而在此次“白堤‘奔跑哥’”的报道中,“双矩阵”融媒体报道的滚动方式体现出了显著的创新性,引人思考。
首先应该关注到的是,做“简单加法”的集纳滚动应当被做“传播叠加”的梯级滚动所取代。在融媒体平台多形态新闻产品生产的背景下,对于新闻内容,报道团队应当以平台化的结构性思维为引领采访取材,使得新闻素材在积累的同时,得以适应在多平台的实时呈现。
以“白堤‘奔跑哥’”为例,记者团队第一时间获得了有关部门的发声,并获取了鲜活的现场素材。这些素材既是各平台编辑团队立即要投入发布的“下锅米”,也是后续进一步采访的“开胃菜”。而在整个报道过程中,编辑团队采取了“按平台取材”,所有素材在动态回传过程中,根据平台特点和用户偏好,被合理化地应用到了不同形态的新闻产品上,完成一个、发布一个,这才形成了持续的发布波段,继而产生了传播效果的叠加。
更应该注意的是,既然是全形态多平台的传播,内容处理上的差异化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文稿占较大比重的微信公众号、纸媒等平台上,体裁的选取、标题的制作等技术处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最终的传播效果。
在组织“白堤‘奔跑哥’”的稿件时,编辑团队首先就体裁进行了讨论。在融媒报道的总体思路下,编辑团队一致认为,充分发挥短视频直观呈现、传播力强的特点,文稿完全有处理成短消息的操作空间。另一方面,为适应不同平台的传播特点,也为在不同时间点上实现最佳传播效果,在精编文字的前提下,编辑团队对新闻标题进行了差异化打磨。当日发布的微信公众号推文标题需要“藏一藏”,因此,救护车、辅警、绿色通道等核心元素全部予以隐藏,充分激发用户的阅读兴趣;而于次日见报的纸媒标题需要“拔一拔”,因此,在引题的“喊出绿色通道”之外,将“人让车”在主标中突出,不仅反映了辅警的作用,也突出了市民、游客的积极配合,让正能量得以进一步放大为“风景”。
总体而言,创新滚动报道需要采编人员从对新闻素材的理解入手,在坚持传统采编贴近一线的基础上,以全形态新闻素材采集推进内容生产,在差异化思维引领下追求全平台发力,最终实现传播声量的最大化。
探索:引导用户成为“生产者”
“双矩阵”联动所产生的传播效应,不仅能作用于正能量报道,已有案例证明,这种联动还能够更接地气地讲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今年3月31日,杭州市宣传融媒中心韵味杭州抖音号值班编辑前往孔庙书市拍摄时,意外发现了一本1980年印刷的连环画,连环画封底写有一段留言:“文勇,炒素鸡你自己回来煤气炉热一热再吃。”值班编辑觉得有趣,将书买下后,发布了一条为书寻找主人的短视频。短视频在平台发酵一周有余,被多家媒体转发后,有一位上海网友找来,经确认,该网友就是连环画原主人的女儿。杭州日报记者随即跟进采访,一段关于阅读习惯代际传承的故事因为一本意外获得的连环画被还原了出来。该报道在杭州日报各平台发布后,被人民日报官方微信转载。
这一案例给出的启示是,在融媒传播时代,用户已不仅是内容的受众,还且也是内容的二次传播者,甚至是内容的辅助生产者。据了解,连环画寻主人的视频在网络发酵后,被身在南京的原主人从同事处获悉,确认无误后,其在上海的女儿决定为父亲准备一份惊喜,因此主动找来,成为新闻素材的提供者,让一次有意思的寻人变成了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事件。
那么,作为新闻媒体的采编人员,我们需要探索的,正是如何通过适当的内容输出,激发用户的参与感,让用户从被大数据、算法“绑架”接受内容,到主动介入,成为内容生产的一环。应当认识到,依托用户的主动参与所生产出的新闻内容,必然是带着烟火气的,更能够让人产生共鸣感和分享欲。正因如此,这样的内容才是具有先天群众基础和传播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