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的第三性逻辑

2023-09-06郑巨欣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心灵设计师设计

郑巨欣

现代设计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丰富且多样的物质世界却未能让人类相应程度地提升幸福感。在设计领域,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简单复制、数字运算、虚拟设计大量出现,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发达社会与发展中社会所享受现代设计成果的差距愈加明显,让设计的第三性逻辑呼之欲出。设计第三性逻辑强调了设计从心灵出发并与世界的相关性,认为建构与万物照应的人文设计语境是未来设计的发展之路。

设计; 第三性逻辑;心灵关照

引言

现代设计在凸显艺术的重要性的同时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融合,而相应产生的技术殖民又必然地带来社会的分化。皮帕·诺里斯(Pippa Norris)在《数字鸿沟》中,从全球鸿沟、社会鸿沟、民主鸿沟三个方面概括了数字鸿沟的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也见之于设计领域:设计造成发达社会与发展中社会进入网络时代的差距,设计也使本国信息富足者与贫困者之间出现了不平等,设计还让使用和不使用数字资源从事就业、参与社会公共活动的人们差异扩大化。现代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就像一个加速器,在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方面,现在很少有人怀疑设计推动下的电脑文化对于转变人们休闲方式、社区网络和个人生活方式上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现代设计手法日趋简单复制、数字运算和虚拟化又不断驱使人们以数字化方式生存,于是个体自身应对困难挑战的能力急剧下降。

1.设计为何

日本设计师佐藤大曾写过一本著作,书名是《用设计解决问题》。作者在书中告诉人们,设计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不过,用设计解决问题并不是新话题,例如提升人的美感,改善产品的功能等。在历史长河当中,设计能够将牧民塑造成建筑师,将洞窟演变成高楼大厦,从日常饮食需要中发展出专门产品的加工。设计还成就了我们的设计师,并且激发起设计的需要。设计与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等彼此纠缠,人通过掌握技艺与应用磨合使自己适应环境和解决困难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塑造出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且一直处于动态变化当中。有些问题就像跷跷板,你在解决某一方面问题的同时,又会相应出现另一方面的问题。现代设计借助计算机加速设计发展,极大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但同时一系列负面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左右为难当中,设计应该何去何从?

设计无所不在,从我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到生产劳动、娱乐游戏,设计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利用自认为是设计的知识对设计以外世界进行探究,使设计得以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人类的好奇心、想象力见之于各种各样的设计物,不仅给人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福祉,而且成就了从古至今的设计文化与文明。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师的作用时常被一些人夸大,事实上设计乃是无数细节的综合相生。一幢房子、一件产品、一台服装秀往往都不是由一个设计师完成的。设计师离不开工程师、工艺师还有雇主的参与,有时候设计师的设计来自别人的启示。所谓专业与非专业设计师的区分,主要在于专业设计师的稳定经济收入来自设计工作,而更重要的是专业设计拥有更多的设计话语权。所以,一个设计项目的完成,可以理解为一个群体的合作,以及朝向一个目标努力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就像美国设计师丽贝卡·哈根(Rebecca Hagen)、金姆·戈洛姆比(Kim Golombisky)合著的《人人都是设计师》所概括,设计无所不在,参与设计的每一个人,应都具有设计的潜质。

设计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色彩、结构、风格以及材料等种种要素的选择、组合、应用均有其自身逻辑。根据设计的逻辑,有些人认为设计即设想、计划。设想取决于目的而计划是过程的安排,设计还是有目标、有计划的创作行为及活动。但需要注意的是,设计不应只有简单的,直线的逻辑。诚如日本工艺家赤木明登在《造物有灵且美》中说:“其实,美好的造型往往诞生于不去刻意追求的时刻。”我们有时在无目的,或又在无法做出决定时,突然产生的设计并非没有。所以也有的设计诞生于不可思议当中。

2.现代设计的哀声

现代设计包括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都在讲发展创新,但是仔细想一想,那些发展都是物质的发展与技术的改进,却完全忽略了作为社会核心的人的发展。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建筑设计千城一面,虽然有些夸张,却也不算太过分,至少是同质化现象明显。千城一面归纳起来,又不外乎由以下三种倾向:一是设计模仿西方古典与现代建筑形式;二是设计承袭中国本土与古典建筑传统;三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工具的建筑参数化设计。人们生活在建筑千城一面,甚至连设施也没有差别的环境里,加上同样地使用手机、电脑以及追逐时尚,我们的现代文化生活不是丰富了,而是变得单一化了。其实这些设计的基本原理都离不开模仿、拷贝与组装。尽管技术越来越成熟了,但是最能体现设计原创与差异化发展的人的因素,却相对弱化了。

工业设计产品不但满足人的生活需求,还要满足包括其他工业、农业、交通、医疗等多方面的用途。工业设计从18 世纪60 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的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其设计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的重工业。在20 世纪40、50 年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设计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20 世纪后期,第四次工业革命以系统科学的兴起和系统生物科学的形成为标志,以新能源开发为核心,实现了由自动化向智能化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本能主动性逐渐被数字化的适应性所取代。

视觉传达设计追求快速、准确地传达信息,是现代依靠数字化生存最典型的设计行业。作为视觉传达设计核心对象的字体与图形,可能因其应用广泛,设计发挥的空间极其有限,所以在字体、包装、图形领域过度设计比比皆是。近年来视觉传达设计注意到了“五感”设计,倡导以此拉近设计与人的距离,虽然发展方向是对的,但是现代人往往是感知过余而认知缺乏,所以将设计仅仅停留在可感知的层面是不够的。由于受到专业属性以及其他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即视觉传达设计主要还停留在视觉层面,即使强调动态也是为了吸人眼球,所以目前做得既不透彻也不深入。设计的美源自人类的心灵,设计信息的传达,最重要的目标应该是如何在心灵上唤起人的共鸣。

现代设计从表面上看是发展了,可当我们静下心来留意身边的设计时,却不难发现混乱的设计随处可见。设计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常常违背设计的伦理;为了追求速度效率,常常放弃创新、创意而接受复制与抄袭。尽管人们认同手工艺的价值,实际上却离手工艺渐行渐远。尽管倡导设计引领美好生活,实际上却在不断拉大贫富之间的差距。现代设计让人们可以操作电脑网罗万物,一键解决过去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完成的个人劳动,拷贝复制技术与数字运算取代了过去浩繁的手工劳动,因此,现在愿意从事不尽相同却繁复劳动的人也越来越少,真切的生活离我们渐行渐远,人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本能倒退。面对令人沮丧、让人焦虑不安的现代设计,我们不禁要问,现代设计的发展到底是机遇还是陷阱?

3.回归心灵的设计

当你生活在一个难以独善其身的时代,却又不想随波逐流时的唯一选择,应该是为自己确立一种人生的意义、规定一个人生的目标。设计的人生意义有很多,包括乐此不疲地充实工作,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拥享名誉、地位以及努力让自己的美学评判得到社会认可,或是自己的才能在重大设计项目里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甚至仅仅在错综复杂的商业竞争中妥善处理好关系等。不过这些意义还都只能算是随波逐流,更谈不上做到了独善其身。所以身处在设计价值混乱与群体迷失努力方向的时代,如果你想要真正确立独善其身而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意义,那就应该争取领先于我们的同行者,我们的时代,并让自己一直处在探索现代设计未曾涉及过的知识之中。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 (Abraham H. Maslow)在《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一书中说:“从弗洛伊德那里,我们了解到,人的过去存在于现在之中。如今,我们应当从成长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中认识到,未来也存在于现在之中。”这句话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五百多年前,文艺复兴艺术家米开朗琪罗的朋友,享有崇高声誉的艺术史之父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曾经针对设计给出过如下的定义:“设计是我们三门艺术,即建筑、雕塑和绘画的父亲,它源于心智。从许多事物中得到一个总的判断,一切事物的形式或理论,可以说就它们的比例而言,是十分规则的。因此,设计不仅存在于人和动物方面,而且存在于植物、建筑、雕塑、绘画方面。设计即是整体与局部的比例关系、局部与局部对整体的关系。正是由于明确了这种关系,才会产生了这么一个判断:事物在人的心灵中所有的形式,通过人的双手制作成形,就称为设计。”

如果我们仅仅就字面意思来理解,那么瓦萨里关于设计的定义也许会引起一些误会:建筑、雕塑和绘画的父亲怎么可能是设计?瓦萨里显然不会不知道建筑、雕塑和绘画是各自独立的艺术,但是因为建筑、雕塑和绘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手工劳动,所以将其归于以手工劳动为主要特征的设计范畴也合乎逻辑。就像13 世纪末15 世纪初意大利著名艺术家琴尼诺·琴尼尼(Cennino Cennini)在他的《艺匠手册》中赞美艺术家靠手和想象去发现不可见之物。此外,万物皆有比例,包括建筑、雕塑和绘画等所有艺术在内都有比例,但是取得这些比例不仅依靠心灵的窗户即眼睛的发现,还要依靠工具。工具又是手的延伸,所以瓦萨里称设计是事物在人类心灵的所有形式,这是有道理的。

瓦萨里的设计定义将设计回归于人本身对于发展现代设计富有启示,但是他没有解释人类的心灵与外部世界交融与共鸣的原因,设计师又如何心有灵犀地将心灵外化为设计的形式表达。所以,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4.设计的第三性逻辑

源自心灵的设计是真实的设计,具有将物质与意识相连产生互生互感的逻辑性。如果说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或者反之,那么心灵则可称之为第三性。物质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是构成宇宙间一切的实体和场域。意识是人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人脑对大脑以外表象的觉察。而心灵既是物质的又是非物质的,既是意识的又是非意识的。因为只有动物才有心灵,而植物却没有。心灵也不是我们的心脏和肉体、头脑或者灵魂和精神,而是一个生命场的存在方式。

心灵以“场”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头脑、心脏与肌肤,蕴含有我们的气质、欲望与本能,起着调配能量、体验情感的作用,具有自己的判断与特有的“思考”“经验”功能,有时候甚至会先于我们的头脑作出某种选择,并且影响我们看待事物的态度,对外界事物的接纳、关注、执着等。所以,心灵有着属于它自己的组份以及它自己的功能,有属于它自己的成长与发育的过程和规律,并且伴随着人的生命诞生而诞生,伴随生命的消亡而消亡。因而,源自心灵的第三性逻辑具有自洽的整体意识和本能的感知力,能够呈现出心灵与设计的共时性,具有修正现代设计发展中出现的群体迷失与设计偏差等功能。

作为生命场的设计第三性逻辑,必然存在生命的特征,类似于人要经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期,以及相应的幼稚、成熟、退化这些变化的过程。现代设计相对于原始设计来说,又当处于设计生命的哪个阶段呢?显然在设计意义上的设计生命与人类个体生命不同,但是作为设计发展的一种变化形态,现代设计无疑可以看成是设计史上的成熟时期,相当于具有丰富人生阅历和积累的中老年阶段。在这个阶段的设计生命感知,应该总体上已经懂得如何在平衡物质与精神诉求中表达出真我。按照第三性逻辑,处于这个阶段的设计心态,应如苏轼《定风波》中描述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坦然的心态,视设计为获得人生快乐的劳动,视体现个体尊严、价值的存在方式,也是未来设计发展所应抵达的美妙境界。

设计不仅是事物在人类心灵的所有形式,而且还是心灵所有形式反馈与投射到社会的一种实践活动。由于每一个不同的人对应各自不同的心灵,每一个设计的后面都有一个心灵在发挥作用,故而源于心灵的设计因人而异,由此奠定了现代设计丰富性表达,避免设计趋向于简单复制、数字运算以及虚拟化的统一模式,能够开辟令人产生感叹、智慧与惊奇又不失设计特色的途径。与此同时,一个人的心灵状态,决定一个人设计视野和水平高低。在争名夺利、毫无气度、思想贫乏的物质世界面前,其所带来的设计也必定是贫乏的,物质的。而只有内心世界丰富和高尚的人,才能创造出世界的美好和代表未来方向的设计。

所以,设计的第三性逻辑要求设计从心灵出发,建构起一个万物与心灵相关的世界,而不是将设计的发展排除在心灵之外,或者将设计本身独立于人的心灵世界之外。但是,人的心灵世界终究离不开历史与地理对它产生的影响。中国人的心灵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象,也是直接感知自然万物产生心理活动的场所,它在设计发生之初就已经存在了。然而在中国现代设计思想里,却存在独立精神与思考空间的缺失,所以也就不能不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

5.设计第三性逻辑的意向表达

下面我以村田菜穗的名片设计、三宅一生的时装设计、乔布斯的产品设计为例,进一步阐释第三性逻辑的设计表达。村田菜穗是日本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民间造纸工匠,而三宅一生、乔布斯则众所周知,前者是享誉世界的日本时装设计师,后者是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之一。

2017 年12 月某日,我在平等寺西泽义宏住持的引荐与陪同下,前往考察越前和纸。村田菜穗所在的卯立工艺馆位于福井県越前市新在家町9-21-2,是目前日本保存用旧式工具抄制和纸加工对外开放参观的工艺馆。工艺馆的建筑是根据江户时代的手工纸生产屋复建的,1748 年由西野平右卫门家创建,目前作为日本重要国民财产第18-0063 号登录在册。见到村田菜穗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递给我的名片。虽然我接受过很多名片,却从来没有像接到村田菜穗的名片那样让令我感叹与惊奇。村田菜穗没有什么名气,每天用旧式工具抄制和纸,然而非常普通的她却设计出了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非常智慧的名片。名片是由她手工制作的,材料是现在已然稀缺的雁皮纸。纸面光洁、质地挺括,色浅黄,四周略带毛边,而最为别致的是穿过名片的一根红丝线。名片不仅用于自我介绍,同时还饱含送出者源于心灵的浓情与诚意。名片设计往往被认为是平面设计的工作,所以较多关注的是字体与图形,而情感却时常被设计者所忽略,所以从心灵出发成了这张名片最了不起的设计。村田菜穗的名片设计突破了千篇一律只注重文字编排的名片设计形式,智慧地在方寸间传递富有情感的善意,手法简约,意味隽永,心照不宣地为趋于冷漠与隔阂的现代社会平添了一份无言的温暖。

三宅一生于1938 年4 月22 日出生在日本广岛,2022 年8 月5 日逝世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多摩美术大学平面设计系,曾在巴黎和纽约工作过。1970 年回到东京并成立了三宅设计事务所,第二年推出首个作品系列。三宅一生的设计作品由若干品牌服装构成。他的褶皱元素的设计作品系列经过不断演变发展成为设计中的经典,折纸元素的设计作品系列运用再生面料与几何折叠构造,再通过“把穿着者装到服装里”的设计理念完成了穿着舒适、方便又能带给人惊喜和新印象的设计。他的设计不仅新颖而且畅销,融合传统与创新,还能将服装巧妙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在适应时代环境变化中持续带给人们以快乐和幸福的感觉。三宅一生用其一生专注于“一块布成衣”的设计逻辑,用身体与包裹着它的布料以及两者之间构建起来的和谐,从一根丝线的研发开始贯穿在整个设计风格当中,使其即使处于不断被外来文化冲击的设计环境当中,依然没有放弃对自己独有风格的探索,从而用他84 年的设计人生完美地建构起了一种与心灵相关的世界。

乔布斯以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之一而广为人知,此外还曾任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但他同时也是企业家、工业设计师、投资者和传媒大亨。1955 年2 月24日,乔布斯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2011 年10月5 日因胰腺癌逝世于加利福尼亚州帕罗奥图。1972 年,乔布斯就读于美国里德大学,可只读了六个月就退学了,主要原因是不堪高昂的学费。之后他没有完全放弃,而是作为旁听生留校一年专注于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字体设计。乔布斯一生没有大学毕业的文凭,却依然让全世界知道他非凡的贡献。2005 年,乔布斯来到斯坦福大学作毕业典礼演讲时说:他在大学时学的那些看似对于人生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字体设计,在设计第一台苹果电脑时却一下子浮现出来,进入了电脑的设计,那种给人历史感与艺术享受的美和用科学无法捕捉到的漂亮印刷体也第一次出现在了电脑里。原因是每个人在当下获得的点滴往往会在未来连接起来。乔布斯的经历告诉我们,直觉、命运、人生、因果等这些看似没有关系的彼此,总会在你人生的某个阶段产生与未来的链接。自信是源于心灵的力量,即使你的选择一时得不到社会主流的认同,凭借好奇心、直觉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能够让人生变得不同于一般。

6.结论

现在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再次明确设计第三性逻辑的所指。

首先,设计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人人都是设计师,只是设计的表达各有不同。设计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但是设计的思维并非只是符合简单的、直线型的逻辑。所谓少即是多,其实指的是充实极致而反求形式单纯的设计。

其次,设计的第三性逻辑是指从心灵出发建构与世界相连的设计,是成熟设计的标志。但是它并不仅见于成熟的设计,而是包含在古往今来的所有设计之中。只是过去与现在以及在不同的设计中有不同的表现。之所以说现代设计发展目标是混乱的,就是因为现代设计过于注重物质和技术而缺失对源自心灵设计的足够重视。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了近些年来高科技致力构建心灵与世界相连的设计努力,例如由马斯克和Microsoft 资助,Open Ai 基金会训练的一个大型语言模型ChartGPT人工智能系统。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提高设计师的个人修养,滋养人的美好心灵,建构设计从心灵出发与世界相关的人文语境,仍然是未来任何高端设计所无法绕开的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心灵设计师设计
小小设计师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推荐一个设计师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唤醒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