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电视新闻记者工作的创新
2023-09-06方莹莹
□方莹莹
在新时代背景下,媒介形态日益多样,媒介融合也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媒介融合让新闻传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给电视新闻记者这一职业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例如许多电视新闻记者思维观念还没有适应媒介融合环境,尤其是每一个手持智能手机的人都可以传播信息,让许多思维观念上“转不过弯”的老记者陷入了职业生涯的困境。此外,新时代对电视新闻记者的业务要求越来越全面,他们不仅要会写,还要能拍、能摄,这些要求对于已经习惯了传统电视媒体业务的记者来说是一种挑战,让他们在业务层面面临着层层考验。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要想适应新时代媒介融合的环境就必须主动转型,为职业发展探寻新的路径。
一、明确角色定位,提高服务意识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记者常常是出现在新闻现场的第一人,因此他们通常被定义为新闻内容的报道者以及新闻传播的把关人。这样的定位让电视新闻记者有高高在上的感觉,让他们很难形成主动服务的意识,更多的是进行单方面的信息传播。但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在时效性上与网络媒体新闻无法相比。受众通过移动智能设备就可以获得最新、最全的新闻,而这种转变自然也让电视新闻记者失去了对新闻的绝对掌控权,甚至在电视媒体全面式微的情况下丧失了“主角光环”。对此,电视新闻记者对于自身的工作角色必须重新定位,即从生产者转型为服务者,并提高服务意识,根据受众的习惯和偏好进行新闻策划与报道,满足受众需求,提高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第一,记者要做好群众的贴心人,跟踪报道群众关心的新闻事件。
贴近群众是新闻记者工作的核心标准。在融媒体环境下,网络连接着现实和虚拟的世界,各类信息都能够从网上获得,这让记者的采访工作获得了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同时也让有些记者出现了懈怠情绪。例如有的记者失去了走进基层、贴近群众的动力,随意截取网上信息拼凑新闻报道。这类报道与群众需求相脱离,自然也难达到服务群众的效果。对此,基于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应该重申新闻工作准则,深入基层,贴近生活,将宣传视角前移,以小见大,关注民生政策的落实情况,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小事、难事、具体事,倾听群众的呼声,传递群众的诉求,充分发挥新闻记者上通下达的作用,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改革发展大局。
第二,记者要做好新闻的把关人,为群众提供优质新闻报道。
网络的普及导致信息快速传播,而在新闻传播领域把关人角色也逐渐弱化,这直接导致了网络上存在大量的“不合规”信息,各种虚假新闻、谣言比比皆是。因此当下的环境迫切地需要新的把关人。如今新闻把关人的责任更加重大。电视新闻记者作为新闻传播中至关重要的角色,应该承担起把关人的重担。例如在实际工作中,记者要以专业的眼光和素养对信息来源予以审视,保证其新闻真实性,特别是在进行舆论监督时更应该慎之又慎,调动多方力量深入调查取证、寻求事实真相,对自身媒体针对网络热点事件的报道进行严格把关,不能为了抢时间、抢头条而歪曲、捏造事实,避免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服务好群众,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新闻报道,进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三,记者要做好社会的观察人,全面深入地展现新闻事件。
在融媒体环境下,群众对新闻的广度和深度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在工作过程中可以采取“广撒网”的方式进行广泛取材,例如在基于某一社会事件进行报道时,记者应实地调查,了解当地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掌握事件发展动态,对当地近况做到心中有数,能够迅速理清“线头”,找到相关人员,完成对线索的核实与采访,以保证新闻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此外,记者还可以采取“深挖井”的方式进行深度报道,例如根据某一主题进行集中采访,深度挖掘,做好原创性选题跟工作报道、策划等工作,提升新闻报道的思想性,并借助融媒体提高其传播力和影响力。
创新不单意味着形式上的创新,也代表着自身观念意识和工作理念的创新。记者应当深入走访群众,善于发问,在基层生活中发现问题,进一步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新闻记者应该拥有一颗公正之心,走群众路线,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代表性素材,然后对其进行全新视角的深刻解读,积极提高电视媒体的公信力以及电视新闻报道的社会价值。电视新闻记者只有准确定位,分析受众的需求和偏好,进而在选题材料、报道形式、语言表达等方面做出调整,才能做好采访报道工作,做到有的放矢,贴近受众的需求,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二、树立融合观念,发展创新能力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新闻记者应主动在思维模式、思想观念上做出调整,主动接触不同媒体,深入分析各种媒体之间在资源、平台、渠道、内容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在融合中展现出的新特点,然后以此为指导对自身工作进行重新规划。
第一,基于媒体融合语境,调整工作方式。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而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也因此发生深刻变化。作为电视新闻记者,应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深入理解媒体融合过程中的挑战和机遇,实现自身工作的创新和转型。例如网络媒体在实现新闻跨平台传播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电视新闻记者应主动适应网络媒体环境,从电视新闻传播的局限中走出来,根据相关要求主动适应策、采、编、发的新闻生产流程,主动探究新闻在微博、微信、抖音等不同平台传播的方式以及产生的效果,分析不同平台受众对新闻报道内容与形式的偏好,进而根据新闻投放平台的特点做出调整,以保证吸引平台用户关注,提高新闻传播力。当然,电视新闻记者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其中最明显的是网络平台监管不严,导致虚假信息、消极错误言论泛滥,严重影响了舆论环境,甚至导致一些优质新闻无人问津。新闻记者必须要认识到:不管技术如何演化、形态怎样变化,真实理性的新闻准绳不能变,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不能变,而只有在融合中坚持舆论引导、思想引领和服务人民的基本专责,才能积极应对挑战,构建健康向上的融媒体语境。
第二,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媒体融合,优化电视新闻报道。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搭建大数据平台、深挖大数据资源,已经成为媒体实现精准新闻报道的必然选择。例如某电视台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引入了先进技术手段,搭建了媒体大数据平台。媒体大数据平台遵循场景化设计原则,与业务应用紧密结合,贯穿策、采、编、发、传、评、营全流程,可以为指挥报道平台、全媒体生产平台、新媒体矩阵、区县融媒媒体云提供基于大数据的线索发现、报道策划、编采智能辅助,进行传播影响力分析、发布渠道分析、新媒体运营分析,提升新闻编采质量,实现精准传播,提高全员工作积极性,扩大媒体影响力。在媒体大数据平台的支持下,电视新闻记者也要主动调整工作思路,实现转型。其中在线索发现和报道策划过程中,利用平台对互联网相关热点、线索进行有效收集,基于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策划,精准满足群众对新闻内容的需求;在新闻生产过程中,通过大数据服务辅助媒体采写,利用智能编辑器进行全网搜索,为记者提供最优的采编方案,提升编采工作效率;在传播效果及影响力分析过程中,根据平台对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抖音等发布渠道的监控数据,了解新闻在不同平台的传播情况,研究媒体融合的效果,以调整后续工作方法。由此可见,在现代技术手段的支持下,电视新闻记者的工作创新更加便捷、精准,身为记者则需要主动学习、主动适应,实现真正转型。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电视新闻记者应该抓住改革的各种机遇,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完善自身的职业素养,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用自己敏锐的新闻嗅觉抓住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热点,对其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在实现自己作为电视新闻记者的价值的同时,促进电视新闻媒体行业的向前发展。特别是在融媒体语境下,线上线下媒体矩阵让电视新闻记者能够在多平台亮相,形成交互式的传播环境。而面对不同平台时,电视新闻记者应主动调整工作方式,探究媒体矩阵下的新闻传播规律,并创新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从而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环境,实现工作转型。
三、提升业务能力,实现综合发展
媒介融合的现实让电视新闻记者必须要在业务层面上不断提升,并向“全能记者”转型。
1.提高记者“四力”,提升专业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阔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四力”,对整个宣传思想战线提出了殷切希望,同时也为新时代的电视新闻记者转型指明了努力方向。
具体来讲:
①增强脚力
脚力是走进群众、深入一线、贴近实际、亲力亲为、调查研究、精准反映实情、真情反映群众心声的能力。电视新闻记者应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练就线下实地调查的基本功,通过勤走路、勤提问、善倾听,真正了解民众疾苦,形成有内容、有温度的新闻报道。
②增强眼力
记者应不断提升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判断、辨别的能力。例如做好大数据时代的舆情分析,记者应稳住阵脚、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提高对舆情的观察、判断、辨别能力。
③增强脑力
记者应广泛阅读、主动思考,加强对科学理论和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升思考分析能力。在实际工作中,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补齐与群众有效沟通不足的短板,灵活运用技巧把文件语言生动化、把抽象概念形象化、把深刻道理通俗化,提高新闻报道质量。
④增强“笔力”
电视新闻记者应该对新闻素材进行准确的取舍,能够根据新闻内容提炼并深化主题,找准新闻立意,优化稿件结构,灵活运用语言等,提升自己运用多种新闻体裁进行报道的能力,既能够采用新闻消息、事件通讯、人物通讯、新闻调查、现场特写、人物访谈、新闻评论等形式进行新闻报道,也能够根据不同媒介平台的特点对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以确保新闻更适合不同平台的传播。
2.学习现代技术手段,提升适应融媒体环境的能力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应熟练掌握音频、视频等数字媒体技术,熟练掌握文、图、音、视、网等媒介综合技术能力,切实做到能拍能录、懂策划、善执行,能够在复杂的信息中抓取最有价值的新闻元素,并能够迅速利用可视化手段表现出来,也能够按照媒介融合环境下的传播规律将新闻打造成适合不同平台的内容产品。此外,电视新闻记者还应主动了解大数据分析技术,并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实现在各平台的精准报道。例如记者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新媒体运营分析,对有关数据进行采集、统计、分析,详细了解媒体用户行为规律,为新媒体的内容组织和运营提供有效支撑;根据平台对受众行为数据的分析,对受众进行画像,将新闻采编工作与新媒体平台的运营策略相结合,实现电视新闻报道在新媒体平台的精准转化;此外,记者还可以根据平台分析结果,分析网站、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的新闻资讯传播、信息服务、广告推送等情况,了解受众对不同类型新闻的需求,并利用平台实现更精准的信息推送,以此倒逼对采编工作做出调整和优化。
电视新闻记者要在工作中注重培养自己的“新”思维,从策划方案到内容选取都要体现出创新的思维,同时还要注意思维的三个“度”,即深度、广度和远度。一是记者有义务去帮助广大社会受众挖掘事物背后蕴含的本质,引导他们去了解并掌握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体现电视新闻报道工作的社会价值。二是记者应该从广阔的社会背景出发进行相关信息的报道,使大众更加容易接受新闻内容。三是记者要有前瞻性,从而能够担负起引领社会舆论和时代风尚的重要责任。电视新闻记者只有保持学习态度,精研业务,才能顺应媒介融合的趋势,形成扎实的新闻传播技能、跨媒体传播意识和开拓精神,才能够胜任采访、摄录、写作、编辑、制作、策划、创意以及新媒体运营平台内容更新、后台管理等工作,成为真正的“全能记者”。
四、结语
总之,新时代给电视新闻记者的工作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在创新转型过程中,记者应深入学习,了解媒介融合环境下信息传播规律,并提高业务技能,将自己打造成复合型、全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