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闻“新”起来
2023-09-06□何丹
□何 丹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总结出了“六个坚持”,其中之一便是坚持守正创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方位下,应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切实增强守正创新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将守正创新的实践要求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充分发挥守正创新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改革发展中的普遍性指导作用。
作为新闻采访一线的记者,笔者认为: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动摇,坚持为人民服务不动摇。创新,就是不断采用新的报道手法,探索新的报道形式,推进媒体融合发展,采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笔者结合自己的采访写作经验,就如何让新闻新起来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要坚持时间新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从新闻的定义上不难理解,新闻最显著的特点是新鲜性,大家常说的“抓活鱼”、抢新闻也是这个道理。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前方记者为了快速将战况传回报社,都是采用电报的形式,把最主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以防止电报传到一半时出现故障,这也是第一代新闻导语的由来。1984年7月29 日,新华社发自美国洛杉矶的快讯《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就是抢新闻的杰作。这篇报道比美联社和路透社都要提前。据记者介绍,当时他们做了充分准备,提前做好功课,对采访问题也拟好提纲,所以,当比赛一结束,现场采访只用了5分钟,之后仅用了15分钟,就把这条消息发回新华社,这条消息理所当然获得了中国新闻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新闻竞争更加激烈,现在每人一部手机,随时随地浏览新闻,这就给报纸和广播电视新闻带来巨大冲击。作为传统媒体,必须积极应对,迎接挑战。对于重大新闻、重要公告、突发事件,广播电视可以采用直播、插播的形式。比如党的二十大开幕式、每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与记者见面、总理答记者问等,均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基本实现了新闻零时差。对于一些重要的公告,地方台在广播中可采用临时直播的方式,在电视中可用游动字幕的方式进行传播。传统媒体成立自己的新媒体中心,也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辽阳广播电视台很早就抽调精干人员成立了新媒体中心,每天公众号浏览量超过1万人次。2020年,辽阳发生一起公交车不慎把行人压在车下的交通事故。市民群策群力,有的拨打110、120,有的车主用自己车上的千斤顶支撑车辆,更多的市民一同抬起车辆,防止伤者二次受伤,直到抢险救援车赶到把伤者救出,谱写了古城助人为乐的一曲赞歌。辽阳广播电视台新媒体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发出新闻报道。
二、要坚持内容新
是不是所有的事实都会成为新闻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位新闻前辈曾经说过:“只有时序上的新近,没有事理上的质新,没有资格成为新闻。”一语道破了内容新的关键。
笔者认为,事实要成为新闻,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新闻报道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必须正确,这个是大方向、大前提,新闻作品必须弘扬正能量,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笔者的作品《韩丽云三退低保》报道了这样一件事,韩丽云夫妻双双下岗,孩子上大学,街道为她办理了低保,解决了一家人的生活困难。后来,夫妻二人在市场摆起小摊,有了一定收入,第一次提出退低保申请。等到儿子大学毕业,她又第二次提出申请。直到孩子找到稳定工作,韩丽云一家的收入才超过低保收入线,第三次申请退出得以通过。“三退低保”真实体现了韩丽云自食其力的高尚品格,与那些不择手段吃低保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具有鲜明的导向,这篇作品也获得了辽宁新闻奖一等奖。而个别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流量,偏重报道凶杀、色情、暴力事件,出现导向错误,必须引以为戒。
二是新闻事实内容要新鲜,新鲜性是选择新闻的第一个着眼点,不能“捡到篮里就是菜”,应该是受众“预知、未知、应知”的新鲜事实。多年前,辽阳市民营企业成立首个党支部,在当时这是一个新鲜事,笔者采写报道后,在新闻头题播发。之后又有多家民营企业相继成立党支部,再发也只能发个简讯而已。获得全国首届广播录音报道比赛一等奖的作品《今日老人欢乐多》就是用新鲜的新闻事实反映重大的主题。20 世纪90年代初期老年人踊跃参加秧歌队是一件新鲜事,充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面貌大不一样,录音报道通过老年人的亲身感受,表达了他们对党、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三是新闻报道的角度要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一家媒体、每一名记者,对同一新闻事实,都有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写出的新闻当然也会不一样。几年前,某小区下水道经常堵塞,道路坑坑洼洼,群众意见很大,把这件事反映给相关部门,但是这些部门相互推诿,最后打了市长公开电话,事情很快就得到妥善解决。某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正面报道,表扬市长公开电话为民办实事,笔者另辟蹊径,去挖掘“为什么以前不能解决”的原因,写出了录音述评《不待扬鞭应奋蹄》,批评了有关部门的官僚主义作风,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
三、要坚持写法新
人们常说“文无定式”,写新闻也是一样,不应该拘泥于“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一成不变,不应该拘泥于“五个W”俱全,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新闻素材,多思考,敢尝试,挣脱束缚,写出具有新意的新闻作品来。获得中国广播奖一等奖的作品《政府大院25分钟》就是写法创新的佳作。政府职能转变是一个很大的题材,这篇作品没有采用领导到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常规的报道模式,而是选取了一个下着瓢泼大雨的早晨,把特写镜头对准了四位行色匆匆的县领导,把四位县领导在25分钟内的行为,体现在不足3分钟的报道里,独具匠心。记者截取了人物对话,采用纪实的手法,通过恰当的取舍后加以展示,让人身临其境。当天的采访录制了许多音响,包括企业负责人、村党支部书记、农民、贫困户、生产资料公司经理等人的声音,他们都表达了对县领导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赞扬,但是记者在定稿时却都没有采用,只是把四位县领导的动态行为音响剪辑下来,通过哗哗的雨声、与记者的对话声、汽车启动开走的声音来展示事件、揭示主题,使人听其声见其人,收到平中见奇的效果。笔者在采写录音报道《金牌调解员》时,根本没有使用导语,在播音员播出题目后,直接播出现场两户居民激烈的辩解声和调解员的劝解声。之后用解说词表达,“刘丽娜的第二次调解仍然没有成功,但是她并没有气馁,她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调解了六次双方才基本满意”。这种写法先声夺人,现场感强,把调解员的不容易表达得淋漓尽致。
会议报道既好写,又不好写。说好写,是因为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什么时候召开什么会议、会议要求什么、哪些领导参加”这样的固定模式,你只要按框框塞进去即可;说不好写,是贵在出新,要想突破千篇一律的模式而别有洞天确实很难,在这方面,新闻前辈郭玲春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报道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时,她在导语中这样写道:“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三百五十余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为被报道的人物。”短短的一句话,就把这次会议的特点牢牢抓住。记者在会上体会到的“一股清新的气息”也体现在报道中。在报道金山同志追悼会时,郭玲春更是以特写形式开篇,以散文的形式推进,报道了金山同志不同寻常的艺术人生,报道了大家对金山同志的爱戴和怀念,让人身临其境、深有感触,而把谁主持了追悼会、谁参加了追悼会等,放在报道的最后,确实让人耳目一新,这篇追悼会的报道能获得全国好新闻奖,就是写法新的生动实践。
四、要坚持语言新
作为一名广播电视记者,笔者深深体会到,广播电视语言是说给听众和观众的,是为耳朵服务的,所以,在新闻写作中,一定要注重语言的运用,考虑受众的感受,多借鉴评书语言声情并茂的特点,对写完的稿件不仅要多看几遍,而且要读出声来,换掉听不明白、容易混淆的词语。
一是要敢于使用群众容易接受的幽默诙谐的语言。比如笔者在一篇反映平凡岗位的劳动者的稿件中这样写道:“人们常说:‘幸福就是数钱数到手抽筋’,在市公共汽车公司,就有这样每天数钱的人。”稿件报道了数钱工每天整理零钱,既辛苦,又琐碎,有的人还患上腱鞘炎,让大家对这个平凡的岗位有了更多的理解。
二是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比如把“荣膺”“信笺”这样的书面语言更换成“荣获”“书信”;不要使用“宦囊”“撺掇”这样的文言文;只有东北人能听懂的“老鼻子了”“波棱盖卡破了”等方言也不可在新闻稿件中使用;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比如记者在报道一线抽粪工时,如此写道:“一双看不清皮面的大头鞋泡了水,衣服上斑斑点点,沾着生活垃圾,身上散发着下水道的臭味”,这样写,感觉他就像站在我们面前一样。
三是务求准确、慎用简称。新闻语言讲求朴实无华、真实贴切,不可凭空想象、随意拔高,要做到不说大话,不说绝话,不说空话,谨慎使用“隆重”“最好”“摩肩擦踵”等词。在通讯《五花子脱贫记》中记者这样写道:张善福过去住的破房子、盖的破被子,常年光着脚丫子,这明显就是不合逻辑,谁能在冬天还光脚丫子呢?明显是记者拼凑出来的情节。要谨慎使用简称,防止出现误解,比如不能把“五讲四美三热爱”说成“五四三”,不能把“糖尿病性心脏病”说成“糖心病”等,对于约定俗成的简称,比如“俄乌冲突”等应该使用,如果写出全称反而会显得啰嗦。
四是要言简意赅,讲求音韵之美。新闻语言最忌讳冗长、重复、啰嗦,不能有丝毫舍不得删减的心理。减少诸如“为进一步做好×××工作,我市召开×××会议”等这样的套话,要尽量使用短句子。像“刘炳臣是一位多次获得劳动模范称号、有着多年工作经验、教出很多优秀徒弟的老车工”这样的长句子,播起来喘不过气,听起来也不舒服,不如改成“刘炳权是一位老车工,多次获得劳动模范称号,有着多年工作经验,教出很多优秀徒弟”。广播电视语言要借鉴诗词的音韵美,多用开口音,实现四声合理搭配,讲求平仄、朗朗上口。
五、要坚持标题新
一条新闻能否吸引人,固然在于事实本身的新闻价值,但是想把新闻的深刻思想表现出来、感人的事实勾勒出来、受众的目光吸引过来,标题的功能不可忽视。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会说话,吸引人,“题好一半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制作好标题,笔者认为,一是要巧用诗词成语,提高标题意境。诗词成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是一些常用的诗词成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笔者在报道一家国有企业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丢下包袱、走上发展快车道的情况时,标题用了李白的诗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既准确又生动。在报道养花专业户通过大棚养殖牡丹走上致富道路时,灵活化用了杨万里的诗句,用“冬日牡丹别样红”作标题,既形象表达了牡丹的颜色,又寓意农民的生活红红火火。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在标题中的应用非常普遍,比如“未雨绸缪抗大汛”“竭泽而渔式捕捞吃苦果”“后起之秀挑大梁”等,不胜枚举。
二是要善用修辞,丰富标题形式。魏巍老师最著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标题用了设问的修辞方式,笔者报道爱民社区真心爱民时用了《串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这个标题,采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方式,评论《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某报在报道辽宁队与广东队的足球比赛时,用了《东北虎险胜华南虎》这个标题,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三是要多用动词,增强标题动感。在汉语词语中,很多动词具有生动、活泼的特征,在制作标题时,用贴切的动词,会让整个标题都动起来。《辽宁日报》有一篇讲服务行业制定的服务公约不应只是挂在墙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的文章,用了《让措施从墙上“走”下来》为题,一个“走”字,特别形象。《工人日报》报道一位老工人提了一条合理化建议、为厂里创造效益的文章,用的标题是《一条好建议捡回五十万》,一个“捡”字,极其生动,比节约五十万或者创效五十万这样的表述更具有感染力。
六、结语
在日常宣传报道中,创新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采访形式新、制作方法新、栏目设置新、播出方式新等,总之,只有赋予新闻更多的新意,才会让新闻更出彩,更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