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媒体时代中国叙事体系的文化新表达
——以“古籍破圈”现象为例
2023-09-06□王梓
□王 梓
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及抖音联合北京大学推出的“识典古籍”古籍数字化项目使古籍打破与科技的“次元壁”,使以古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高处不胜寒”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古籍破圈”现象愈加证明了构建全媒体时代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文化新表达是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自觉自信、强化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
一、与时代共舞:历史与现实同行
文化产品只有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为时代立传、为文化画像,才能更好地获得大众的认可,进而形成传播浪潮。无论是主流媒体所推出的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还是自媒体平台所推广的“识典古籍”数字化项目,其“出圈”的关键,皆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作内核,并通过技术手段让历史照进现实,焕发以典籍为代表的文化活力生机,助推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发展。
1.文化形态从文字到视听
文化产业以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为主要活动。由于文化类作品蕴含极大的教育价值,对创作者的学识水平、历史素养、文化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且我国人口众多,受教育程度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之于文化产业而言,文化类作品的创作与创新难度较大,以至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娱乐类作品占据了电视或新媒体平台极大的节目类型比重,文化产业所生产提供的诸多文化产品往往仅被“高等知识分子”“高水平文艺爱好者”等圈层所青睐,并且受媒介多元化发展影响,用户对文化产品的自主选择权增强,文化产业的不平衡化更加明显。然而,以《典籍里的中国》、“识典古籍”为代表的文化产品打破了用户“圈层割裂”的怪圈,将人们常规意识中典藏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院等地的晦涩难懂的历史典籍,以视听结合的形态、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将文化、科技、传播等要素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文化作品从文字到视听的变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生动体现了用户口味变化、技术手段提升、市场需求变化这三方面对文化产品的形态从文字到视听的推动力。
首先,用户口味的变化。随着媒介的发展,用户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他们对娱乐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同时更加喜欢形式多样、多媒体结合的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纯文字的文化作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视听媒体更具有感染力和趣味性,更能够吸引眼球。《典籍里的中国》通过采用现代化的制作手法,既有充满历史感的古风音乐,也有先进的动画效果,同时采用多语言、字幕等方式,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识典古籍”项目通过新媒体载体,向年轻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利用短小精悍的形式让年轻受众更轻松地接触和了解古籍。两者皆满足了不同受众的口味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用户将目光投向类似于《典籍里的中国》和“识典古籍”这种视听结合、古今相映的文化作品。
其次,技术手段的提升。电影、电视、网络等视听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让用户的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水涨船高”。有了更多的制作手段和更高的制作水平,便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文化作品的需求。例如,《典籍里的中国》的制作者采用了现代化制作手法,节目采用了4K摄制方式,借助了VR等新技术手段,使观众在观看时可以近距离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识典古籍”项目充分利用了抖音平台的制作功能,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古籍文字的自动识别、纠错和翻译功能,极大地降低了观众阅读古籍的难度,让文化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内容更加接地气和亲民化。
最后,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作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同时,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供选择的文化作品形式也更加丰富。《典籍里的中国》作为一部弘扬中华文化的电视节目,正是抓住了这个市场需求的变化,让受众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背景和历史,同时还能够与现代技术结合,满足年轻受众的需求,增加观众的文化自信和满足感;“识典古籍”项目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势,适应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在现代社会,年轻人的社交媒体使用量不断攀升,“识典古籍”项目在抖音上的开展,使得年轻人可以快速便捷地接触和了解古籍文化,增加了传统文化的曝光度和影响力。同时,该项目利用音乐、交互等元素,让古籍文化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体现了传统文化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总而言之,以《典籍里的中国》和“识典古籍”为代表的“古籍破圈”现象充分抓住了受众口味、技术手段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适应年轻人的观看习惯,让传统文化更加生动有趣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充分彰显了文化作品形态从文字到视听的变化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展现了文化产业的新发展理念。
2.文化作品从孤本典藏到全媒体传播
随着传播媒介的演进,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愈加丰富,受文化熏陶的场景更加多样,在日常生活中放松娱乐、学习提升的方式越来越多地转移到线上。如果典籍因其“绝世孤本的地位”而被束之高阁,文化传承被阻隔,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底蕴被抽离,文化失声、文明失语以及误解误读的乱象将肆虐丛生。面对这一困境,以《典籍里的中国》和“识典古籍”为代表的文化作品与用户形成双向度的传播环境,对文化进行原生性、再生性、传承性的保护,让文明触手可及,让文化深入人心,二者成功领跑“古籍破圈”这一话题,集中体现了四个方面的优势。
其一,突破时空界限。古籍文化传统上是以书籍的形式存在,无法突破时空局限,难以让更多人接受和理解。“识典古籍”项目将中国古籍内容转化为短视频,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界限,能够更好地向年轻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典籍里的中国》中,主持人通过采访专家、情景演绎等方式带领受众了解古籍,全面而深入地呈现了中华古代经典的文化内涵。这不仅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和精髓,也鼓励年轻人去探究和学习古籍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二,全媒体方式呈现。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坚持将媒介的创新发展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相结合。以《典籍里的中国》和“识典古籍”为代表的“古籍破圈”现象,充分说明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文化吸引力、引领力。《典籍里的中国》以新媒体作引流,以传统媒体为传播主平台,覆盖了更多的受众,提高了古籍文化的知晓率和传播力度。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扩大了文化传播的范围。
其三,融入前沿科技。自古以来,人们对故事的最高评价便是“引人入胜、如临其境”,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前沿科技便是推动中国故事达到最佳讲述效果的有效手段。“识典古籍”项目将中国古籍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呈现,融入前沿科技,如人工智能、语音合成等技术,使内容更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进一步提升了古籍文化的传播力度和吸引力。
其四,用共鸣引共情。文化传播不仅要以共鸣形成一时之热潮,更要以共鸣引发久久之共情。“识典古籍”项目通过将古籍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经典智慧与现代社会问题相互呼应,同时,鼓励拥有文献的学者自行上传文献,用户可参与再解释和再创作,让更多人能够在古籍文化中寻找到共鸣,达到共情,有助于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推动文化传播的深入发展;《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在微博和社交性视频网站进行内容征集,既起到增强用户参与感、强化IP宣传的作用,同时又从用户中凝聚创作灵感,与用户形成有效互动。《典籍里的中国》通过电视+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化、多场景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拉近了节目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二、与社会共情:担当与发展同频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构建融媒体时代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文化新表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满足人民精神所需和把握市场规律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媒体工作者履职尽责的不二法门。“古籍破圈”现象正是文化产业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相统一的生动案例。
1.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满足用户需求
就文化创作而言,《典籍里的中国》充分体现了符合观众兴趣、满足用户需求的创作特点。具体而言,它充分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手段,通过虚拟实景、3D建模、特效动画等现代科技手段,生动有趣地呈现了传统文化;同时,主持人风趣幽默的讲述方式,增加了节目娱乐性和可观性,并使传统文化更加贴近当代人的生活。节目还深入挖掘经典文献中的人物、故事和史实,通过嘉宾的讲解和演绎,让观众更好地领悟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识典古籍”项目在对古籍文学价值以及古籍用户喜爱度的综合考量下,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将传统文献手抄本数字化,实现了古籍在线展示和传播。数字化传统文献既保护了文献的原貌和历史价值,又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和学习,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对于创作者而言,“识典古籍”项目鼓励其创作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作品,并通过抖音平台的展示和分享,满足了用户需求,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典籍里的中国》、“识典古籍”为代表的产品坚持将价值导向和用户需求相统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集思想性、传播性、艺术性为一体,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满足用户及市场需求,创造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体现社会情感,走进大众心中。
2.创新文化作品的传播载体,实现媒介价值
就传播载体而言,首先,展览形式是《典籍里的中国》、“识典古籍”等创新传播载体的重要方面之一。相比传统的文物展览,二者采用了数字科技和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将经典文献中的精华内容呈现在观众面前,并独具匠心地设计各种展示形式,如360 度全景影像、实景还原等,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这种创新的展览形式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让经典文献的内涵得以更好地传播。其次,数字平台的建立也是创新传播载体的重要手段。二者通过建立数字平台,将展览内容和市场营销有机结合,并通过多种社交媒体的推广,使得更多人可以通过电子设备随时随地观看,达到线上线下联动的效果。最后,交互设计也是创新传播载体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开展线上作品征集、话题互动、经典文献阅读体验等互动方式,使得观众和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参与深入了解展览内容,并让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让传统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群体中得到传承和发扬。《典籍里的中国》、“识典古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网络媒体、社交媒体融合发展,真正用数字化技术“解放”展馆中的古籍文明,切实推动了文化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和合共生,用融媒体生动刻画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彰显媒体担当,实现媒介价值。
3.点亮人民群众精神灯塔,为时代树典范
就精神引领而言,《典籍里的中国》和“识典古籍”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显著意义。首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卓越成果,帮助观众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形象,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培育文化自信。二者以历史文献为主线,传播历史中的故事和人物,引导观众培养坚定的文化自信,包括崇尚学问、尊重传统、爱国敬业、团结互助等。再次,打造文化品牌。《典籍里的中国》、“识典古籍”的制作水平高,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引领“古籍破圈”面向国际,走向大众,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最后,推动文化交流。二者通过分享故事、讲述历史,让观众了解中国文化遗产,同时也为世界各地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士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
三、结语
“古籍出圈”现象作为文化“破圈”、文化产品走红的又一典范案例,其媒体平台不仅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同时也勇于面对新形势,以新思想、新路径、新载体点燃大众的文化热情,让人民接受、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点亮人民群众的精神灯塔,以春风化雨、风行草偃的方式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强化人民群众在面对境外媒体发布扩散的不实消息时敢于发声、正面维护的勇气和信心,为构建融媒体时代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文化新表达筑牢精神共识,为将中国思想、中国故事传播到世界舞台的中央贡献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