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环境教育课程开发

2023-09-05陈茜唐开莉严燕

关键词:环境教育垃圾分类劳动教育

陈茜 唐开莉 严燕

摘要: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且将劳动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云南大学附属中学坚持全面发展教育,由生物教研组牵头,将环境教育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以生活实践为抓手,通过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垃圾不流浪》、撰写课程指南、开展讲座、知识竞赛、设置宣传标语、投放垃圾分类回收设施等措施,采用多元考核的方式,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助力学生发展。为中学环境教育提供一定的实践策略,创造了一套集显隐性课程为一体、可推广、普适性于一体的环境教育体系。

关键词:环境教育   垃圾分类   劳动教育   实践

1 以多元要素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

1.1课程目标依据

社会依据:从2019年7月份,包括昆明在内的46个重点城市陆续开始实施垃圾分类。

知识依据:融入多学科知识,结合昆明市出台的相关政策、社会实践等内容,且这是开放的整合课程。

学生依据:初中学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形式运算阶段。在此阶段进行具有一定理性思维的劳动教育和环境教育,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以“对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为核心价值观,牢记“读好书、交好友、行远路、做大事”的校训,确定培养要求,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1.2课程目标

《垃圾不流浪》以社会、知识、学生三要素为基础,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过程的干扰和生态恢复措施;[1]知道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解释一些环境污染事件的物理和化学过程;[2]知道昆明市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认识垃圾分类的标志,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垃圾是宝贵的再生资源,初步学会垃圾分类的方法;[3]理解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不能超越环境的承载力。

过程与方法:围绕环境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有效沟通;依据环境调查方案,搜集、评价和整理相关信息;在分析环境信息的基础上,设计解决环境问题的行动方案;[4]设计环境保护或宣传活动,并对行动方案和效果作出评价。[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珍视生物多样性,尊重一切生命及其生存环境;关注家乡所在区域和国家的环境问题,有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强烈愿望;[6]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与意见,乐于与他人共享信息和资源;[7]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愿意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

2 整合资源,打造显隐性课程为一体的环境教育体系

2.1显性课程设计

《垃圾不流浪》课程共三课时,受众学生为全体学生,每周五下午以轮班形式开展。

(1)导入:利用综艺节目片段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兴趣。

(2)背景介绍: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国内外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和历史;引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短视频“垃圾分类,我们为什么着急”;展示被垃圾严重威胁生命的生物图片。

(3)分类初试:采取互动方式,通过展示包括昆明在内的46个试点城市的基本资料,让学生在黑板上以磁性贴纸尝试模拟垃圾分类。

(4)垃圾分类方法:介绍并分别讲述昆明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四个类别;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各类垃圾;同时学生创作垃圾分类系列改编歌曲或口诀,帮助记忆,创作成果也可作为下次课程的生成性内容。

(5)收运处置:通过新闻和地图,查找昆明各类垃圾分类与处理设施;以讲授和讨论结合的方式学习垃圾分类后续的收运和处置工作;播放垃圾分类相关纪录片。

(6)分类再试:根据所学内容,订正上课之初在黑板上粘贴的磁性垃圾贴纸,并核对答案。

(7)往期精彩:展示往期课程中,学生自制的垃圾分类科普或宣传的视频、照片及图画等资料。并请上课学生自制相关资源,优秀作品将作为下次课程的资源。

(8)垃圾分类走出课堂:分组后由带队教师带领前往不同区域进行垃圾分类的实践、宣传、参观及问卷调查等活动。

(9)课堂总结:最后15分钟,全体师生回到教室进行实践分享与内容总结。

2.2隐性课程设计

将生态教育融入到各科目的课堂教学中,树立保护生态的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联合德育处开展垃圾分类主题的黑板报及橱窗评比活动,充分发挥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阵地的作用。

开展垃圾分类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听讲座,提高课程质量,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

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并对表现突出的班级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2.3课程指南撰写

根据课程体系,撰写《“垃圾不流浪”综合实践课课程指南》,图文并茂,共计16225字,批量印刷供本校环境教育、劳动教育课程使用,并为其他中学环境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实施指导策略。

3 扩大社会影响力并建立长效的影响机制

3.1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设施与课程同步,校园内混合垃圾投放点改设为分类投放点,后疫情爆发,更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设了医疗垃圾桶。

3.2加强对外交流

(1)联合五华区教体局、垃圾分类办公室及志达环保公司等相关部门,举办社区志愿活动。

(2)与西华师范大学签订“共建环境教育基地协议”,2019年12月成為“四川环境教育1+N联盟”45所成员学校之一,并被授牌“西华师范大学环境教育基地”。

(3)参与由国际环境教育基金(FEE)发起的“国际生态学校垃圾减量项目”和“国际环境小记者垃圾减量项目”,依托全球生态学校和环境小记者网络,在课程中融入项目活动。

3.3积极申报相关荣誉

(1)组织学生参与环境小记者新闻作品大赛。评选出“国际生态学校优秀辅导教师”2名、“国际生态学校优秀学生”5名。

(2)经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FEE)的国际标准审核,获得第十批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认证。

(3)申报创建五华区绿色学校。

3.4媒体宣传

(1)今日头条、昆明教育电视台报道:“五华区教育体育局开展学校综合实践课,让垃圾不再‘流浪。”

(2)通过开屏新闻、学校公众号、美篇等网络媒体进行宣传。

4 以多元价值为准则,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4.1形成性评价

4.1.1校园调查

通过校内保洁人员,调查并计算出日平均的垃圾总量及回收量,随着课程的开展,定期进行比对,以确保在学生及辐射人群中树立长期有效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保理念。

4.1.2课堂环节

(1)通过课堂环节“分类初试”和“分类再试”,对学生垃圾分类的正确率进行比较,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2)通过课堂环节“垃圾分类走出课堂”,以校园采访的方式,了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在校园师生中的普及程度。

4.2总结性评价

4.2.1问卷调查

从生态知识、生态意识、生态行为三个维度,分别在课程实施前、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两次各维度的平均测试数据作对比分析。

4.2.2知识竞赛

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程度,并对竞赛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动力。

5 结语

本研究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撰写课程指南、设置宣传标语、投放垃圾分类回收设施等举措进行实践,对比前后效果,总结有效的环境教育策略。打造了显隐性课程为一体的、具有可推广性和普适性的环境教育体系。为将来在五华区、昆明市甚至云南省的中学环境教育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课程指南和实施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素青. 澳大利亚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陈书凝.初中美术课程与环境教育融合研究[D]. 溫州大学,2021.

[3] 洪兹田,陈女婷. 活动教学视角下的“垃圾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处理”教学案例[J].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8,25(11):4.

[4]陈晓萍. 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其内容与特点分析[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3):6.

[5] 韩梅. 初中地理新课程与环境教育的相关性分析[J]. 课程.教材.教法,2008(2):5.

[6] 梁勇.乘势而上破局而出打造南宁生活垃圾分类新时尚[R],南宁:2018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宁年会,2018.

[7]俞英守.中韩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比较研究[D]. 北京大学,2011.

猜你喜欢

环境教育垃圾分类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