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国外受众了解并喜爱中国画

2023-09-05孟清心

传媒 2023年15期
关键词:体系化中国画跨文化

孟清心

中国画是中华文化的实践载体,是其所处时代的文艺思潮、政治思想、社会价值和人文精神的缩影,对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民族形象具有独特的价值。事实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学界与业界都认识到了中国画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并投身到让中国画活起来、走出去的事业当中。如何提高中国画跨文化传播效能,更是成为数字媒介时代的题中之义。由徐福山所著的《中国画跨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拓展》一书紧扣“认知—接受”的逻辑思维,汲取认知传播的理论想象力,运用体系化的扎根理论模型,展开跨学科交叉性综合研究。它集中反映了中国画跨文化传播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境况,为中国艺术走出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参照。

以小见大求突破。不同国家的艺术在文化意蕴、创作理念、民族审美、技艺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构成了文化“间距”,使得艺术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文化折扣”。要应对“文化折扣”问题,跨文化传播能力与跨文化传播策略这两个维度,成为学术研究和业界探讨的重点。改善跨文化传播的基础设施、总结传播技巧经验等议题已经得到了广泛讨论,但跨文化传播的传受关系尚未被充分挖掘。可以说,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具体的、细节的、真实的“人”的立场,即由微观的受众个体出发,寻找提升竞争力的突破口。譬如海外受众对中国画的态度改变、认知与接受,都需要更全面、更严谨的数据支持。区别于以往的宏观传播效果研究,传受关系尤其是受众个体的认知传播是一种微观的、具体的研究。本书正是从“受众本体”着手,以小见大,充分认识到了海外受众的认知问题,巧借海外受众的“眼光”,为调适中国画的跨文化传播策略,通过海外受众对中国画的认知与接受这一逻辑线索,对海外受众认知中国画背后的文化机制进行探寻,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画跨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理论方法体系化。一个好的学术研究,离不开系统的学理框架,完备的数据材料和富有逻辑的论证,以上都需要体系化的理论方法来做支撑。本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西方受众对中国画的认知和接受的层面而展开。在研究中,为了更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画在海外受众中的认知与接受状况,本书采纳了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的研究方法,呈现了中国画跨文化传播的历史变迁过程和海外传播状况,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中国画跨文化传播效果提供对策。全书既有严谨的文献爬梳,扎实的田野实地调查,还有鲜活的一手访谈,通过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与历史学等多学科思维破解中国画跨文化传播的困局。尤其对体系化的理论模型的探讨,在跨文化传播的效果研究中鲜有尝试,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有益补充。概言之,在深入调研、反复讨论的基础上,本书全景式地探析了中国画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与契机、路径与旨归、内容策略、渠道及其创新等议题,力图厘清海外受众对中国画的认知与接受两个重要问题。

民族情怀融入现实境遇。审视中国画的传播历程及研究脉络,作者发现从政府到民间,从学界到业界,都致力于推进中国画“出海远航”,从而讲好中国故事,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历史、社会的认知。本书作者也不例外,作为中国画的创作者、研究者和传播者,对中国画跨文化传播价值共识有深刻认识。结合其长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作者围绕自身的学术困惑和遭遇的现实问题提炼出对社会结构性问题的思考。恰是这份将中国画推向国际的情怀与热切,以及融合現实文化经验的自觉,引导其展开了对中国画跨文化传播问题的追求与探索。恰如本书序中所言,作者把自己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介质,其在消解自身文化交流之惑的过程中推进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给出了创新性的理论判断和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在多元对话中最终抵达艺术圆融之境。可以说,本书起于民族情怀,融于中国画的跨文化传播现实境遇,展望未来发展进路,学术热情贯穿全书。这既是新时代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更是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自身力量的使命职责体现。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编辑:李栋】

猜你喜欢

体系化中国画跨文化
法典化视野中的慈善法体系化
中国画
构建体系化试验安全管理模式
保险合同法的体系化表达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