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临床实践的病理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探
2023-09-05谭丽萍朱晓松石安华刘涛李菊孟卓然
谭丽萍,朱晓松,石安华,刘涛,李菊,孟卓然
(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高等教育是促进人的高质量培养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人的物化、工具化、商品化等原因,高等教育中以人为主体的本质被逐渐削弱,最终使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减弱[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及人文素养在现代医学模式下显得越来越重要。病理学实验课程是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病理学实验课程也成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知识—技能—价值三位一体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
一、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内容设计
1.增加临床实践教学,促进医德医风建设
病理学实验课程是病理学课程的一部分,属于基础医学课程。目前,各医学院校的病理学实验课程都是在病理学实验室内完成的,学生没有到医院进行临床试验。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它与临床的联系非常紧密,如何让学生真实地感知到病理学在医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如何理解病理学知识与临床的紧密联系,如何将病理学知识运用到临床中,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基于以上考虑,教学团队与学校附属医院病理科联合增加临床实践教学,完善临床实践大纲和质控点,细化教学内容。
病理科的工作流程为标本接收—病理标本切片制作—临床病案讨论。真实的病理科工作流程让学生真实感受到:面对患者及家属时,作为医务人员,我们应该关心患者,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在对送检标本进行核对及切片制作时,我们要具备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在观察切片进行病理诊断时,学生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明确的病理诊断能很好地指导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体现出病理医生Doctor's doctor 的临床地位,体现出病理学在医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
(二)传统课堂的课程思政
1.实验一(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学习相应的知识点时,学生要观察心肌肥大(左心室壁增厚,左心室腔缩小,心脏体积增大)和肾脏萎缩(肾脏体积缩小,颜色变暗,表面呈现细颗粒状)两个标本。学生能观察到病理变化,却不知道是什么疾病引起了上述病理变化(病理各论知识还未学习,知识储备不够)。当得知是高血压引起病理变化时,学生会感到很惊讶。教师要呼吁学生做健康知识的传播者,提醒周围的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早治疗,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学习“脂肪变性”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要导入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陈玉蓉(重度脂肪肝患者)的案例。教师要给学生介绍陈玉蓉通过暴走,使重度脂肪肝恢复正常,救其需要肝移植的孩子的感人事迹,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爱父母、爱家人的优良品质。
2.实验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培养勇于实践、敢于批判的科学精神
在讲“血栓的形成”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要播放一段“产妇剖宫产后下床活动”的生活视频,给学生提出问题:产妇剖宫产后为何第二天就要下床活动?学生联系已经学习过的血栓形成条件的知识点,说出此时产妇身上具备的血栓形成条件,解释下床活动可以避免血栓形成。通过此视频,学生还能感受到母亲生育孩子的伟大,懂得感恩父母,增强责任感。
教师还介绍了1856年魏尔啸提出的静脉性血栓形成条件: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魏尔啸纠正了法国病理学家 Jean Cruveilhier 提出的“静脉石导致血栓形成,而血液凝固是静脉炎症的结局”这一错误观点[3]。此外,魏尔啸还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阐明了“栓塞”与“血栓形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要通过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在人类不断认识世界的历史长河中,只有遵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怀疑—纠错这一路径,我们才能不断认识世界的真理。学生要形成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敢于批判的科学精神。
3.实验三(炎症)——培养工匠精神
在讲“增生性炎”这一内容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观察肺部炎性假瘤的大体标本,学生可在右肺上叶看到一灰白色、圆形、境界非常清晰的结节,学生用眼睛观察仅能明确右肺上部有增生的组织,该组织究竟是肿瘤还是良性病变,学生无法明确。教师要引出一临床病案[4]:患者主诉为“咳嗽,痰中带血1月,发热5天”,吸烟40余年。患者的胸部CT显示:右肺上叶前段结节状高密度影,左肺下叶后基底段条索样高密度影。通过以上信息,学生在讨论后,初步诊断患者有患肺癌的可能。教师继续给予病案信息:在确定手术前,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数天,复查CT,左肺病灶有吸收,右肺结节亦缩小变淡,最终痊愈出院。教师提出问题:该患者最终的诊断是什么?基于“抗炎后结节病灶消散,患者痊愈”,学生能得出诊断:肺炎性假瘤。学生先误诊,后确诊,提出问题:如果误诊,治疗手段错误,将会对患者有什么影响?教师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只有在学习上精益求精,在工作中仔细认真,才能在专业上游刃有余,才能为患者解除病痛。因此,学生需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
4.实验四(肿瘤)——培养人文精神
教师在组织学生观察食管癌标本时,要引出我国食管癌高发地区——河南省林县,提出问题:如何在食管癌高发地区促进食管癌的早发现、早治疗?学生基于前期学习的病理学研究方法,可以想到需对高发地区进行食管癌普查。随后,教师向学生介绍沈琼教授亲自设计食管拉网收集食管脱落细胞的事迹,以此培养学生无私奉献、大爱仁慈的人文精神。
5.实验五(病理学各论实验)——增强民族自信、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
教师在组织学生观察大小叶性肺炎时,给学生介绍最新文献报道的新冠病毒感染尸检结果,让学生联系前期学习的炎症内容,总结新冠病毒感染尸检病例肺部病理变化的特点[5],并向学生介绍默默战斗在抗疫第一线的病理工作者们。卞修武教授带领的病理团队接触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尸体,不顾个人安危对尸体进行解剖,并将尸检结果汇报世界卫生组织,为全人类认识疾病、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以此培养学生大爱无疆的人文素养。同时,教师要介绍学生熟悉的钟南山、李兰娟等中国科学家的光辉事迹。在医疗、运输等岗位上的每一位抗疫平凡人都彰显出了临危不惧、舍小家为大家、众志成城的中国人形象。教师要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模式改革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8级、2019级傣医专业的64位学生,教学改革均在大 二 上学期。增加的临床实践环节由临床病理科医生带教,临床病理科医生将学生带入真实的临床环境中。教师要依托课程知识点深挖思政素材,与学生学习、生活及日常关注点密切贴合,如新闻稿、生活视频、热门实事、身边常见事等思政素材。这些思政素材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使学生产生思想共鸣。教师将思政素材放至班级学习通病理实验平台,并基于素材提出思政相关问题。实验课开始前,学生先预习思政内容,独立思考。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从多角度认识素材的思政内涵。这种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方式使课程思政自然地融入到病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环节中。
二、教学成效分析
(一)学生对病理学实验融合临床实践的满意度
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临床实践,大部分学生都非常喜欢这一教学环节,认为临床实践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提高职业素养、培养科研思维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对病理学实验融合临床实践的满意度
(二)学生对病理学实验系统融合课程思政的满意度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系统实施课程思政,大部分学生认为病理学实验课程的思政素材与专业知识的契合度较高。教师可以通过课程思政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及团队协作能力,如图2所示。
图2 学生对病理学实验融合课程思政的满意度
三、教学反思
目前,病理学实验课程的讲授均在学校病理学实验室完成,主要的实验仪器为显微镜,观察标本为病理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这样的实验环境无法让学生认识到病理学在医学中的桥梁地位。学生只有真正踏入临床病理科,真实感知临床病理科工作的流程,才能在深刻体会病理学重要性的同时,提升内生学习动力。临床实践提供的真实临床环境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
医学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人才培养需育人育才相统一,立德为本,人无德而不立。专业课教师需把德育放在教学首位,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在病理实验过程中,每个标本、每张切片、每个病案的背后,都会有一些合适的思政切入点。教师只有将育人育才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不断得到提高[6]。当然,除了课程思政以外,教师也要从自身出发,以身作则,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老师”。学生对此次教学改革给予了肯定,但如何科学地进行改革效果评价仍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