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皎洁的月光下读《大春秋》

2023-09-05毛国聪

阅读时代 2023年9期
关键词:苏轼月光月亮

毛国聪

李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张九龄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英国作家毛姆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窃以为,人类之所以要直立起来,多半是被天上的东西吸引了,太阳、月亮、星辰、流星、云朵等等,其中,最吸引人类的,无疑就是月亮。所以,我们要专门为月亮设立一个节日——中秋节。

因为中秋节,繁衍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中秋文化。中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民族最悠久最意味深长的文化记忆。关于月亮和中秋的传说、诗歌、文艺作品,可谓汗牛充栋。光是月亮的别称就可以列出一长串:嫦娥、娥影、蟾蜍、金盆、婵娟、玉盘、玉轮、玉环……

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他以月为主题,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和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全诗36句,就用了15个“月”字。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充满了文学的审美意蕴和哲学的无限意境。这其中,中秋之月,更是被人们寄寓了丰富的精神内涵。生命有限,月亮永恒,人们追求月亮般的宁静、高洁的美好生活和人生,希望在有限中追求永恒。

我在书房的阳台上仰望夜空。在淡淡的月光下,我翻开李舫的《大春秋》,又看了一遍《一蓑烟雨任平生》。

谈中秋说月亮,谁都绕不过苏轼。

李舫说,如果选择一个古人做朋友,她会首选苏轼。苏轼不识时务、不懂世故,他的一生经历过飞黄腾达,也面对过倒霉透顶的境遇。他一生三起三落,是一个即使整个世界被放逐,也永远不会自我放逐的人。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月光诗人”,他是月亮的最佳代言人。他一生创作的三千多首诗词中,“月亮”就出现了一千多次。苏轼的月亮,充满了浓郁的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可以说,读懂了苏轼,就读懂了中秋。

我在小说《九十九个方子》里写过这样一段话:“世上有两个月亮,一个是城市之月,一个是乡村之月。乡村之月出来得早,太阳还在山顶,月亮就送别太阳似的出现了。城市之月迟迟不肯出来,或者根本就不出来。城市之月粘在天上,仿佛受到污染似的迷蒙。乡村之月悬浮在半空,明朗清晰。在城市里,隔着高楼大厦、灯光、汽车、行人、花草树木、灰尘、雾霾……我们与月亮有了漫长的距离。在乡村,我们与月亮就像一家人,没有任何障碍。”

因此,我把主人公安排在乡村团聚,在月光下沉思。

地球是我们的物质家园,月亮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远古时期,人类就有了月亮图腾,有了“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隋唐时期,中秋赏月是文人雅士的时尚;尔后,月光像阳光一样普照众生,凡有华人的地方,就能看到拜月祈福、家人团聚、吃月饼、与亲朋好友共赏明月的温馨场景。即便一个人,也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亮,是独处时灵魂的栖息地,是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文化符号,是最浪漫、最诗意、最具哲学意味的一个象征,也可以说是最中国式的一个审美意象。

如果说太阳是白昼的王,那月亮就是夜晚的神。

由二十三篇散文和纪实随笔架构的《大春秋》,分“士”“脉”“道”三辑。作者精选了二十三首诗词放在各篇篇首,通过对老子、孔子、扬雄、苏轼等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和文化事件、文化地标的抒写,上至春秋战国,下到唐宋明清,从千古名士到悠悠古城,从人文胜迹到山川天地,酣畅淋漓地书写了一幅幅磅礴的大历史、大文化景观,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和中国审美。在这些恢弘浩荡而又沉郁厚重的历史文化中,作者不断地思索、叩问、探寻,在与古人的一次次思想碰撞中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纵横捭阖、博大精深。

“文学是历史的智者,历史是文学的富矿。”

李舫在一次访谈中说,春秋,有很多种内涵,比如春秋笔法、春秋积序、春秋鼎盛等。春秋,指的是时间,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是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更是方法论。

“春去秋来,四季轮回,成就了中华五千年的浩浩汤汤。”

在宏阔、超拔的《大春秋》中,作者独辟蹊径,通过历史人物卓然不群的思想与精神气质,试图寻找到另一条贯穿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精神脉络,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理想与信念、人类与世界、文明与传承、时间与空间、历史与文学、经纬与未来的“士”“脉”“道”。

书中这些“士”,就是我们民族中仰望星空的人。

作者的如椽巨笔,洋洋洒洒,格言警句似的哲思,诗意的排比句,把读者引入文学史诗般的殿堂,在滚滚历史的巨流中,仰望那些文化名人和英雄们璀璨的光芒,读起来荡气回肠。

李舫说:“时间是流动的,今天的明天是明天的昨天,未来的历史又是过去的未来,历史的意义在于不断发现真实的过去,不断用新的发现修正以往的谬见与误读,这恰是历史研究的价值,而在历史学家不能及、无所及之处,让历史的细节变得更加丰盈丰富丰美,恰是文学家存在的意义。”

《大春秋》,最适合在皓月当空的夜晚阅读。

月亮的盈虧晦明,日月循环,不仅参与缔造了中国的历法,也影响了中国哲学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与宁静神秘的智慧品格的追求。

在释普济编写的《五灯会元》中,月亮有了禅宗哲学意味:“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

月境与禅境浑然一体,万物相融合一。从月光里,禅师得到顿悟启示,从而获得灵魂的超脱和心灵的愉悦。

读《大春秋》,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文人和庶民百姓特别钟情月亮,理解了月亮哲学的博大精深,理解了中秋节的别样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因为我们有中秋节。我们的浪漫与众不同,那不仅是两个人的爱情浪漫,也是一家人团圆的浪漫、亲人朋友聚会的浪漫。

(源自《散文诗世界》,有删节)

责编:马京京

猜你喜欢

苏轼月光月亮
美兔月光灯
中秋的月光
月光碎落了
从善如流
月光改变了我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