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好书《瓦下听风》
2023-09-05曹福章
曹福章
故乡,是文人墨客永远抒写不完的主题,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悲伤,时而欢天喜地。当山村与城市,成为彼此的参照物时,时光从耳边飞过,繁荣与市井一直在不断“搏斗”!
彭家河沉静下来!那些乡土沉静下来,乡土中的记忆和岁月,沉静下来……
20世纪70年代末,我上学时,手背在身后,笔挺地坐在座位上,跟随老师的一根竹竿晃动,口中跟着老师念念有词。20世纪80年代上学时,我拿着书本,一篇篇死记硬背。谁承想,到了2017年的年末,我再一次做个学生读书,做一个50歲的学生,一字一句读《瓦下听风》。
彭家河的文字朴实无华,感观独到,穿透力强。当读到《怀念麦子》时,我的情绪跟随那些麦子波动:老农抽烟,细细思量哪一块地肥,哪一块地瘦;分配种子,并准备碳氨、尿素肥、磷肥、油枯;接着是一家人,男女老少牵牛,背犁耙,浩浩荡荡去种麦的场面,跃然纸上。作者把20世纪80年代分产到户、农民抢种的情景,再次搬上舞台!从播种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把麦子的长势、拔节、扬花和丰收,想象成麦子梳妆打扮以及出嫁!这是喜悦的高潮。紧接着写改革开放,人们一拨接着一拨去城市打拼,人去屋空,田园荒废,蒿草纵横,麦子的宿命到了……
读《怀念麦子》,就像是看一部精彩的电视剧,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喜中有悲。担忧那些麦子的命运,和麦子一样进城打工人的命运,身后农村的今后的命运……
山村和城市就像前行中的两条隧道,不交叉、重叠,而是一直不停地运动。走着走着,总有一些人与物落单了。前行的、落单的人与物,成为彭家河独特的镜像,有时像一壶浓烈的老酒,有时像一根刺,扎进某个神经。作者没有麻木,一直静静地醒着。那些文字时而发光,时而暗淡,领着你前行,或者亮着灯,等你回家!温驯的背后潜伏着矛与盾激烈的交战。变迁的时代、横流的物质、背叛的灵魂,在江湖中左右扑腾……
《瓦下听风》是一部聚人物形象色彩于一体的乡土题材作品。它的最大特点是抓住了人们最熟悉的物。这些物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型城镇化中被遗弃和闲置。比如文中的锈,是农村农具(收割用的镰刀、除草挖地的锄头、犁田的铧、耙地的耙等)独有的外衣。经常使用的农具是不会生锈的,反而是亮光闪烁,只有闲置久了才会生锈。而作者在文中,把锈说成是农村的一种流行的病,这“锈”和“病”有分量,四两拨千斤!他道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人去楼空、水土流失的痛,因而引人反省和深思!再比如钢筋混凝土,它能够树立城市的外观形象——硬度与冷漠。那些耸立的建筑群分割着天空,成为时代的背景。大家都没有去细心想过:它们的出现,它们的存在,制造了多少亩田块、沟壑山梁以及河流的失踪。它们是靓丽的风景,也是失踪者的罪魁祸首!
彭家河没有和其他作家一样去吹捧一个时代,没有去追星、捧星,没有去写有关红杏出墙之类笑料的文章来引人注目,更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堆砌文章。他在喧嚣的城市体系中,尤其在现代化城镇化中沉静下来,以农村中的城市人、城市中的农村人、打工族等视角,抓住逝弃物,并将人物置于相关背景下,逐一挖掘、打磨,让读者耳目一新。从乡村进化史到城市心灵史,再回到大地编年史;从乡村出发,穿越地域时空,穿越城市,最后重新回到大地上来,回到被人们遗忘的故土!这三部分被作者打磨成三枚宝石,投入静止的水里,溅起千层浪,被光折射成飞翔在天空下的三只风筝,或许是三只蝴蝶……
合上《瓦下听风》,我静坐了很久,很久。进去,出来,再进去,再出来,如此反复多次。也许是还沉浸其中,沉浸在某一篇乡土的宏观场面,沉浸在那些遗失物里拔不出来。其实,就是那些乡土中的遗失物,揭开了整部《瓦下听风》的谜底,而构成这些谜底的,是彭家河沉静中的灵魂出窍,哲学的飞翔!
彭家河的每一篇散文,慧眼如炬,照亮着你的前方……
(本文系原创首发)
责编: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