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背景下创作与思政相结合的绘画教学改革*

2023-09-05谢宗波广西艺术学院

美术界 2023年4期
关键词:绘画思政创作

文/谢宗波 [广西艺术学院]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教育系统,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其中的美术课程更是肩负着“美育”的重要使命。在数字信息化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辨能力与个人品行道德为主题,在充分调研时代背景、文化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以现代信息化发展讲好美术教育发展新需求,以思政教育引导美术创作新方向,以数字化辅助教学形式拓宽教育培养的新渠道,积极推动绘画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相融合,对促进美术教学改革与高校思政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高校绘画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创作依赖二手图像、信息处理能力不足、作品套路化严重、主题立意不高等问题。具体来说:

(一)学生对二手图像的依赖

图像作为创作的参考物,在绘画创作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科技时代,学生们时常会通过自己对照片的编辑与转化达到特定的画面效果,或者搜索网络上的摄影照片和合成图片作为自己绘画创作的素材。参照二手图像绘画已经成为学生们普遍采用的方式,然而这样的做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对二手图像的过分依赖。学生们将对经过人为加工的图像所产生的感受用于自己的画面创作之中,其作品最终呈现的结果往往是对这些二手图片的复制。

(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不足

在现代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类信息大量出现并快速传播,日渐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当学生们被纷繁复杂的信息所包围时,他们常常一头雾水。以油画创作为例,纵向上学生们对油画的发展脉络缺乏系统认知,横向上又对国内外绘画的前沿信息了解太少。学生们缺乏对信息的认真筛选和有效提取,这就导致了对创作有用的真实信息往往容易被忽略。无法主动选择、加工和利用信息成了制约学生油画创作的重要因素。

(三)作品套路化严重

现在的学生在进行绘画创作时,通常表现得自信心不足、独立性不够,这直接导致了学生作品套路化严重的现象。学生们在进行创作之前,往往会选定一种既定的风格作为自己创作的基调,然后对这种风格的代表画家进行简单的模仿,将所学技法不加思考地用于自己的绘画创作中。这种将作品表面形式看作绘画本体意识的做法,其实质是以风格代替思考,容易出现画面千篇一律的结果。

(四)主题立意不高

当下学生的绘画创作容易受绘画行业环境影响,被权威画展的要求、市场对作品的喜好等外界因素所支配,功利性目的成了学生绘画的主要驱动力。加上高校在美术专业课程上缺乏思政教育的传统,此时学生基本是顺从主流的标准来创作自己的画面,这就导致了大多数的学生作品因无法顺畅地进行自我感受和观念的表达。如此一来,学生的作品失去了“力量感”,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反倒更难得到外界的肯定。

二、原因之探析

针对以上高校学生在绘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当前学生的绘画创作缺乏独立性

绘画创作需要自我思考和自主判断。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创作者对外界信息的主观思考、判断与处理,是作品形成个人风格的关键。当下学生的绘画创作,常常满足于对客观环境中的“像”进行单纯的复制与模仿。现在学生的图像来源大多是二手的,如果将自己的创作完全放置于二手图像本身已有的处理效果之上,这样的作品是缺乏作者的主观思考的。缺乏对画面进行自我判断与加工的环节,容易造成学生“自我”的缺失。这份“自我缺失”与一直以来的“学生思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学生时代,他们可以根据已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理论推导出明确且唯一的答案,在此过程中所用的理论是否来源于自己并不重要,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容易忽视自主思考的重要性。

(二)当前学生的信息处理缺乏主动性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信息的获取变得越来越便捷。当面对着成千上万的信息时,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导致了他们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进行搜索和甄别,就无法了解信息的全貌。当学生们被外界推送的信息所充斥,很快就会被麻痹掉,心甘情愿待在“信息茧房”里。学生们会以为自己知道得很多,然后就松懈了对那些关键信息的获取,其实他们真正想要了解的部分还是缺失的,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就导致了明明现代信息很多,但学生们却感觉无信息可用的奇怪现象。

(三)当前学生的绘画创作缺乏自我表达

绘画创作是画家基于自身对于事物的规律总结,建构内心的判断标准和价值体系,并产生自我表达的欲望。总的来说,作品套路化严重的实质是学生们的创作缺乏自我表达的欲望。这主要源于学生们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我的不自信;二是对现有文化的不自信。究其根源,是文化不自信所引发的自我怀疑。学生的人格建立不起来,就很难建立自己的审美体系和创作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盲目跟风,拿别人的东西来当作自己的东西。

(四)当前学生的美术教育缺乏思政内容

学生创作始终无法脱离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在绘画创作中出现讨好性思维和功利性创作的现象,与其大局观念和时代意识的缺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真正的绘画创作,应当具有共性特征的观念与规律,应当立足于全人类的角度去对绘画的意义进行思考和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弘扬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是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渠道,它不仅是一门知识课、通识课、理论课,更是一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一门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课程。在具体的绘画课程教学中对品德教育加以重视,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学生的美术教育缺乏大局意识的问题。

总而言之,当下学生对绘画的理解较为浅薄、缺乏自主判断与独立思辨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没能及时形成自己的创作标准和体系,所以容易受主流绘画与公众声音影响,进而产生创作趋同化严重等问题。同时,思政教育的缺失导致了现在学生功利性创作的现象。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对绘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将绘画创作与思政教育积极结合起来势在必行。

三、对策与建议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重要任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学生全面成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使他们拥有独立人格、民族自信、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高校还要注重文化艺术教育和创新创造能力培养,让学生在接受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同时,锤炼自己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批判精神。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作能力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在高校,将美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信息,加强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作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感教育,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尤为重要。

在课程的设置中,鼓励学生在绘画创作中追求个性,探索自己的绘画语言,构建自己的创作体系,而非被主流绘画和公众声音所影响,随波逐流。同时,也不能孤立地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而应该结合美术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展开具体行动。

设置创作主题是将绘画创作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重要手段。通过创作主题的设定,可以引导学生以艺术表现方式表达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感受,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和人文关怀。

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设置创作主题,如人文关怀、环保、文明礼仪等。在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主题相关的背景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主题涉及的社会问题、价值观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内容。在创作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点评,引导学生在创作中注重主题表达和思想内涵的塑造。在作品展示和解读环节时,通过对学生作品的点评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深化学生的主题认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此外,数字信息技术也可以在主题创作的设定和作品展示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数字图库和多媒体制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素材和创作资源,扩展学生的视野和创作空间。同时,数字化展示方式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和生动的作品展示形式,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通过数字信息教学的手段,有效促进绘画创作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推动绘画课程教学改革。

教师引导学生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从而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例如可以开展环保、扶贫、慈善等绘画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并鼓励学生通过绘画作品来传递正能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公益事业的现状和重要性,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作能力。教师根据不同的主题,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考,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的表达,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如,在中国画教学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元素,去发现传统文化中的美,并在创作中运用创新性的表现手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元素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教师通过设计多元化的创作任务和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独立创作。例如,在绘画课程中,可以设置一些探究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创作任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利用艺术表现形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解读和点评,引导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例如对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社会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从而达到思想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化背景下将创作与思政相结合进行绘画教学改革,需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数字化技术、传承优秀文化、关注社会公益等方面来实现创作与思政的结合。本文基于数字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目前在高校绘画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归纳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为高校课程改革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注释:

*2022 年度广西艺术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数字化背景下创作与思政相结合的绘画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KCSZ17)。

猜你喜欢

绘画思政创作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