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演创作中的立心与塑型

2023-09-05刘海琳

戏剧之家 2023年15期
关键词:人物造型服饰戏剧

刘海琳

(上海戏剧学院 表演系,上海 200040)

演员表演创作的任务是塑造真实鲜活、有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通过表演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哲理,对观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观众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要完成这一创作任务,就离不开对角色心理活动的把握、情绪感受的体验以及外部形象的设计。前两者是演员的必修课,是演员专业能力的体现;后者是表演创作的有力抓手,是凸显人物性格特征、创造个性化人物的利器。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人物造型设计往往被划分为服装设计人员与化妆人员的职责,演员的服饰由服化老师进行设计,演员仅在表演时穿上服饰,这就造成外部造型与人物造型“脱节”。人物造型设计是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之一,是指对角色的外部形象进行造型设计,一般来说,其可分为化妆设计与服饰设计两部分。化妆设计即对面部的修饰,对发型的设计与装饰;服装设计则是对衣着的式样、色彩等进行组合搭配。二者都以人物所处的时代、地域及其职业、年龄和性格特征等为依据,再结合演员自身的条件进行设计和装扮。在表演创作中,人物造型设计是重要环节,单凭内心体验和外部表现技巧不足以塑造完整、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还需要符合规定情境、年龄职业、性格特点的服饰和妆容的加持,才能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以下结合表演创作对人物造型设计的艺术价值进行分析。

一、角色创造的手段与途径

人物外部造型作为最直观的视觉形象,是表演创作的有力抓手,精准贴切的服化是创造角色的有效手段。演员创造角色的方法数不胜数,可以由外而内,也可以由内而外,更可以内外兼修。在表演实践中,不少人通过人物外部造型把握角色,让“差点火候”的角色更真实、丰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的自我修养》中分享了他创作麦克白这一角色的经历:“手中正好有一把裁书用的骨制大刀,我将它当作匕首插进裤腰。毛巾代替了头巾,从窗帘上撕下的花花绿绿的一块布作为带子。我用床垫和被子做一些类似于长衫的东西,雨伞变成了土耳其大曲剑……武装完后,我感觉自己成了一个真正的勇士,神气而英俊。”“我决意将它与黄油混在一起,变成褐色的糊状物。它涂在脸上还不错,我变成了摩尔人了。”“为了很好地理解和评价脸部化妆,需要穿上戏装。而当我穿上戏装,又想表演了。”[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通过道具、服化的辅助,逐步感受到人物的形象和气质,增强了创作的感觉。外部形象的刺激又激发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创作冲动和表演欲望,内外部的共同作用为创造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可见,人物造型设计是开启人物角色创造的好钥匙,是演员塑造角色的有效方法。

在服化设计过程中,通过专业技术可以逐步缩小演员与角色的差距,帮助演员获得与角色相似的外形,拉近与角色的心理距离,达到神形兼备的理想状态。然而,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即使演员对角色性格的把握再准确,舞台行动再真实,表演再精彩,如果人物造型设计不符合人物形象,也会使演员的表演效果大打折扣,降低表演的真实性。被誉为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的代表性元素为红斗篷和琵琶,人们看到这两个元素自然会联想到王昭君。倘若在戏剧影视作品中王昭君既没有红斗篷也没有琵琶,与剧中其他女性角色一样身着侍女服,恐怕即使演员演技再精湛,也难以让观众完全信服。精准恰当的服饰设计还能凸显人物性格,为表演增色。如在话剧《钢的琴》中,投机倒把的花花公子胖头穿着鲜红的喇叭裤,配饰引入了豹纹元素,非常符合人物不务正业、贪图享乐、玩世不恭的特点,与其他演员深沉色系的工服相比,其服饰搭配比较跳脱,点亮了这一角色,彰显了其独特个性。

在表演实践中,有许多自传性的艺术作品要求演员一人扮演不同年龄段的人物角色。比如,葛优在电影《活着》中扮演的福贵见证了从中国社会从民国到“文革”的时代变迁。刘晓庆在电视剧《武则天》中饰演武媚娘,从天真烂漫的少女蜕变为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孙俪在《甄嬛传》中饰演甄嬛,从不谙世事的少女成长为善于权谋的太后。要实现跨年龄段的人物塑造,少不了服化的帮助。在影视造型中,年龄较大的演员要饰演年龄较小的角色可以通过牵引和拉皮的方法,把皱纹较多的地方或者松弛下垂的皮肤收紧,再进行化妆,进而缩小演员与角色的视觉年龄差距。同样,较为年轻的演员若要扮演中老年角色,则可加深皱纹、法令纹,甚至进行塑皱,提亮骨骼突出的地方,突出脸部结构。服化在外形上的辅助与支撑能让演员与角色更为贴近,让人物更加真实立体。

二、受众欣赏作品的审美桥梁

从受众的审美角度来看,人物外部造型、舞台布景、道具砌末等视觉语汇既直观地交代了规定情境,又奠定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演员身着旗袍、中山装、职业装、休闲装、戏服等,可简明扼要地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表明戏剧人物的年龄、职业、性格。观众可以通过视觉形象语汇跟随演员的行动,了解故事的思想主旨。比如,上海话剧中心上演的话剧《怀疑》,一开幕,一位身着罗马常服的教父站在十字架下忏悔,而后身着黑色修女袍的修女前来敲门。这一场面中,两位演员都没说话,但形象造型语汇告知观众这是在圣尼古拉斯天主教堂和学校里发生的故事。又如电影《花样年华》,苏丽珍身着各式各样的旗袍,既符合故事所处的时代,偏职业风格的旗袍又点明了其秘书职业。影片中的旗袍经过改造,巧妙彰显了导演的构思——改小改窄的旗袍将苏丽珍的小小的躯干紧紧地束缚住,加高的领口吞没了苏丽珍的颈部,给人以窒息之感,充分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压抑愤懑、被束缚的痛苦与无奈、有苦说不出的惆怅。可见,外部造型可以形成独特的语汇传递信息、交代前情,与观众对话。

同时,服饰也可以成为剧中的关键物件,链接人物关系,推动故事发展。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话剧《冰孔雀》,小孔雀蓝色的纱裙象征着明星光环。小孔雀死后,医院的小护士顶替了小孔雀,一脚踏入演艺圈。导演安排其身着小孔雀的蓝色纱裙,这象征着明星的光环、资本的力量转移到它身上。蓝色的纱裙虽然是服饰设计,但也是作品中的关键物件,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关系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此外,在戏剧影视作品中,人物通常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进展、人物关系的变化等产生生理、心理、性格、社会关系的变化,在不同类型的作品、不同内容的故事中,变化的程度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生于内而形于外”,发型、妆容、服饰、气质等外部造型会随着人物内心的变化而变化。比如,《甄嬛传》中的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成长为善于权谋的太后,她的妆容与服饰也从前期的清新淡雅、朴素干净慢慢过渡到浓墨重彩、浓厚庄重,充分揭示了人物前后的变化。外部造型的衬托与辅助使人物的前后转变更为鲜明,人物性格更为丰满立体。

三、拓宽表演创作的可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服装化妆技术不断进步,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和运用给人物造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除现实主义作品外,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戏剧影视作品也有了表演可能。2009 年爱丁堡戏剧节上的剧目《仲夏夜之梦》是一出多媒体戏剧,剧作营造了一种非现实的、梦幻的、轻松愉快的喜剧氛围,该剧的人物服装化妆造型应该具有活泼的喜剧感和轻松幽默的成分,这样才符合剧作风格。另外,该剧将古典的故事与现代的虚拟网络游戏相结合,让古代雅典城的统治者忒修斯化身为现代电脑游戏中的城主泰山,将雅典城中两对相互爱慕的年轻人幻化为游戏中的四位中国武侠人物。如此多元化的剧情设计使几个不同的时空不断穿插,[2]为实现这一演剧形式,服装化妆和人物造型设计糅合了电子网络元素、中国戏曲元素、中国古装传统元素、西方文艺复兴元素等多种设计灵感的风格,并将上述元素综合在一个整体的风格中,满足多媒体戏剧的演出需要。又如科幻电影《阿凡达》,影片讲述了人类披上阿凡达的躯壳飞到遥远的星球潘多拉开采资源的故事。影片中的人物均为外星人,对演员造型进行精心的外形设计后,配合上数字技术,使鲜活灵动的外星人在银屏上与观众相见。在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加持下,演员不仅可以扮演不同时代的人,还可以扮演不同时空的人,甚至可以扮演不同的物种。比如一系列以“狼”为主题的电影:《美国狼人在伦敦》、环球出品的电影《狼人》《吸血鬼大战狼人》《嗜血狼人》等,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奇观,满足了受众的奇思妙想。

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和运用给演员的表演以及戏剧影视创作开辟了新的可能,使天马行空的想法和创意有了实现的可能,满足了受众丰富多样的审美需求,丰富了戏剧影视作品的风格类型。

四、展示和宣传文化艺术的窗口

不同时期、地域与民族的作品,其服饰风格也大不相同。通过戏剧影视作品,不同民族、地域、时期的服饰出现在银屏与舞台上,比如发生在唐朝的《长歌行》,其中的人物服饰尽显大唐的雍容华贵;又如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以女主人公为代表的淮南妓女身着中国古典旗袍,尽显东方女性的含蓄秀美。又如地方电视剧《云南往事》展示了傣族、苗族等民族的传统服饰。中华服饰文化博大精深,极具特色的中国元素在服饰上熠熠生辉。戏剧影视作品好似陈列服饰的窗口,展现了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播。

每门艺术都有自身的特点与属性。比如现代都市题材的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外部造型取材于现代生活,服饰妆容日常化,为我们所熟知。而古装剧的人物身着所处时代的服饰,化着特定时代的妆容。秦汉时期的人物造型服饰颜色不宜太鲜艳,当时最高贵的颜色是黑色。这一时代的发型重心往下垂,追求优美的垂感。唐朝有独特的仕女服,是一种没有衬里的单衣,衣袖垂直、宽博,质地单薄,对襟中间用襟带相连,两襟也可敞开。又如戏剧艺术,其表演的空间载体是剧场舞台,由于剧场具有纵深感,需要让最后一排甚至第二、第三层的观众看得清楚,所以,舞台妆容需要对人物特征进行适当的夸张,比如大鼻子、大胡子等,即使是现实主义的表现生活的戏剧作品,其人物的造型也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不同,具有一定的放大、夸张色彩。可见,人物外部造型还可区分艺术种类,彰显每一艺术门类的艺术特点。

文艺是时代的风向标,戏剧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造型更是大众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如果人物造型符合时代审美,受到大众的欣赏和认可,人们甚至会购买人物同款服饰,掀起潮流风尚。戏剧影视作品中人物的造型设计会对受众产生影响,引导人们的审美喜好。比如宫廷剧《延禧攻略》,其服化一改传统宫廷剧大红大紫、金黄浓绿的色彩搭配,而采用低饱和度的色系,既具有时代性又不失时尚感,成功带火了“莫兰迪色系”,受到观众的热捧。文艺作品追求真、善、美的高度融合,准确精美的服化设计不仅提升了作品的美学价值,更有利于提升大众的审美,引领社会审美潮流风尚,形成价值认同。

表演艺术创作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既要替角色立心,又要为角色塑型。而人物造型作为创造角色的重要手段之一,以独特的视觉语汇在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从演员表演创作的视角来看,外部造型设计是表演创作的有力抓手。演员应该学习专业的服化知识,让角色的外部造型“长”在自己身上。从受众欣赏角度来看,服化造型设计是受众了解规定情境、感受人物性格的审美桥梁。服化造型设计还承担着展示宣传文化艺术、引导社会审美的职能,对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天马行空的构思与设想的表现成为可能,戏剧影视表演也迎来更为广阔的创作天地。演员应重视角色的外部造型设计,让其为表演创作服务,展现应有的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人物造型服饰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雪人的服饰
山西面塑人物造型动态概括法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苗家织女(123cm×122cm)
戏剧类
Toy store stops selling drug—dealer do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