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时代下数字音乐赋能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应用路径探索

2023-09-05杨虎啸孙国军

戏剧之家 2023年15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数字音乐

杨虎啸,孙国军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在2021 年3 月5 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中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作为独立篇章,将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坚持新发展理念、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列为“十四五”时期的目标任务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信息时代已经不知不觉地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构建教育新生态、解决人才供需矛盾、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已成为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新热点”。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国家的未来,高校作为大学生人才教育的主阵地,在教育过程中所使用的方式方法以及教育的模式途径能否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符合时代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所培养的人才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近年来,国家与社会对高校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方向与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利用音乐数字信息技术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发展提出新方法、新途径,利用数字音乐优势赋能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从而达到音乐素质教育目的。

一、研究意义

在当下,数字信息技术早已融入音乐这一艺术形式的方方面面,从音乐艺术创作流程来看,无论是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创作过程,还是音乐艺术作品,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数字信息技术的融合与介入。数字信息技术与音乐的融合无论是从音乐艺术创作的角度还是音乐传播的角度来看,既符合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不违背艺术生产的规律和原则。

数字音乐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其中关于音乐的各类属性与功能的来源依旧是音乐本体,数字音乐并不能替代传统音乐,而是通过数字信息技术的辅助,更好地展现音乐本体功能。在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过程中,通过探索研究数字音乐的应用方法以及各类辅助功能,能够更好地助力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中音乐本体功能的展现与利用。

二、数字音乐优势

(一)数字音乐创作优势

乐音由乐器产生,乐音的属性是由乐器的各项属性决定的,这些乐器所产生的音都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同时也使得传统乐器有了音色上的局限性。而数字音乐作为计算机数字技术的产物,它不仅保有全部传统乐器本身的音色,同时还能利用电子合成器来创造出使用者最需要的音色,这使得数字音乐极具创造性,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让音乐艺术创作活动拥有了极大的创作空间和可能。

(二)数字音乐传播优势

传统音乐在进行传播活动时一般以实时在场或借助音像电子载体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各种情况的制约。在传播范围上,实时在场的传播方式会受到环境影响,通过音像电子载体进行传播会受到载体性能具体情况的影响,载体所能支持的音质、拥有的储存空间等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音乐传播过程中的完整性。而数字音乐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极大范围的传播,只要互联网能够到达的地方,都可以通过网络将数字化过后的音乐进行无限制传播,打破了音乐传播的地域限制。

(三)数字音乐本体优势

数字音乐这一概念从组成来看可以分为数字信息技术与音乐两个方面,其各自的发展会为另一方提供助力,传统音乐的发展会为数字音乐的发展提供方向和目标,数字信息技术的进步会为数字音乐提供新的技术支持,以帮助数字音乐能够以更多元、更全面的方式进行呈现。数字音乐通过依托各类互联网平台和数字终端,在传播方式、传播媒介、表现形式、实际应用等方面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

三、数字音乐在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普通高校音乐美育的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实施途径主要分为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两种形式,普遍以高校音乐艺术公共选修课和校园文艺活动两种方式进行呈现。其中,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高校音乐艺术选修课中关于音乐方面的课程包括《音乐鉴赏》《戏曲鉴赏》《艺术导论》《戏剧鉴赏》等,音乐任意性选修课包括《交响音乐赏析》《中国音乐简史》《合唱艺术》。不难看出,课程的设置主要为艺术理论与艺术鉴赏两个方向。本文将从高校音乐艺术鉴赏类课程、校园文艺活动两个方面进行数字音乐具体应用的论述与研究。

(一)数字音乐在高校音乐艺术鉴赏课程中的应用

高校音乐艺术鉴赏课程是面向全体非音乐专业的普通在校大学生所开设的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主要目的在于提升高校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以及个人审美水平。该课程主要包括赏析中外古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或正确价值取向的艺术作品,通过赏析艺术作品的方式达到上述对高校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方面的培养与提升。

1.数字音乐在高校音乐艺术鉴赏课程中课前准备阶段的应用

高校音乐艺术鉴赏课程与其他课程在授课过程上趋于相同,同样在授课前需要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其中有学生情况摸底、编写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等一系列流程。在前期准备工作中,教师需要选择上课所需鉴赏的音乐曲目,在曲目选择上不仅需要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与艺术水准,还应该贴合学生的现实情况。“任何学生离不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的因素影响,这些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对于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学生有必要加以区分对待。”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每个人的审美程度、审美判断以及审美喜好都是不同的。音乐鉴赏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在乐曲的选择问题上,如何能够更加精确地符合学生群体的审美喜好以及更加切合鉴赏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授课老师在课程准备阶段面临的难题。而数字音乐能够依托互联网平台结合大数据分析,在音乐选择过程中通过分析汇总高校学生在日常聆听音乐过程中对于音乐风格的选择倾向,进而更加精确地辅助教师寻找到既符合课程目标又切合大部分学生群体审美喜好的音乐。

2.数字音乐在高校音乐艺术鉴赏课程中授课阶段的应用

音乐艺术鉴赏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并以此完善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综上所述,在音乐艺术鉴赏课程内容上需要以情感体验原则为主,以此带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艺术实践,进而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艺术创造能力、艺术想象能力。在音乐艺术鉴赏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音乐艺术鉴赏环节是课程教授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内容实施层面,高校普遍采用的授课方式为音乐欣赏配合教师讲授,这种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授课教师的音乐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是否能通过老师的讲授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艺术作品中的内容并收获艺术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这也是评判课程授课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此外,二次创造也是音乐鉴赏的特点之一。学生在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已然通过自身当前所具备的审美能力进行了个人解读或想象,这使得教师由于每个人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能力不同而形成一定程度的偏差。音乐作为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具有“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情感人”等特点。数字音乐在音乐功能方面依然具有以上特点,同时数字音乐能够结合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音乐+文本、音乐+视频、音乐+电影、音乐+舞蹈以及VR 虚拟现实等方式,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使其能够更完整地体现审美教育的特点。通过“数字音乐+”的方式,从学生审美导向来看,这种教学方式主要依靠课件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审美方向,通过音乐结合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进行审美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所呈现出的审美理解更加多元,也更加契合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教师审美导向过于单一和教师审美教育能力不一致所带来的影响。

(二)数字音乐在高校音乐文化活动中的应用

高校音乐文化活动是开展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另一种方式和途径,一方面由高校自行举办各类音乐会、音乐比赛等音乐艺术活动,通过此类音乐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演奏乐器、演唱歌曲等,使学生参与到集体音乐文化活动中,在音乐文化活动实践中获得审美体验,进而实现多方面审美艺术素养的提高。

高校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普遍由各类音乐会、音乐比赛、合唱比赛组成,上述活动从性质来看具有集体性的特点,从参与人群来看多以高校师生为主,并且学生人群是活动的主要参与人群。开展高校音乐文化活动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健全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等,也是高校通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音乐在应用过程中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利用各类终端进行呈现,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使用数字音乐的呈现方式和应用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音乐会、合唱比赛、独唱比赛等作为视听结合的音乐艺术形式,同时也作为高校普遍开展的音乐文化活动,通过将音乐会或比赛现场的音频进行编码处理,将音频数据结合视频实时传输技术并利用高校内的各类多媒体终端进行呈现,能够在线上进行各类音乐会或比赛的现场实时直播或者开设讨论区域供学生进行线上讨论。该应用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规避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后疫情时代,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已较为成熟,使音乐能够更加细致清晰地进行传递,非常适合在不具备开展音乐会的客观条件下使用。同时,随着目前AR 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其能够在三维尺度空间中增添定位虚拟物体的特点使得音乐会这种艺术形式以更逼真、更具沉浸感的方式进行呈现。

例如合唱比赛、独唱比赛、乐器比赛等集体性参与的比赛活动以及各类乐器或者声乐技能的培训活动,虽然面向的是全体高校学生,但是在具体参与实践活动时,大部分学生都没有音乐技能基础。学生如果想要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那么掌握一种或多种音乐基础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通过自身音乐技能参与集体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而且在集体活动中也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社会交往等多种重要能力。综上所述,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不能停留在基础音乐理论知识学习阶段,让高校学生学会一种音乐技术技能也是颇为重要的。

建构教育学理论认为从人类实践的宽维度来看,人类主要是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自己的,是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生产和传承知识的,这个实践的过程也推进着知识的演化。在当前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开展的客观条件下,高校很难统一标准,在没有实体乐器的条件下,使用数字乐器进行代替是非常好的一种解决方法。数字乐器的发声机制与实体乐器相同,通过不同的点击位置可以产生与实体乐器相同的音色。其中,引导点分为音高位置引导学习和技法学习,使学生能够更迅速地掌握数字乐器的发声方法以及演奏方法。

四、问题与思考

(一)数字音乐融合教育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存在空缺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音乐已不是简单地将音乐以数字信息形式进行储存传播,而是借助数字信息技术将音乐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呈现和应用。数字音乐的理论知识与功能实践应用方法不足和普及程度不够,这也是当前大部分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普遍使用各种形态的数字音乐进行辅助的原因之一。

(二)数字音乐在教育中的应用思考

使用数字音乐进行教育活动,既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音乐学专业知识。在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无论是音乐鉴赏类型的课程、音乐理论知识类型的课程,还是音乐技能学习的课程,授课教师多为专业的音乐理论教师或者音乐技能教师,而同时具备信息技术学知识和音乐学专业知识的人才较为匮乏。在数字化时代下,如何提升音乐教师自身的数字素养以及加深对数字化时代客观环境的理解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五、结语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中,在各专业领域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下,数字音乐作为一种适应能力强、应用领域广的音乐表现形式,不仅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而且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应用于高校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既能够通过音乐自身属性实现传统音乐所具备的各类美育功能,又能通过数字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传统音乐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不足,进而推动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发展。通过数字音乐的教育辅助功能,不仅能够使之融入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更能够有效地辅助音乐素质教育的开展,进而实现高校审美教育中的美育目的。同时,数字音乐依托各类互联网数字平台,为受教育人群提供简易便捷的获取音乐审美体验的途径,进而提升学生对音乐技能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受众群体深入学习音乐、终身学习音乐的可能。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数字音乐
答数字
圣诞音乐路
数字看G20
音乐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成双成对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