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舞蹈普及与推广的几点思考
2023-09-05王韵婷
王韵婷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合肥 230013)
中国五千年文化长河经由时代和历史的积累不断向前发展,艺术瑰宝层出不穷,其中有颗璀璨的珍珠仿佛蒙上了沙土还没能够被大多数人看到。在讯息飞速传播的今天,如何将舞蹈这门传统艺术进行合理的现代化普及与推广,从而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是每个舞蹈从业者都需要思考的课题。
一、舞蹈艺术的起源
受到古代女神启发创造出舞蹈,这是无从考证的传说,但古代的先民,对神和人的理解,并不像现在的人分得这么清楚。古时候的人们往往把一些超出普通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或是具有非凡才能的人,对人类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都看作是神的化身。如今,我们清楚,所谓“神”都是人类以自己的影像为基础,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所以,归根结底也就是人类自己创造了舞蹈。那么“舞蹈”又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呢?在这个问题上,大致有如下几个观点。
(一)模仿说
“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有的学者认为,舞蹈起源于对“浪花的翻腾、枝叶的摇曳、花瓣的随风飘荡旋转”等这些自然景物的动态形象的模仿或是人类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
(二)游戏说
在舞蹈的起源中,也有学者认为,模仿虽重要,但“游戏的冲动”才是真正的起因。“游戏”是人性的表现,“游戏”更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
(三)宗教说
原始宗教、巫术祭祀、图腾崇拜等,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舞蹈,并且舞蹈是一些巫术活动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所以,有人就断言“一切舞蹈都起源于宗教”。
(四)情感说
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说法,这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类情感的产物。
(五)劳动说
“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劳动创造了人类自身,劳动使人进化为高级动物,劳动更是创造了人类社会,故我国有很多学者都主张“舞蹈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种植和狩猎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舞蹈占有非常大的比重。
上述各种关于“舞蹈艺术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许多学者专家各持己见,其理论又不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人类生活中,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它们的起源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交织而成。”这些理论毫无疑问地说明了舞蹈起源之时曾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如今舞蹈艺术却拘泥在小众艺术圈中。剧场里为舞蹈买单的观众大部分是行内人士。多数晚会中,舞蹈永远是配角,舞蹈演员很少被人记住。舞蹈艺术从最初的“先行者”竟然落到了如此地步!这不得不让我们深刻反思。有句话说得好,教育是一切的根本,也许,推广舞蹈艺术的道路,也应从这里出发。
二、舞蹈艺术的教育现状
我国在很早以前就提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口号,所谓“素质教育”,即是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劳动素质等多方面的培养。其中,美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要求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而且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形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1]可以看出,在美育教育的明文规定中,舞蹈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但由于众多原因,舞蹈艺术的推广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因此舞蹈也没有真正地回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的美育教育中,音乐、体育、书法、美术都占有一席之地,但舞蹈却依附在“音乐”的门类里,目前除北京外的中小学教育里,有单独的音乐课、体育课、书法课、美术课、却很少有学校单独开设舞蹈课。在非舞蹈专业的高等教育中,也很少开设舞蹈或与舞蹈有关的教育课程,充其量是瑜伽或者健美操。舞蹈教育在中国美育教育里的缺失已严重阻碍了人们了解舞蹈,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把舞蹈这门本应是大众的艺术束之高阁,久而久之,舞蹈在群众中的认知度大为降低,变成了小众艺术。比如“桃李杯”舞蹈展演,有一年比赛刚好在笔者的老家举办,笔者怀着极大的热情尽量不落下每一场比赛。在为舞台上的选手紧张欢呼喝彩的同时,也黯然地发现在座观看比赛的几乎全是舞蹈相关工作者或者舞蹈专业的学生,单纯因为喜欢舞蹈而前来观看比赛的“无关人员”几乎为零。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在专业舞蹈展演中,同时也反映在舞剧巡演的剧场里。对比现代年轻人抢票为爱豆打榜,实在有些凄凉。
舞蹈教育在中国美育教育中缺失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要想早日实现美育教育明文规定中的期许,就必须从根本上重视舞蹈教育的缺失问题,明确舞蹈教育的重要性,争取早日做到舞蹈教育的普及化。
三、舞蹈艺术的欣赏与推广
(一)怎样欣赏、理解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欣赏是人们在观看舞蹈表演时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感觉与理解、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过程。”[2]舞蹈同音乐、诗歌一样,是人类酝酿、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很多人不去接触舞蹈,往往认为难以理解舞蹈中的肢体语汇,其实不然。舞蹈发乎情,又反过来激动人心,在畅快的宣泄中把积郁的苦闷或热望化为迷人的闪光,为平淡的、艰辛的、功利的日常生活,平添几片斑斓的色彩。在古典的审美观中,最符合人们“形式美法则”的是直接呈现在眼前的形象,其有诸如匀称、均衡、和谐、变化丰富却又法度严谨等美感,芭蕾、中国古代宫廷乐舞,都曾是这种审美观的产物。
如今,舞蹈逐渐摆脱了那些所谓的“形式美法则”,发展为基于现实情感的直接表现。舞者不再刻意用动作来宣泄生活中的积郁,而是通过这种艺术形式进入另一种超然的情感境界,使灵魂在塑造美的瞬间抒发强烈的情感、摆脱狭隘的世俗计较。很多人说舞蹈看起来很美,可就是看不懂。美的造型律动,那韵味之所以美,本来就是因为它们具备了某种诗意、某种情韵。所以,不用刻意去追究每个动作的含义,有可能舞蹈中所有的动作、技巧、眼神,都是为了服务于某一种单纯的情绪。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情感的发展越来越趋于复杂化与敏感化。舞蹈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途径,有责任去影响、引导当代人类的娱乐趣味方向。这就使得当代舞蹈发展需以更广阔深入的视角、更丰富多彩的方式、更强悍的魂魄思想去直面如今形色多样的人生和复杂多变的情感。于是,单一的情绪表达,优美的形象塑造,不再是舞蹈齐头并进的追求,除了这小小的一方天地,舞蹈还有更广阔的前景和更旺盛的生命力——人生百态的探索,或崇高,或卑微,或美丽,或丑陋,或坦坦荡荡,或冠冕堂皇……随着舞蹈肢体语言的不断开发和舞蹈时空语言的不断探索,舞蹈艺术的触角,理所当然地触及到了市井百态、人生万象。舞蹈用它独特的方式揭示着哲理,开垦着生活的故事,激发心灵的共鸣。在欣赏舞蹈的同时,可大胆联系当下所经历的事、遇到的人,这也许就是舞蹈所要表达的涵义。
除了揭示哲理、激发共鸣之外,舞蹈艺术同时也是位“叙述者”。舞蹈语汇建构了它的叙述体。当舞蹈出现了人物、情节,就不再是单纯地抒情,而是站在叙述的角度试图说清楚一件事或是阐述特定的人物在这个事件中的思想情感与活动行为,又或是抓住了某一个细节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和塑造,这种舞蹈俗称“情节舞”,同时,这也是舞蹈由单纯的情绪表达迈向舞剧的第一步。通常,较明确的角色性格、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等,是一个舞剧必须具备的因素。同时,“性格与矛盾冲突”亦是整部舞剧的核心。此外,在形式方面,按照习惯一般要求具有适当比例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小群舞、大群舞等。拥有这些必备的条件以后,其他则是依据作品编导的内在要求刻意开辟的新天地。观众在欣赏舞剧时,只需像观看电影一样,抓住主角的形象和其想要表达的情感,叙述的事件,其他一切,就只管交给想象,让潜意识去填补对肢体语言理解的空白。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舞蹈乃至舞剧的赏析与理解,亦是如此。
(二)探索舞蹈艺术的普及办法
“教育是一切的根本”,首先应从根本上做起,即重视舞蹈教育。在中国各阶段教育中,可大力推广舞蹈课程,例如普通中学教育阶段,增设舞蹈类选修课。这些课程的开设需大量的舞蹈专业教师,故如“教师资格证”这类的国家级考试,可增设舞蹈专业的资格考试,而不是把舞蹈教师资格考试依附于音乐教师资格考试中。如此也可以从就业门类方面提高舞蹈专业的需求性,进而扩大舞蹈教育在普通民众心中的认知度。
其次,媒体传播应该是一种最“高效”的方式。若能够从国家层面将以舞蹈为主体的节目、视频大力推广,相信就算对舞蹈认知为零的观众,若经常在手机、电视中能够见到舞蹈,哪怕只是像广告一样晃过,久而久之,也必定对其有所影响。就如早年间东方卫视的舞蹈真人秀节目《舞林争霸》,虽然当时舞蹈圈内人士对于舞林争霸的评价是作秀、不纯粹,但它是第一档专为舞者举办的电视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向大众普及了舞蹈,且为今日舞蹈“出圈”开创了新道路。一切有大众基础的艺术起点一定不可能高处不胜寒,一切吸引人眼球的艺术竞技就不可能再谈纯粹。在舞蹈艺术推广普及的道路上,或许需要舞蹈圈内人士包容的心态和媒体从业者的鼎力支持,才能够更好地走下去。
四、结束语
一切艺术都源于生活,在不断精炼和发展的历程中又高于生活。舞蹈是起源于人类生活,贴近人类生活的艺术,其本身就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摒弃舞蹈是小众艺术的观念,愿意走进舞蹈、了解舞蹈,才有机会感受舞者一举手一投足之间的魅力,才有可能感知那些激动、悲愤或是喜悦的心情由何而来。舞蹈不应以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束之高阁,舞者也绝不希望孤芳自赏。舞蹈人在有自己坚持的同时,也渴望人们的了解与关注,渴望被更多人看到。舞蹈艺术的普及顺应了国家提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方针,也承载着舞蹈人的希望和对舞蹈艺术的满腔热血,这条道路虽然行之不易,但笔者相信如果有教育界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一定会拥有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