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研究及其展望
2023-09-05王孟
王 孟
(南昌师范学院 江西 吉安 330006)
在对江西传统舞蹈艺术进行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相继去世,许多传统技艺也随之失传。江西传统舞蹈中有许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创新与推动对这些传统舞蹈的发展意义重大。江西位于长江以南,文化资源丰富,江西传统舞蹈便是赣文化的精华之一。赣南采茶舞就是江西传统舞蹈的主要形式之一,2006 年,赣南采茶舞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传统舞蹈的传承方式及价值分析
(一)传统的传承方式
传统舞蹈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们集体创作的艺术,直接呈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与此同时,由于生产形式以及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不同,不同地区的传统舞蹈会形成不同的风格特色。自然传承作为重要的舞蹈传承方式之一,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自然传承是指人民群众在参与舞蹈活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传承传统舞蹈。传统舞蹈不仅表现了人们独具一格的生活特征和性格,也是不同民族的民俗生活的重要内容[1]。在民间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以及不同民族的祭祀活动和庆典活动中,舞蹈是最常见的活动内容之一。在这些民俗活动中,人们经常通过唱歌跳舞的方式娱乐身心。此时,人们就不自觉地承担起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职责,并且在不断累积和创新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了属于其自身的独特风格[2]。除此之外,一些包含了传统舞蹈的民俗表演活动中也会出现很多拥有高超技艺的舞蹈家,很多能够担任领舞以及带头开展活动的民间艺人通常会直接成为某一类型舞蹈的领头者,他们会自主建设舞蹈队并招收徒弟,以口传身授的形式让传统舞蹈一代代传承下去,这也是传统舞蹈最常见的传承方式。
(二)传统舞蹈的价值分析
舞蹈无论对国家的发展还是人民的日常生活都具有重要价值。首先,舞蹈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知识与民族情感,凸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也是民族精神以及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审美的体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有显著差异,这使我国各地的传统舞蹈呈现出不同的风采[3]。例如,大兴安岭东部以及长城北部的蒙古族地区,由于自然环境较为单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使这一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游牧文化;而由于视野较为辽阔,蒙古族人民普遍性格开朗活泼,放牧的生产形式也让他们对牲畜具有独特的感情,这些民族特征都呈现在他们的传统舞蹈中。他们所呈现的舞姿大气磅礴,其舞姿原型都来自他们的日常生活,彰显了蒙古族人对雄鹰和骏马的热爱之情,也表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其次,传统舞蹈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4]。传统舞蹈拥有突出的研究价值,传统舞蹈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是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劳动生产的真实体现。在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研究的时候,不但要了解民族的特征,例如宗教习俗、审美特点等,也要将传统舞蹈艺术作为重要依据。传统舞蹈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进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二、传统舞蹈传承的发展方向
(一)传统舞蹈保护工作受到人们关注
2002.年以后,我国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以及保护工作快速推进;2006 年5 月,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国家文化部和财政部等相关部门都对这一工作提供了专项经费支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地方传统舞蹈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物质支撑,也让民间传统舞蹈文化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提升了大众的文化保护意识。
(二)传统舞蹈的经济价值与人文价值同步提升
随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确定,很多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受到了更多关注,而传统舞蹈中的许多舞蹈种类都被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而被当地政府打造成地方文化品牌[5]。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传统舞蹈的经济价值与人文价值得到了同步开发,政府与传承人不但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传承与保护,还要通过商业化渠道让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并且主动保护传统文化。这样才能运用品牌效应促进当地特色旅游的发展,吸纳更多外来企业到当地投资,最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传统舞蹈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的困境
(一)地方部门的传统舞蹈文化保护意识不足
目前,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都在不断增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效率也越来越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之后,很多地方政府部门都会将其看作当地文化品牌的象征,这导致出现了一些过度关注申报工作却忽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管理的问题。地方政府以及文化部门在申报工作的初始阶段为了顺利完成申报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相关传统文化资料进行收集与调查,而在申报完成后,对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舞蹈的保护工作开展得不力。后续保护过程中的资料收集以及整理等多项措施都没有及时落实,有关部门的管理工作也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未能落实,导致各种问题频频出现。
(二)传统舞蹈的过度开发与利用
文化旅游项目是现阶段旅游业开发的核心模式之一,不同民族的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间歌舞都会对旅游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比如杨丽萍以云南民间舞蹈为基础创作的舞蹈作品《云南印象》已经成为云南省旅游项目的招牌文化内容之一,也是旅游者到云南旅游时必看的节目之一[6]。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增加当地人获取经济收入的途径。然而,对传统舞蹈的商业化运作削弱了传统舞蹈独有的原生态文化特点。为了满足更多人的喜好,让更多的消费者前来消费,传统舞蹈开发者开始关注商业包装问题,把一些原本较为粗犷淳朴的舞蹈项目包装为较丰富华丽的商业表演项目。一些节目制作方为了满足观众需求阉割了许多传统舞蹈风格独特的表演内容。例如,在西藏的旅游景区,我们经常会看到藏族舞蹈的改编版,演员们在表演的时候不再穿着传统的藏族水袖和长裙,而是穿着短裙、姿态夸张,这导致藏族舞蹈自身的特点被淡化。
(三)传统舞蹈保护工作效率低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整体化、系统化的工作机制建设不够完善,这就导致很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传承有关的工作效率低下。各项工作制度的完善,保护工作的常态化进行与人员队伍建设等问题都没有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获得及时解决。
四、江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遗传承对策
(一)相关部门要及时开展传统舞蹈记录与普查,强化队伍建设
首先,要对传统舞蹈开展普查工作,这也是非遗传承人日常工作中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要根据舞蹈自身的特征进行普查记录,要做到内外兼容,也就是说,在开展普查时,既要呈现舞蹈的本体性,也要彰显舞蹈的文化特征,对于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全方位的整理[7]。在记录过程中也要运用更通俗的语言对不同的舞蹈形态及特点进行描述,深化民众对舞蹈原本状态的认知。其次,人员队伍建设以及机制建设也是确保传统舞蹈文化传承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要培养一批既有专业素养又有文化修养的人员,组织他们参与到非遗传承工作之中,并制定非遗舞蹈传承人保护制度,强化对于亟需传承的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
(二)通过旅游业突出传统舞蹈的特色
文化旅游项目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传统舞蹈资源和旅游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效应,例如,江西省赣南地区的采茶舞就利用传统歌舞文化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传统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二者可以形成文化与经济的完美互动。除此之外,传统舞蹈文化和旅游经济的相互促进也能增强民众和有关部门对传统舞蹈文化的安全保护意识,这也是非遗传承人在项目传承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安全保护意识为在对传统舞蹈文化进行开发和利用时要考虑本土文化特征,绝对不能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随意对传统舞蹈文化进行篡改和包装,导致其丧失自身的文化特色。
(三)完善民间艺人保护措施
为了更好地推动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相关部门要依托民间传习所的建设强化对民间传承人的保护。民间传承人是对传统舞蹈进行传承的主体,传习所能够培养更优秀的舞蹈爱好者和接班人,对更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项目进行传承与保护,进而推动传统舞蹈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工作力度,在文化特色较为显著、文化特征较为独特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建设文化生态园以及博物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地文化品牌,为传统舞蹈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的物质载体。
五、结语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种新文化形式的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舞蹈文化的受众群体在逐渐减少。口传身授的方式虽然能够传承传统舞蹈文化,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我们仍需要对传统的传承方式进行改革,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舞蹈文化。这样才能强化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优秀的传统舞蹈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