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花腔女高音为例浅谈声乐教学中的声音审美

2023-09-05曹馨木

戏剧之家 2023年15期
关键词:花腔女高音歌者

曹馨木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9)

一、声音审美是什么

“美”历来都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词语,人们对于“美”的定义各不相同。而音乐又是一门比较神秘而颇难用语言逻辑说得清的艺术学科,声音的美更是玄妙难以解读。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声音审美与人的听觉机制密不可分,其中包含了声音的物理性质,人们接受声音的生理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审美的心理活动。声音的审美不仅需要听觉,还需要其他的感官知觉,而感知这些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影响审美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是音乐才能,也就是说审美需要学习、实践与积累。在声乐教学中声音审美究竟是什么?学生又是通过哪些方面感知与评判声音之美的呢?

(一)声音概念的健康美

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是歌唱状态形成的第一步,想要成为一名专业的歌唱家必须掌握先进的技术。能够熟练控制声音,这也是贯穿于声乐学习始终的基本内容。健康且具有美感的声音概念,需要学生在聆听和鉴赏不同声音形象的过程中建立,使得抽象的声乐技术理论更加具体,例如声带的振动,腔体的运用,气息的深浅等等。结合自身的歌唱问题,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从而为科学、灵活、自然地歌唱打下基础。

(二)歌唱语言的文学美

在音乐尚且不能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种类的时候,它是与诗歌、舞蹈相交叉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讲,音乐的发展与独立是社会功能的要求和产物。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对于先秦声乐作品的记载,从歌词上看已经出现了山歌和劳动歌曲。而在西方19 世纪,伴随着诗歌文学、绘画的发展,声乐的体裁类别也有所突破,例如德国艺术歌曲的产生与歌剧艺术的繁荣。文学语言是声乐作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关键,诗歌与戏文为声乐作品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也使得声乐作品更加富有文学价值。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对语言与文字审美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在技术上,学生应当掌握标准的语言发音,结合声音技术达到一种平衡舒适的状态;在文学上,学生要丰满自身的文化素养,挖掘歌词背后的深刻含义,传递歌词文本的思想与情感,诠释音乐形象。

(三)纵横交错的和谐美

人声在塑造音色和诠释音乐上虽然有绝对优势,但也具有局限性。同一个体在同一时空中只能发出单声部的旋律,导致很多歌者对歌唱的认知仅停留在横向审美上。绝大多数的声乐作品是由横向旋律和纵向和声共同构成的,若歌者只关注对歌曲横向旋律的表现,缺乏音乐纵向美的立体思维,音乐则会变得苍白无力。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可加入合唱、重唱以及与器乐合作的室内乐作品,通过成为和声的一部分来感知音乐纵向的垂直性张力。在掌握作品旋律的基础上加入对和声的纵向分析,从宏观上把握歌曲的结构,从多维空间升华对音乐的认识。

(四)声音形象的内在美

人对于声音的审美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源于其独特的生活背景、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等。人对于一个声音、一段音乐产生“美”的概念是源于内心情感的共鸣,所以“共情”是音乐表达的最高境界。作为声乐教师,应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对作品的“代入感”,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作为歌者,首先要感同身受,“沉浸式歌唱”,在灵活运用演唱技巧的基础上诠释人物情感。

二、建立声音审美的必要性

(一)专业技术构建的地基

“聆听”是人类感知声音的第一步,在正确审美引导下的“聆听”是认知声音的第一步。婴儿学语是源于婴儿聆听声音,感知振动,从而模仿复制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笔者愿称之为“输入到输出”。同理,一门外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要经历“听”的积累才能达到“说”的目的,多“读”文章才能在“写”作上进步,这何尝不是一种“输入到输出”?专业声乐学习的基础是建立科学、自然、健康的歌唱技术,为观众输出高规格的声音。从生理上讲,聆听正确的声音振动会引发歌者在身体机制中的共鸣,在身体中触发舒适的歌唱状态,是良好技术建立的开端;从心理上讲,美妙的声音会让人心情愉悦,被声音的魅力所感染,是让人热爱声乐艺术的开端。

声音审美除了在声音技术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基础音乐理论的启蒙起到了关键作用。克格雷莱特所著《聆听音乐》中提到的聆听指南,包含了对作品的体裁、形式、节拍和织体的导言,从而培养聆听技巧——辨认节奏型、区分大小调、分辨各种织体等。目的在于透过对音乐基本要素的审美,使学生具备感知与认知音乐的技能与方法,一生都能够愉快地欣赏音乐。这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二)音乐形象塑造的纽带

大自然赋予了每个生物不同的音响,于是我们可以辨别牲畜、家禽、鱼鸟、猛兽,与此同时,造物主也赋予了每个人不同特质的音色。自然的介质和变化往往会引发人类的好奇与思索,从而衍生出赞美与崇拜。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艺术家们逐步具备了转化、提炼、创造声音美的能力,人们慢慢开始将声音形象化、立体化。而这种能力被很自然地运用到音乐领域,在歌唱与音乐形象之间建立了互相依赖、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音乐体裁和风格方面,运用到声乐艺术的音乐体裁包括了清唱剧、康塔塔、艺术歌曲、歌剧等等,无论是巴洛克还是现实主义,无论是德奥艺术歌曲还是俄罗斯浪漫曲,不同音乐风格和体裁对于声音的要求均不完全相同。这种音乐形象的塑造来源于歌者对于不同风格下声音审美的修养,换言之,声音审美是维系技术与修养的纽带。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歌者用演唱威尔第《命运之力》的声音张力来演唱《圣母颂》。同样,在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中,民歌曲艺和戏曲都是拥有独特声音审美的,这直接决定了传统音乐的传承和革新。

音乐角色的塑造直观地体现在歌剧艺术中,在一些文学性强的声乐体裁中也有含蓄的呈现,例如声乐套曲、艺术歌曲、戏曲、部分民歌等。随着西方歌剧艺术的发展,作曲家在无形中对歌剧演员的音色、音量、音域与歌剧中所出现的人物形象有所对应,德国的“Fach 系统”就有所总结。追溯到人类对于自然中不同声响的邂逅就会发现,这是一种从发现到观察美,到感悟美、创造美的过程。而歌剧演员作为声音的主体,受审美的影响,又引领着声音所赋予的角色的文学、戏剧以及音乐之美。

三、以花腔女高音为例,如何在课堂中建立声音审美

在声乐教学中,师生不应当忽视聆听审美的过程,“听”与“唱”应当遵循“输入到输出”的顺序。“唱”建立在“听”的基础上,“听”完善“唱”的技法,两者相辅相成,从而建立声音的审美规范。由于花腔在声乐训练中具有一定代表性,且有“炫技”的刻板印象。故本章节以花腔女高音为例,阐述如何在课堂中建立正确的声音审美。

(一)建立听觉审美

“听觉审美”是人类对声音感知基础上的一种认知、欣赏、评判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对音高、音量、音色的物理感知,对声带、气息、腔体的生理分辨以及与人文、思想、情感的心理融合。听觉审美的建立需要审美的意识、能力,更需要审美的方法,这些是需要声乐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养成的。

建立听觉审美的第一要义是多听,在多维度的聆听中对比美的声响,使不同声音条件的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审美。以花腔女高音为例,横向对比同一作品不同歌者的演唱,可使学生对于花腔技术的发展产生鲜明的认知。伴随着西方古典声乐的发展,花腔演唱的学派也在不断革新。法国女高音玛朵罗宾对于“轻肌能”娴熟的运用与澳大利亚女高音琼萨瑟兰在意大利传统歌唱方法下的醇厚的花腔音色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歌者会对同一作品有着不同音色、音乐以及情感上的处理,这是初级的声音审美。同理,纵向对比同一歌者在不同时期的演唱,也是建立听觉审美的重要手段。以聆听本世纪最伟大的花腔女高音之一格鲁贝洛娃的作品为例,对比她在事业早期、中期和末期的视频资料会发现,不同时期她的声带运用、声音位置、腔体大小是完全不同的,在音乐线条和人物角色的处理上也有明显的区别。通过大量对比聆听,让学生建立声音概念,设立声音目标,无形中会对声音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二)选择适当作品

在花腔女高音的培养过程中极易出现作品“高”“大”“花”的情况,这无疑是巨大的危险。首先,“高”是指盲目追求高音。由于便捷的条件,许多花腔女高音在学习声乐的初期都以优越的姿态追求高音的极限,甚至以此作为评判技术好坏的标准,这种审美认知是完全错误的。对高音的透支会严重破坏尚未稳定的技术,损害声带以及周边组织,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其次,“大”是指沉迷于演唱篇幅大、难度大,对声音驾驭力要求很高的作品,不满足于对于高音极限的拓展,渴望声音张力与所谓的戏剧性。这种审美会导致歌者唱得过重,撑得过大,长此以往失去金属般的高音,甚至造成声带的病变。最后,“花”是指一味地追求复杂的华彩乐段,天花乱坠地炫技,这也是为何花腔女高音常被冠以毫无感情的“技术工种”的原因。歌唱的目的是表达音乐形象、抒发情感,是与人民劳动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产物,而绝非盲目追求技术、输出高音,成为歌唱机器。

鉴于以上三点在声乐教学中的审美问题,教师需要为学生挑选声音类型和程度合适的作品。许多成功的花腔女高音在声乐学习与歌剧事业初期都是作为轻型抒情女高音来训练的,基本可以归类到德国“Fach系统”中的红娘女高音(Soubrette Soprano)。这类角色需要稳定扎实的基本功,明亮通透的中低声区音色,清晰熟练的语言功底以及鲜活的音乐表现力。这类作品是女高音在构建声音基础阶段非常好的选择,没有过分地追求高音与戏剧性且篇幅适中,在能力范围内规范演唱技术和语言,歌剧《女人心》中黛丝皮娜的咏叹调《年轻姑娘应该懂得》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丰富课堂内容

除了聆听大师的作品外,师生之间的互相聆听、比较与合作也尤为关键。声乐的训练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遵循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教师的示范对学生正确音乐审美认知的影响最直观,因此教师不仅需要过硬的演唱技术,还需具备一副敏感的耳朵,迅速发现学生歌唱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到问题并解决,通过“唱”与“听”的循环不断总结进步。

歌唱通常具有“主观性”,歌者很难跳出自我来聆听自我,主观的听觉审美会干扰学生对于自我声音的判断。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听课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听其他同学的课程,让学生跳出自我局限,客观清晰地理解教师的要求,更加直观地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和审美,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良好的声乐课堂还应为学生建立多元立体的听觉概念——声部、音色、风格的多元,和声、调性、音乐形象的立体。一对一的传统课堂保留了学生的个性却忽略了声乐教学中的合作,包括不同声部、器乐之间,甚至是与姊妹学科的横向交叉,感受作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而带来的审美体验。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加入重唱和合唱的环节,偶尔加入与器乐合作的室内乐作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音响的变化。例如歌剧《玫瑰骑士》中最后一幕的三重唱,《弄臣》中第三幕的四重唱,舒伯特艺术歌曲《山崖上的牧羊女》中与单簧管的合作等等,让学生从审美主体过渡到呈现美的本身,在合作中建立声乐审美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对于歌唱的热爱与信念。

四、结语

声音审美对于声乐教学而言至关重要,是对声音从感知到认知,从欣赏到鉴赏,从展示到创作的首要途径。声乐教学中的声音审美并不局限于科学的发声技术、美妙的音乐元素,声音所传播的音乐形象也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花腔”本具有珍珠般玲珑剔透的特征,却常被人冠以“炫技”“浮夸”等词语,这源于对花腔演唱的审美规范与格调的偏差。希望在未来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在声音审美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可通过便利的多媒体资料,多去聆听不同形式的音乐会与歌剧,多角度感受和学习。同时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丰富不同体裁种类的音乐文化知识,将技术与修养相融合,推动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

猜你喜欢

花腔女高音歌者
遥远和她女高音独唱
美学视角下的民族声乐花腔技法研究
长空万里
——为女高音而作
爱心夜曲 (女高音独唱)
长白山的杜鹃花(花腔女高音独唱)
祖国,我是你的一首歌
草原歌者的大爱情怀
浅谈美声唱法中花腔演唱的审美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歌者和履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