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琵琶声声:诗、韵、情
——浅析琵琶的艺术之美

2023-09-05

戏剧之家 2023年15期
关键词:声声琵琶

李 楠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2)

夜阑珊,素手轻弹,琵琶声声慢。凭栏依,低唱浅吟,何人轻轻语?是纵横吟啸、铁骨柔情的霸王项羽,还是雁落塞外、青冢孤寒的公主昭君?是抗怀物外、抱琴长眠的神解阮咸,还是贬谪司马、沦落天涯的诗魔乐天?是腾踏壁画、反弹琵琶的敦煌神韵,还是大漠黄沙、风起云涌的壮志豪情?琵琶声声,可穿岁月尘封,可越沧桑万重,却道不尽这千载悠悠的诗、韵、情。

一、琵琶的诗境之美

《诗经》三百皆可歌,《楚辞》赋曲皆可舞。诚见自古诗乐一体,诗为乐之言,乐为诗之声。凡“声”皆“籁”,“籁”又发于空虚之“境”,或浑然天成,或大地气动,或人之灵性。若三“籁”齐鸣,便是日月星辰、高山流水、草木丛林;便是茫茫人间、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便是诗乐交响,三千流芳,纸短情长。于是,就有了诗逢“笛箫”清越悠扬,诗遇“钟磬”雅正端庄,诗伴“琴瑟”浩瀚苍茫,诗随“埙箎”和曲飞觞,更有“箜篌”一响,余音绕梁;“琵琶”声声,绝唱盛唐。

琵琶,始载于汉,曾因“前弹为批,后挑为把”之技法而名曰“批把”,后与南北朝西域传入的“胡琵琶”并融,成为我们如今所见的“琵琶”。琵琶属弹拨乐器,外形典美,音质清亮,弦声饱满,共鸣力强,自古便深得文人墨客的青睐。其中,尤以魏晋阮咸最甚,他生视琵琶为知己,逝抱琵琶入冢地,独留《广陵散》,绝响古今;唐代王维也不逊色,他诗画俱佳,精通音律,善弹琵琶,仅凭一曲自创的《郁轮袍》就登科高中,平步青云;还有仅次于王维的刘希夷,亦有“琵琶诗人”之誉,他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更是把生命体验融入美的意象,与诗情画意结合,与弦思韵律互动,开拓了唐诗“兴象玲珑,不可凑泊”的大意境。也正因此,盛唐诗的创作越发炉火纯青,琵琶曲的风格愈渐臻熟丰盈。诗与琵琶就这样在文化、艺术、音乐鼎盛的大唐结缘,既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细腻之感,又不乏“分则各自为王,合则天下无双”的磅礴之巅。

自此,诗与琵琶相得益彰,唐诗用它凝练而含蓄的文字记录着我们古老悠长的华夏历史,传承着我们永久不衰的民族气魄;琵琶则用它独特而庞大的音域汇成一道绵延流转的音响长河,让人闻其声,临其境,或于欢快明亮的曲调中赞“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秀美山河;或随紧张激烈的节奏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凌云壮志;或于浑厚悲壮的氛围中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万丈豪情;或从凄凉哀伤的旋律中惋“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落寞凄凉……

声声琵琶曲,满满人生意。诗的含蓄与琵琶的表现力让诗曲互鉴互通,而诗的写意与琵琶的感染力又令诗曲共生共荣,正因有了彼此的诗意观照,才有了后来“鬼神知妙欲收响,阴风切切四面来”的蹊辟评价以及“声声丽曲敲寒玉,句句妍辞缀色丝”的绝妙佳作,流芳百世,韵味无穷。

二、琵琶的意韵之美

在中国,但凡艺术,大都讲究一个“韵”字。“韵”,在中国美学的范畴里,是一种源于作品又高于作品的完美追求或至高境界。比如绘画,会讲究“留白”“写意”的墨韵;书法,会讲究“线条”“笔触”的气韵;戏剧,会讲究“行云”“流水”的腔韵。而由诗词与琵琶共生的诗曲,不仅要讲究诗词“平仄”“韵脚”的音韵,还尤为注重音乐“灵动”“传神”的意韵,它仿佛由语言精髓和音乐特质酝酿升华而出的一朵艺术奇葩,有静有动,可实可虚,亦俗亦雅,能文能武,即便说它是一种“玄妙神奇”的艺术存在,也一点儿都不为过。

我之所以如此说,原因有三:一是古诗词皆文笔精炼又极富内涵,每一首都记录着诗人的见闻感念,表现着诗人的才华灵气,包含着诗人对文字的高超驾驭力,可谓字字珠玑,点点琅 。这就为琵琶曲的表现打足了底气,撑满了张力,既能让叙事在丰富的乐曲中更加精彩纷呈,也能让抒情在乐曲的渲染中愈发九曲回肠,韵味十足。如空前绝后的《琵琶行》:暮秋时分,一叶迷津的篷舟,泊在寒纱淡薄的烟雾里,随着一声悠长的叹息,一段尘封的“平生无限事”在“低眉信手续续弹”中徐徐“说尽”,情到浓时“别有幽愁暗恨生”,竟忍不住潸然泪下,一时哽咽而“此时无声胜有声”,那一滴滴苦情的泪水,不仅湿了弹者的粉面胭花,也浸了闻者的长袖青衫,令身处南国、心系北方的江州司马深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声声,原道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月影重重,却勾勒江湖初见的一帘幽梦。全诗有人有物有景,琵琶有声有韵有情,两者静动相宜,声情并茂,意韵传神,其所呈现的“虚实可游、回环反复”之美,皆让读者无一不拍案叫绝,令闻者无一不惊叹赞誉。

二是琵琶的音域表现甚为广阔,这主要缘于它的弹奏技法自唐代以来就不断被扩充,右手的“弹、挑、捻、拢、轮、扫、遮、扣”等二十余种手法真实而质朴,左手的“推、拉、吟、打、虚、滑、泛、带、擞”十多样手法细腻而玄妙,双手联弹、十指律动,流淌出的高音清亮有韧性,中音温和又稳重,低音浑厚且醇正。如大套武曲《十面埋伏》中,乐曲一起就用慷慨激昂的高音奏出了气势磅礴的鼓声、震耳欲聋的炮声、响彻云霄的军号声以及声振林木的战马奔腾声,并巧用宫调游移和调式转花,营造了一种雄师如林、炮鼓齐鸣、铁骑威武、将士无畏的名战场面,而后以“煞绞双合”的弦法配合“轮摇扳推”的手法将战场上的弓弩声、刀剑声、嘶鸣声、拼杀声模拟得雄伟奇特,声声绕耳,引人入胜;再如《霸王卸甲》中,低音一出,全曲的悲剧色彩瞬间被拉满,其中,“楚歌”部分采用“轮”的手法突出曲调的强弱变化,渲染了一种哀戚婉转、如泣如诉的悲壮氛围;而“别姬”一段又运用“推滑”的手法和急促的旋律塑造了纵横吟啸、铁骨柔情的霸王项羽和“贱妾何聊生”“芳魂任风飘”的美人虞姬,让人深感“此恨绵绵无绝期”,意难平,恨难消;还有文曲《月儿高》,散板引序,中音入题,通过左手的“吟、揉、挽、泛”和自由多变的节奏,勾勒了一幅风轻月洁的幽静夜景画面,美轮美奂,意蕴悠长。

三是琵琶的艺术感染力特别强,这一点得益于它品相完备、半音齐全,几乎任何调都可以进行自由转换,再加上它“嘈切错杂”“玉珠落盘”的独特音色,更能把“喜、怒、哀、乐、忧、思、恐”的氛围和意韵层层叠叠地烘托渲染出来,给人一种“超其技、入其境”的完美体验:如在《阳春白雪》那清新流畅、活泼轻快的音色中置身自然,感受春回大地万物充满生机的喜悦快乐;在《塞上曲》那缠绵惆怅、委婉柔美的旋律中穿越塞外,体味公主昭君青冢孤寒的忧思哀怨;在《大浪淘沙》那深沉苍劲、抑扬顿挫的曲调中,于不平人世发无限感慨,怒命运不公;在《夕阳箫鼓》那优美雅致、抒情写意的曲风中,踏遍江南,寻良辰美景,快意人生……可谓声声入心,共鸣共情。你若亦如是,那么我定会羡慕你,因为你已入了“忽闻琵琶声,忘归不知处”的大意境,幸运地捕捉到了琵琶诗曲的真谛——曲中有韵、韵中有情。

三、琵琶的情感之美

既已随韵入境,那必然有所思、有所念、有所感、有所盼。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全身心融入一部音乐作品时,他定会从作品所蕴含的主题或思想中衍生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处境升华出各不相同的情绪或情感,或唤醒内心深藏的某种情结,甚至还会触动骨子里流淌的人文情怀。虽说感受有异,表现不一,但都呈现了乐曲的共性,那就是“情”。“情”,才是所有音乐形式的最终表达和最高诉求。

更何况,与其他演奏乐器不同,琵琶作为表现力和感染力俱佳的古乐器之一,自古就和人的七情五志相对应,且尤为侧重悲伤、忧思、愁苦、哀怨等情感的传达。这一点,从诸多经典琵琶古曲的创作和演绎中我们就不难看出,很大一部分曲词都是以边塞生活、官场失意、人生凄苦或命运不公为主题的,如“琵琶出塞曲,横笛断愁肠”的离愁别绪之情,“其余岂足沾牙齿,欲用何能报天子”忧思失意之情,“凿落愁须饮,琵琶闷遣弹”的沮丧低落之情,“大底曲中皆有恨,满楼人自不知君”的郁郁不得志等等,皆是字少意多,极富浓情;此外,还有很多乐曲在曲调和音色的处理上也或多或少会偏重于类似情感的渲染,如文曲里“幽咽泉流水下滩”的压抑隐痛之情和“琵琶弦中苦调多”的细腻哀怨之情,武曲里“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沉雄悲壮之情与“虞兮虞兮奈若何”凄楚婉转之情。当然,也不乏一些重在烘托欢快、美好、安宁之感,抒发积极乐观或淡然处世之情的曲目,像《彝族舞曲》《阳春白雪》《夕阳箫鼓》等,虽说此类风格的曲目不是很多,但也足以充分道明世人对琵琶情感基因和感情色彩的客观认定。

有了对情感类型的客观认定,自然会引发主观上的“体验”和“共鸣”。其中,“体验”是指演奏者在理解和分析作品时要具备一定的审美想象力,可依据作品的主题和意境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最好能“置身曲中境、化身曲中人”,在诗词曲赋的起承转合中自如地感悟创作者的喜怒哀乐,并思考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和技法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题内涵、丰富情感表现,从而为观众带去全新而完美的听觉盛宴;而“共鸣”则是指欣赏者在演奏者的视觉营造、曲调起伏、节奏变化中充分调动自身的听觉感知力,随饱满的音乐情节和优美的动态旋律展开想象,构建一幅生动传神的物象或画面,由此激发主体内在的感同身受,就像《琵琶行》中所描述的那样,琵琶女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不仅让“满座重闻皆掩泣”,还令“江州司马青衫湿”,如此的传达和聆听就实现了情感的完美互通,在给人以同历“凄苦不平事”的真实体验的同时,让人发出命运不公的慨叹,并在内心生起无限的幽怨之感。

四弦千遍语,一曲万重情。琵琶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与传承,已成为一种结构独特、技法完备且表现成熟的民族乐器,它用弦声、音色和曲韵自如地呈现乐曲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勾勒作者所描绘的诗境画面,抒发人物的思想情感,进而影响人们的感官、思维情趣乃至人生态度等方方面面,由此形成了一种“诗中有曲、曲中有韵,韵中有情”的景观,这在诸多民族乐器的艺术表现中极为罕见,所以,千古琵琶被授予“民族乐器之王”的美誉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四、结语

六岁习琴至今,数十年的朝夕相伴,琵琶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她很理解我,我快乐时她会愉悦分享,忧郁时她会轻声安慰,我失落时她会温和劝导,我彷徨时她会指明方向;我也很信赖她,是她给了我人生的精彩,实现了我最初的梦想,也是她让我懂得了,坚持和热爱才能给一个音乐人走好音乐之路的勇气和力量。此篇文章就源于我对琵琶始终如一的热爱与欣赏,也许,我指尖敲打的文字会略有粗陋,不能唤起你的同感,但我相信,由我指尖拨动的清弦,一定能穿过浮华尘幻,流进你的心田。

猜你喜欢

声声琵琶
秋虫声声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插秧有感
琵琶老店琵琶声
大鼓声声
大鼓声声
杜鹃声声
琵琶仙·寒窗
知了声声叫
窈窕淑女琵琶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