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创作中民间旋律的应用研究
2023-09-05吴尚昆
吴尚昆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民间音乐是我国音乐艺术宝库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来源于民间百姓的生活生产实践,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和与生俱来的亲和力,能够直击听者心灵、激发听众共鸣,为音乐创作增添魅力与吸引力。在音乐创作环节有机融入民间旋律和节奏素材,能进一步推动民间音乐的传承,为其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实现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协调统一。
一、民间音乐特征概述
(一)风格类型多样
民间音乐孕育于基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实践,与各地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甚至地域气候等息息相关,因此类型多样、种类丰富。常见的有信天游、赞达仁等,前者流传于我国西北地区,通常采用两句体,上句比兴下句点题,以口语化的诗句为主,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后者发源于我国鄂伦春族聚居地,多有高亢刚健、悠扬跌宕的曲调。此外,还有萨满调、紫阳民歌、长调民歌等诸多代表类型,这些民歌的特点与地域因素密切相关,在旋律、节奏等方面也有不同的组合思路,比如,朝鲜民歌擅用三拍节奏,内蒙民歌节奏悠长,融合了大量的颤音、倚音,山东、江苏等地的民歌常用装饰音,云贵山歌、陕北民歌则多用滑音。部分民间音乐作品还会搭配级进、旋律大跳等设计,为音乐创作者提供了诸多可借鉴的思路。
(二)擅用多声部形式
我国民间音乐风格多样,除了常见的单声部民歌外,还有多声部乐曲,它们多发源于社会性集体活动,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集体生活、劳作中创造的艺术财富。多声部音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那时的人类以群居为主,在劳作、采摘等活动中,人们经常进行“大混唱”,为多声部音乐的萌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当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物质资料得到补充后,社会生产关系逐渐发生变化,以抒情、祭祀等为主要目的的歌唱合作开始出现。在具体形式上,这种多声部又可以分为合唱、重唱两大类,前者多见于行船号子、林间号子等,流传于四川、湖北及东北等地,纳西族、傈僳族等民族地区的民俗活动中也常见合唱形式,如“葬礼歌”“进房调”等。后者多源于少数人的合作劳动,代表类型有江苏的“挑担子号”,壮族的《长工苦》等[1]。
(三)贴近基层生活生产
民间音乐具有较长的发展演变历史,具有贴近基层生活生产实际的特征,它最初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祭祀活动之中,是族群团体劳作时经常出现的音乐形式,其或反映了群众的生活场景,或传递了人们的生活愿望。部分地区的民间音乐与舞蹈相伴而生,比如仫佬族的追魂舞、蒙古族的安代舞、鄂伦春族的萨满舞等,这些舞蹈多出现于驱魔祈雨活动中,具有浓厚的民族、民俗气息。民间音乐并不局限于“民歌”,而是包含民族器乐、戏曲音乐乃至说唱音乐的概念,其中,器乐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大量的乐器都出自生活劳动之中,人们通过敲击乐器传递信息,或者通过劳作发现可发声器件,这说明民间音乐与基层生产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戏曲音乐则有叙事特点和独特唱腔,用传说、历史故事作为蓝本进行创作改编,同样依托和来源于生产生活,二者密不可分。
二、民间旋律与节奏素材的选择
(一)声乐类素材
声乐是民间音乐的重要形式,也是新时期音乐创作的重点。我国民间音乐流传甚广,其中,可提取应用的旋律、节奏素材十分多样,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均是代表性类型,单声部、多声部以及叙事歌、情歌等穿插其中,品类繁杂、内容丰富。音乐创作者要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选取,结合乐曲创作目的、风格指向等提炼相关素材。以《红高粱》插曲为例,其中的诸多配乐都借鉴了秦腔戏曲音乐风格,搭配唢呐形成合鸣,烘托出喜庆、热闹的氛围。《颠轿歌》同样融合了秦腔的旋律、节奏,为整首乐曲增添了粗犷、朴实之感。再比如尚德义先生的《今夜梅花开》,同样提取了东北民歌素材,在原素材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变奏、花腔,给乐曲增添了更多幽默、生动的感觉,彰显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乌苏里船歌》汲取了赫哲族民歌《嫁新娘》的素材,民族气息浓厚,极具吸引力和亲和力。
(二)器乐类素材
我国民间音乐宝库中的器乐类素材浩如烟海,既包含江南丝竹,也涵盖东北鼓吹乐、南音等诸多形式,音乐创作者可以进行借鉴和选择。器乐名作如《彩云追月》《百鸟朝凤》《丝竹调》等均取用了民间器乐素材,在既有素材之上进行整理和创编,实现了传承与创新。现代音乐持续发展和进步,在全球化、多极化世界中获得新生,音乐创作者要学会拓宽视野,做好引进,逐渐开辟一条成熟的“洋为我用”的道路。比如《梅花三弄》《平湖秋月》等经典乐曲均以广东民间音乐作品为蓝本,从中提炼相应的素材内容,并使用钢琴乐器进行再创作,用不一样的器乐带给听众新奇的感受,实现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二人转的回忆》《流水》等钢琴曲则将东北二人转音乐、云南《小河淌水》民族乐曲[2]作为素材进行融合创作,为乐曲注入新的活力。
(三)歌剧戏曲类素材
民间音乐的发展带动了歌剧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为歌剧戏曲编排、导演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以《白毛女》这一歌剧作品为例,其融合应用了河北、山西民歌素材,从《小白菜》《青阳传》等民间音乐作品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感人至深的作品。《洪湖赤卫队》则借鉴应用了河南戏曲的旋律节奏,有机融入了花鼓戏、《襄河谣》中的内容,给歌剧作品增添了更多魅力。同时,歌剧戏曲演艺事业的兴盛也反过来滋养了民间音乐,很多戏曲歌剧采用的民间音乐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兼具艺术美感和叙事美感,创作者要学会进行提炼和应用。比如传统京剧使用的音乐节奏感强、调式高亢且抑扬顿挫,民族和地域风格鲜明,音乐创作者可以保留其优势特征,适当增加轻快、明亮的器乐演奏声,中和其粗犷、夸张的艺术风格,实现新音乐和传统音乐的融合发展。
三、民间旋律与节奏素材融合创作的思路与技巧
(一)原调融入
当民间音乐旋律或节奏素材与新乐曲中的某个部分的形象、情绪相近,基调一致时,通常可以采用原调融入的方式辅助创作,该种方法较为基础和简单,但运用效果十分出色。比如《白毛女》的创作有机借鉴了河北民歌《好八路》,其中的“大红枣儿甜又香”一句和《好八路》的首句旋律一致。再比如《献花》一曲在抗日战争时期广为流传,其创作正是应用了民歌《反对花》的旋律节奏,通过再填词的创作方式生动再现了人民群众给八路军战士献花的情景,乐曲内融入大量切分节奏,有机应用附点音符,将热烈、拥护的氛围渲染到极致,颇具艺术气息。部分乐曲创作者还会采用“装饰法”技巧,将民间音乐素材略加修饰后融合到新乐曲之中,比如《洪湖水浪打浪》一曲有机融入了洪湖民歌《襄河谣》曲调,通过装饰音的加入增添曲调的亲和力和灵动感。国外音乐作品的创作同样不乏对民族音乐的借鉴,比如巴托克现代钢琴曲《罗马尼亚》有机借鉴了特兰西瓦尼亚民歌《木桩舞》以及特兰达尔民歌《饰带舞》相关内容,将木棒敲打的声音融入钢琴曲,使乐曲风格更加欢快,为曲调增添了动感色彩[3]。
(二)变调融入
变调融入同样是把民间音乐的旋律节奏融入音乐创作的有效方法,原始素材需要经过改造、变化才能进入新音乐作品,成为影响作品曲调风格的关键要素,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素材的原有风格,又能带来新鲜感,因此得到诸多作曲家的青睐。从具体做法上看,又可以将变调融入方法分为以下三种:1.改变尾音。比如电影《柳暗花明》引入了插曲《花溪水》,其采用变换尾音的方式融合《天仙配》民歌素材,前半句“清清的花溪水”使用原曲风格,后半句“绕村向东流”被改造融入黄梅戏,解决了尾音终止感过强的问题,增加了新鲜感。2.改变前部。部分音乐作品的特色曲调集中在后半部,整个曲式结构以后半部为落脚点,此时,可以借鉴民间音乐素材对前半部分进行调整融合。比如《绣花曲》汲取了山东民歌《吆调》素材,将后半部分完整保留下来,仅对一句中的前半部分进行改写,在保留原曲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魅力与新意。3.改换两头,保留中部。在素材提炼环节要根据音乐创作方向进行删减和留用,部分素材乐曲的开头、结尾与创作方向不符,此时可以采用改换两头的创作技法。比如电影《红日》选用了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其中的尾句颇具特色,融合应用了山东民歌《赶集》中的旋律节奏,民俗气息浓厚,与电影氛围十分契合。
(三)创新融入
除原调融入法、变调融入法之外,在现代音乐创作过程中,还会应用到诸多创新技巧,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素材重组。创作环节需以音乐主题、风格为依据,对相关要素进行重组,重组素材可以来自一首民歌,比如《长征组歌》中的《祝捷》便引入了《刘海砍樵》的相关要素[4],将其中的唱腔乐段分解后重新有机整合在一起,增添了新鲜感。重组素材也可以来自多首民歌,比如管弦乐曲《喜洋洋》采用了ABA 结构,首段提取了《卖膏药》民歌素材,综合使用顿音、加花等手法,为乐曲增添更多灵动、活泼的感觉,强化了热情四溢的风格。次段提取了《碾糕面》中的素材,在保留原曲风的前提下设计了四乐句形式,搭配笛子、二胡等乐器增加旋律层次和饱满感。尾段则重现首段旋律,动中有静,增添了旋律美感和节奏美感。2.增减材料。在把民间音乐素材融入乐曲创作中时会出现句子完整度不足的情况,此时需要增加材料进行调和,以增强乐曲协调感,比如《兰花》一曲借鉴引用了《茉莉花》首句的旋律,并在旋律之前增加了一个小节,使乐曲表述更加完整自然。还有部分乐曲选择拆分素材,并在中部增加新材料,从而提升乐曲新鲜感,比如《精神文明要建设》一曲借鉴了山东民歌《卖扁食》的旋律节奏,这种做法与植物嫁接非常相似,容易引发听者共鸣,同时带给听者新的感受。有时音乐创作选用的素材过于繁乱,不适用于新乐曲的主题,创作者可以对其进行简化,比如《俺村来了个新社员》一曲借鉴了胶南打夯号,并将其中的部分音符进行删减,使整个乐曲抒情性更强,营造了欢乐、温馨的氛围。3.变换节奏。民间音乐在节奏上同样有不可忽视的特色,音乐创作者可以根据需求变换节奏,或紧缩、或拉开、或灵活调整,实现融合与优化。以《全世界人民团结紧》一曲为例,可以发现其与山东民歌《小荡子》的旋律基本一致,但在节奏上进行了紧缩处理,将原本松弛的曲调转变为更加紧凑的结构,为整个乐曲增添了更多欢快、团结之感,有助于情感的抒发。再比如《苦菜花开遍地黄》一曲有机借鉴了《沂蒙山小调》的旋律,但节奏上更加松弛,使乐曲的抒情意味更浓。
四、结论
综上所述,民间音乐孕育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生产进程,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和感,实践中务必要正视其功能价值,积极了解和把握不同类型民歌的风格特征,结合音乐主题选取适宜的素材类型,拓宽思路,综合挖掘器乐类、声乐类材料,通过原调融入、变调融入等基础方式以及素材重组、变换节奏等创新方式提升音乐创作水平,为民间音乐的传承创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