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月的草原》花腔演唱技术探究

2023-09-05张杰盈

戏剧之家 2023年15期
关键词:花腔艺术歌曲旋律

张杰盈

(山东艺术学院 现代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追溯艺术歌曲的发展史可以发现,西方音乐演唱艺术传入我国已有百余年,西方音乐艺术与民族音乐艺术相结合,让艺术歌曲在中国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成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典范。20 世纪80 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社会、思想、经济都快速发展,一大批音乐家创作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作品,包括尚德义的艺术歌曲《七月的草原》。尚德义被誉为“中国花腔艺术的开拓者”,《七月的草原》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女高音花腔艺术歌曲,但是,仔细分析可以看到,尚德义运用花腔女高音并不只是为了演唱,还要表现音乐旋律的走向、思想、民族性特征等。究其根本,尚德义在长期的民族民间音乐创作中深入基层汲取本土音乐的养分,并将这种传统民族元素特点进行总结,与花腔唱法进行差异化对比研究与运用,表现了民族化音乐的特征与花腔唱法的发声特点。

一、《七月的草原》创作背景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西北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审美标准造就了他们不同的音乐表现方式,这里的民间音乐风格自然纯粹、直击人心。其中,《七月的草原》是由尚德义作曲,宋斌廷作词的一首带有浓厚新疆风格的艺术歌曲,主要描绘了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夏日草原的风景以及新疆人民改革开放后积极、热情的生活状态。作品整体风格明快清新,运用了大量的民族元素突出新疆地区音乐的标志性特征,保留了艺术歌曲的基本创作原则,强化了花腔唱法的感染力。

这首作品创作于20 世纪80 年代,这也是尚德义在经历了西北生活后的创作高峰期。影响尚德义创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时代背景。改革开放后,中国以崭新的面貌面向世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打开了尚德义艺术灵感的闸门,开放的时代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他发自内心地想歌颂祖国、歌颂人民。其次是人文观念。由于长时间在多个民族的聚居地区生活、劳动,他能够切身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特色和差异,同时,他个性化的思维也决定了他对传统音乐的认知与理解方式,使他萌生了结合中西音乐技法进行创作的想法。最后是创作观念。尚德义的创作风格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他将优秀的、传统的、民族的音乐元素与西方花腔演唱方式相结合,让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简而言之,在以《七月的草原》为代表的很多作品中,中西音乐创作技法(尤其是花腔唱法)获得了平衡,并大放异彩。综上所述,尚德义的创作将歌词、旋律、演唱及伴奏组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二、《七月的草原》创作风格分析

(一)歌词的描绘性特征

从历史角度来看,艺术歌曲对“词”的优美程度有很高要求。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中国的文学创作有自己的特点,艺术歌曲的歌词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七月的草原》这首作品体现出,作者有意识地展现新疆地区的语言、文学特点,力求通过歌词、旋律、演唱凸显民族化特征。宋斌廷在作品中大量篇幅的断句结尾处都使用了“的哩”,配合旋律的三十二分音符加长时值保持音的节奏组合,模拟新疆人民日常用语后加入的“的(一声)嘞”。在新疆语言体系中加入“的(一声)嘞”这类感叹词有两种作用,第一种作用就是突出前面语言的情感或场景,例如,“小蜜蜂采花嗡嗡”本身就是一个场景加动作,加入了“的哩”则让采蜜的场景显得生动。第二种作用就是传达说者(唱者)的情绪,例如:“毡房像银星闪闪”加入“的哩”直接表达了演唱时的热情洋溢的态度和心情。这是新疆人民特有的、常见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传承至今仍是如此,虽然整首作品的歌词并没有过多刻画新疆的环境特征等,但这两个感叹词的加入可谓神来之笔,将新疆特色的节奏类型及民族特征凸显出来。

(二)旋律的创作特征

作为一首花腔作品,作者并没有忽视抒情性的“艺术歌曲”属性。在这首作品中,切分音的使用频率非常高,除了用切分音表现舞蹈性特征以及风吹草原的波浪感外,还将新疆哈萨克族的“麦西热普节奏型”用于其中。这种节奏型主要是“XXX XXXX”形式,旋律线上行再下行呈现出拱形,并且以四小节为乐段加入两个跳音表达俏皮感。并且在乐段的最后一个保持音中加入装饰音,模仿新疆人民说话时对声调变化的模仿以及弹舌的模仿,抒情性显而易见。在作品的花腔演唱部分(华彩部分)歌词逐渐减少,多以大段的感叹词来配合花腔演唱表现热情奔放的状态,这也与新疆地区传统演唱中常见的用拟声词进行大段旋律变化的演唱风格相得益彰。实际上,整首作品在旋律部分并没有过多的炫技或复杂的变化,曲作者抓住了词的特征、语言的特征、表达习惯的特征、节奏的特征,在某些片段甚至单个音符中进行“点到为止”的民族特征传达,使听者既能够明确辨别音乐的民族化特征,又给欣赏者提供了更多的来自音乐旋律的想象空间。

(三)曲式结构分析

《七月的草原》是一首单二部曲式的艺术歌曲,f 小调。引子部分用了B 段的主题材料创作而来,主要采用级进加切分音的形式奠定舞蹈性的基调,让作品呈现出一种轻盈跳跃的律动感,具有如新疆人民跳舞所特有的“咚哒~咚哒咚咚哒~”的韵律感。A 段分为两个部分,这一部分采用了艺术歌曲最传统的结构行进,以四个小节为一组,配合歌词进行乐段的旋律起伏变化,表现了风吹草长的“草浪”的波浪感,加之上文提及的“麦西热普节奏型”,让音乐将听众带入“新疆风格”中。间奏部分是引子部分的重复,到了B 段,从39 小节开始,前两个乐段采用了近似的材料织体,作为花腔演唱的高潮部分,还采用了3-4 小节的加长保持音的形式满足花腔唱法的技术诉求,通过感叹词进行情绪的积累与释放,在某些程度上,花腔唱法结合“啊”字更像是在模仿新疆人民朗声大笑发出的长时间的“哈~哈”效果,这也是这首作品华彩部分的演唱既保持了华丽风格也具有民族特色的关键。

三、《七月的草原》花腔演唱技术分析

这是一首当代花腔女高音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整首作品篇幅较短,歌词部分文字也不多,但抒情片段中的细节部分和花腔演唱段落却对演唱者有比较高的要求。下面将从以下角度剖析《七月的草原》的演唱技巧。

(一)演唱中的咬字吐字

虽然这首歌曲的歌词字数较少,却绕不开中文发音中的字头音、字腹音以及字尾音,这几个类型的发音及其与演唱的结合都需要演唱者不断进行体会与练习,才能找到其中的差异。字头音几乎涵盖中文发音的唇音、齿音、牙音、舌音和喉音。唇音如“蜜(mi)蜂(feng)、白(bai)”等要尽量让嘴唇放松,犹如自然说话一般驱动嘴唇用力。齿音如“采(cai)、人(ren)、子(zi)”等应将发音点放置在下齿之间,通过下颚带动齿发音。牙音与齿音近似,如小“(xiao)、清(qing)、卷(juan)”等,总的来说,以上字头音发音要短、轻且准。字腹音也称元音,也是最需要唱得饱满且产生共鸣的部分,同时,也是花腔演唱中最应该关注的部分。一般字腹音多用在演唱中长时间的保持音部分,所以,在演唱的时候喉咙一定要尽量打开,保证气流能够顺畅无阻地通过咽喉和口腔,最终通过口腔、唇齿、舌头的变化改变音响。最后则是字尾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韵母,出现在一个字发音的结尾部分。在这首作品中,字尾音都是进行收音演唱,同时,根据音的不同进行主体发音部位的发力。例如,字尾音出现“i”就需要脸颊肌肉上提,保持微笑状态。再如以“n”做尾音时,舌根抵住上颚,让气流从鼻腔通过并产生共鸣。总体来说,字尾音要保证发音干净,不能拖泥带水、模糊不清。

(二)演唱中的细节处理

演唱一开始,应注意抒情段落的演唱技巧,演唱要清晰且轻巧,尤其是后半句的“嗡嗡”“啊啊”同音字加连线,需通过气息让这两个音保持连贯,做到声断气不断。接下来就是“哩”的演唱,这是一种带有模拟性质的感叹词。在演唱时要带有动感和强调性,虽然咬字吐字可以轻,但气息和共鸣可以适当加强,起到一种收尾作用。在B 段中,也就是花腔部分,出现大量的保持“啊”音,在这部分,由于这是“元音”发音,所以,千万不要唱成“o或e”,保持口腔打开,喉头轻微上扬,同时,呼吸要尽量吸满并下沉。还有,在这一部分中,保持音通过音符的高低变化来表达情感,所以,对于保持音、跳音、级进、跳进等,都要展示出区别性特征,不能含混不清、界限模糊。作品以“真美丽,啊,真美丽”结束,要在第二个“真”处适当演唱,表现出眷恋,同时,收尾不能丢掉花腔演唱的气势,这样才能让作品完整且具有花腔作品的刺激性特征。

(三)演唱中的情绪把握

实际上,在演唱中除了进行标准化演唱以外,还要加入自己对演唱细节的处理,这样才能有自己的风格特色,笔者认为,演唱细节的处理不能脱离旋律和作品的基调,想象力以及情感运用也是演唱者“二度创作”的关键。首先,我们要明确,这是一首新疆音乐风格的作品,我们唱的时候要尽量以新疆人的语言感觉去演唱,尤其是要配合新疆地区独特的节奏型。其次,这是一个欢快热烈的场景,背后映射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大好河山的眷恋,所以,置身于如此的“图画”中,需要我们具备一种包容和感恩的心。再次,作品表现的是草原生活,广袤的草原有大气磅礴的感觉,与花腔唱法华丽的表现形式相得益彰,所以,演唱者要有胸怀天下的状态,仿佛置身草原中放声呐喊一般。演唱者应在演唱表演中融入真情实感,提高演唱技术,在应用“术”的同时,融入对于音乐、演唱、花腔的浓烈情感,将作品的情感传达给听众,引发听众的共鸣和想象。

四、结语

尚德义在西北地区生活学习了十多年,他用大量的时间深入民间进行一线的田野调查与学习,多民族融合的生活背景带给他大量的启发,丰富了他的创作思维和个人风格,使他的作品准确抓住了民族音乐的特点,同时,他在西方花腔演唱技法的借鉴和应用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使他在作品中较好地平衡了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也让观众看到了今天的《七月的草原》。综上所述,《七月的草原》值得演唱者深入学习和研究,促进音乐艺术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花腔艺术歌曲旋律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春天的旋律
美学视角下的民族声乐花腔技法研究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浅谈美声唱法中花腔演唱的审美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相逢在海边(花腔女高音独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