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周莉亚、韩真舞剧的艺术心理定势

2023-09-05马烨涵

戏剧之家 2023年15期
关键词:舞剧编导舞蹈

马烨涵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周莉亚,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编导,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她的作品多着眼于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以现实题材为主,通过具体的场景或情节表现不同的生活状态及人物心理。例如,获得2006 年第八届“桃李杯”舞蹈大赛金奖的《进城》,获得2007 年第七届全国舞蹈大赛金奖的《父亲》等。韩真,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青年编导,中国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艺术顾问,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与周莉亚一样,她的作品也以现实题材为主,她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人物的心理有很强的感知能力,这一点从她的舞蹈作品《中国妈妈》中就能非常明显地感受到,该作品也于2007 年获得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文化舞蹈节目创作二等奖。从2014 年起,周莉亚、韩真两人便开始合作导演舞剧。两位年轻编导“起步就在高原上”,每一部舞剧作品都是红极一时的“爆款”。在将近10年的合作中,周莉亚、韩真以独特而细腻的眼光记录着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形象和内心,通过不同的情感表达和叙事结构展现人文关怀,让观众建立起全新的中国民族舞剧审美观念。

多年来,舞蹈创作界一直对周莉亚、韩真两人有非常好的评价。两人的许多早期作品都在当时的多项权威舞蹈比赛中获得出色成绩。随着两人开始合作,从《沙湾往事》开始,两人的舞剧作品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也开始获得舞蹈界和戏剧界的认可称赞。其中,舞剧《杜甫》曾荣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大满贯”和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等多项大奖;舞剧《花木兰》代表中国参加第50 届塞万提斯国际艺术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22 年成为爆款,登上春晚舞台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被写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观察周莉亚、韩真的舞剧创作之路不难发现,其作品具有真挚、浪漫、纯粹的舞蹈语境,壮阔而不失细腻,现实但不缺梦幻,在表现现实题材的同时,表现了更深刻的时代化艺术观念。

一、影响艺术心理定势形成的因素

艺术心理定势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创作主体来说,影响艺术心理定势形成的因素可以被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创作主体的客观认知、主观经历、审美观念、情感表达。

(一)创作主体的客观认知

创作主体的客观认知是形成艺术心理定势的最基础的因素。在很多表现社会生活、时代主题的现象级舞剧作品中,编导大多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以表现社会现实生活和人文理想道德为创作主旨,表现特定的时代主题。纵观周、韩两位编导的舞剧作品,无一不具有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例如,《沙湾往事》《永不消逝的电波》对战争年代兼济天下、心系家国的仁人义士的讴歌;《粉墨春秋》《杜甫》《花木兰》《只此青绿》对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人骚客、巾帼英雄的赞颂;《咏春》也是一部基于社会主流思想、展现文化自信、巩固国家软实力的舞剧作品。

(二)创作主体的主观经历

一般来说,创作主体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实践会对其艺术心理定势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每个个体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不论是生活经历还是教育经历,都会影响个体的成长过程。当然,在艺术创作中,这样的经历会被转化成经验,影响创作主体看待世界的视角和心理定势。曾为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同窗的周莉亚、韩真两位新生代女性编导都有多年的中国传统舞蹈专业学习经历,对女性的肢体运用和中国传统女性的身体习惯有深刻的体验和认识。在进入北舞系统学习舞蹈编导专业知识后,二人不约而同地创作注重人物刻画的作品。两人合作创作舞剧之后,频频“出圈”的《丽人行》《渔光曲》等作品中的女子群舞片段更让观众和学者们看到,她们对女性的身体形态和内心情感有独具一格的理解。

(三)创作主体的审美观念

创作主体的审美观念决定着艺术作品最终呈现的美学特征,审美观念也是形成艺术心理定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审美观念不仅包含创作主体的审美倾向,也包含创作主体的艺术观念。在舞剧创作中,不同编导的作品会在独有的个人化审美倾向的作用下呈现出群体性和个体性有机统一的艺术美学特征。例如,在周、韩两位编导的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有黄包车、黑雨伞、电报机、竖排繁体字报纸,发报声、枪炮声、交响乐,昏黄的灯光、半透明的幕布、饱和度极低的灯光等,有声光电技术加持的场景,有如同老电影般的开场,这些元素最大程度地展现了融合了舞蹈、戏剧、音乐、美术的舞剧艺术的魅力,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更是集中体现了两位编导的审美观念,从环形的旋转舞台和“卷轴式”的幕布就可以看出《只此青绿》虚实相生、画舞相融的艺术表现手法。取材自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的《只此青绿》对色彩的大胆运用提升了其在美术、影视、话剧等相关艺术领域的审美价值。

(四)创作主体的情感表达

创作主体的情感表达象征了其艺术心理定势形成的具体表征。在各个因素的作用下,创作主体的艺术心理定势会使其产生一定的情感表达需求,从而激发创作欲望,构成创作需求,产生创作动机,最终创作出感染力强的艺术作品。也许是因为女性对情绪、情感有更细腻的观察,周、韩两位编导的作品总让观众热泪盈眶,观众观看她们的作品会时而愤慨、时而悲痛、时而感动。愤慨于曾经意气风发的“杜甫”在萧条衰败的晚唐畅想“天下大同”,悲痛于一生走在刀锋上最终牺牲在黎明前的“李侠”;感动于在站满参观者的透明展柜两端相视而笑的“王希孟”和“展卷人”。正是因为她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尊重,她们才有了再现史实文物、致敬专家学者、展现文化自信的需求,最终,在心理定势的作用下,她们形成了情感需求和创作动机,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舞剧作品。

二、艺术心理定势的变异特性与艺术意象

艺术心理定势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会因时代社会变迁和创作主体的经历而产生变异。变异特性使创作主体在舞剧艺术中对同一艺术意象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莎翁曾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多舞剧编导抗拒被局限在特定的风格流派内,他们更喜欢跳出自己的舒适圈,自成“一千个读者”。周莉亚、韩真两位编导受艺术心理定势变异特性的影响,在各个创作时期对同一艺术意象作出了不同的阐释。

(一)周莉亚、韩真舞剧中的女性形态

在对舞蹈语言的提纯中,周莉亚、韩真两位编导有犀利的目光,这从前文所提及的她们对东方女性角色的塑造上就能看出。首先,舞剧《花木兰》是两位编导多部舞剧中最具“她”文化色彩的作品。基于木兰的人设以及大量的技巧性动作,两位编导对木兰进行了去性别化处理,使这一女性形象在传统的温柔意象的基础上增添了爽朗和率真的特点。其次,最富有女性特征的是取名自“诗圣”杜甫诗歌的《丽人行》,这部作品基于舞剧《杜甫》的创作背景,以女子群舞的形式描绘了盛唐时期仕女出游的场景。按照唐朝社会对女性的审美,用轻巧的步态、明媚的面容、丰腴的体态、大气的妆容、华丽的服饰表现唐代女子的状态,不同于人们已有的对唐朝女性的刻板印象,两位编导在动作编排和节奏设计上突出了从容潇洒的气质,尽显唐代女性特有的风尚。

再次,同样的柔美和浪漫也体现在板凳蒲扇舞片段《渔光曲》中,但其中的女性形象并不像《丽人行》那样妩媚艳丽。一方面,从演出服饰上看,两位编导打破了观众对旧上海弄堂女人的刻板印象,选用了从裁剪工艺到布料配色都更中性化的旗袍。另一方面,从创作动机上看,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周莉亚、韩真等主创人员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的献礼作品,其中的女性角色表现了新时代女性独立自强的性格特点,该片段中“淡妆浓抹总相宜”、充满“烟火气”的素雅女性形象也体现了两位导演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描绘女性的方法。最后,在采用模仿、抽象、写意的手法表现《千里江山图》波澜壮阔的“青绿腰”片段中,为了专注于静态美术作品的动态化呈现,两位编导不仅去性别化,还采用了去具象化的处理方式,将古画中的色彩意象提炼为“青绿”这一特色。为了更好体现中国传统山水画素雅含蓄的美学特征,两位编导选择用东方女性内敛端庄的身体来表现这一艺术意象。随着女性群体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女性角色在两位编导的多部舞剧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体现了艺术心理定势在稳定中呈现出变异性的特征。

(二)周、韩舞剧中的音乐

创作主体可以在具象化意象的指导下,在既定的心理知觉和艺术审美条件的限制下,选择最合适优美的表现手法、传播语汇,甚至艺术门类。自古“乐舞不分家”,在舞剧艺术中,音乐不仅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还能够利用音色、旋律、节奏的排列组合增强舞蹈语汇的表达效果,在音乐编舞法中,不同的音乐意象还能串联叙事结构。例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谍战题材的作品,主要刻画了主角在危机四伏的压抑环境中完成情报工作的艰苦过程,其音乐不仅要抒发人物作为地下党员心怀家国的一腔热血,还要表现其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悲壮的身世经历,并在功能上推进舞剧情节的发展。基于这样的需求,两位编导在每一幕都选择了不同音色的乐器和调性、速度截然相反的曲子来增强对比,创作了更加符合表演需求的音乐。

序幕部分,编导选择用钢琴营造紧张的氛围,配合“谍战大片式”的视觉效果,主题音乐采用弦乐组乐器气势恢宏的旋律,为主要角色在生命最后一刻定格般的登场方式营造悲壮的氛围,并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在乐曲同名舞段《渔光曲》中,音乐开头以单一乐思的单声部旋律为基底,搭配缓缓加入的小提琴旋律,营造出独立于紧张氛围之外的曼妙和惬意氛围。四组运用蒙太奇表现手法的双人舞片段分别使用长笛、大提琴、钢琴的主奏,述说两位主角的过往经历。最后,钢琴的琶音与弦乐组乐器的交织融合见证了两人在党旗下的铮铮誓言,引出舞剧最后“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的主题。该剧的主要角色并没有各自的角色曲,为了配合人物情绪的大起大落,作曲家更加注重音乐的叙事功能,运用了不同的音乐意象调动舞剧的叙事动机。音乐的加入不仅赋予了舞蹈动作以更强烈的戏剧张力,还外化了人物内心,表达了人物情绪,这些音乐都是编导和作曲家在艺术心理定势作用下的创作。

三、结语

周莉亚、韩真两位年轻的80 后编导的个体化的舞剧创作风格与她们独特的艺术心理定势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她们的作品直击人心、引起共鸣、引发思考。艺术心理定势作为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因素,对创作主体有非常强烈的心理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广泛地开展艺术心理定势研究,以求在未来的舞剧艺术创作中把舞剧艺术推向新的发展高峰。

猜你喜欢

舞剧编导舞蹈
百科全书舞剧
舞剧《瑞鹤图》剧照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舞蹈课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我和舞蹈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