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充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3-09-05冯元平曾凡凤刘真高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人居管护整治

冯元平,曾凡凤,姜 磊,刘真高

(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四川 南充 637000)

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做出指示批示[1]。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按照“生态宜居”等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2]。2018年中央层面相继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等文件,明确指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3]。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2020年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3年目标任务圆满收官,基本扭转了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局面,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4]。2021年、2022年,中办、国办相继印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决定开展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并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作为乡村建设八大重点内容之一,统筹开展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等重点工作,推动全国农村人居环境从基本达标迈向提质升级[5-6]。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再次表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也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7]。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辖3区6县1市,幅员面积12500km2,全市常住人口560.76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79.16万人,占49.78%,浅丘平坝、中丘中谷、高丘低山类型各占约1/3,农村人口多、面积广、差距大,属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居住舒适感以及获得感幸福感。笔者在总结南充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及成效的前提下,梳理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以期为南充市及同类地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1 基本情况

近年来,南充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安排部署,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农村“污水处理、垃圾治理、厕所革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五大行动为抓手,坚持高位推动、高效统筹、高质带动、高标推广,纵深推进“美丽南充·宜居乡村”建设,有力实现3年行动圆满收官与五年提升有效衔接,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南部县、嘉陵区先后获得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县项目支持,西充县获评首批“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阆中市获评“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仪陇县获评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仪陇县“五同”模式集成推进“厕污共治”改革》被《改革内参》刊发,《南充市有序推进“厕所革命”扮靓美丽乡村》被农业农村部发文推广,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多次宣传推广南充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亮点。

1.1 农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理

针对农村地区地理条件、人口规模、经济水平等不同情况,采取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处置与分散利用相结合、厕所革命与污水治理相结合等方式,分区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所有乡镇实现污水处理厂(站)全覆盖,累计完成524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922处,整治农村黑臭水体27条,1752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治理率达70%。

1.2 农村生活垃圾有力治理

坚持“适度超前、循序渐进”原则,大力推动垃圾治理分类减量、资源回收、无害处理,25%的行政村已开展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3处,实现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全面建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成镇(乡)场镇垃圾转运站150个,村社集中收集设施(站、房、池、库)2.3万余个,保洁车辆0.7万余台,全市99.8%的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实现全覆盖。常态化全覆盖开展农村保洁,全市农村专(兼)职保洁员达2.3万人,10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1.3 农村厕所革命稳步推进

按照“抓点示范、连点成片、以线扩面、整体推进、全域覆盖”总体思路,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推广“2+N”格化粪池式、沼改厕式、厕污共治式等改厕模式,严把宣传发动、技术培训、组织实施、竣工验收、资金拨付等改厕重要关口,全面推行“首厕过关制”,集中开展10余场次、2000余人的业务培训。全市累计完成763个行政村、25万户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9%以上。

1.4 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提升

农村路网、水网、讯网、电网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28000 km以上,居全省第1位,乡村客运“金通工程”试点全覆盖。有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8.78%。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农村供电可靠率提升99.89%,电压合格率提升至99.99%。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实现“村村通光纤、4G全覆盖”。围绕“三清两改一提升”,坚持集中清扫和常态保洁相结合,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组织干部、党员、群众常态化开展大扫除、大清洁、大整治,全面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残垣断壁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面子+里子”得到明显改善。

1.5 农业面源污染高效防控

深入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减量增效、绿色种养循环、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大力实施农药减量化“五大行动”,持续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加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指导与服务,农业绿色生态发展体系基本构建。累计建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片83个、9200hm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4.6%,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5.3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

1.6 长效管护机制初步建立

制定出台农村厕所、污水处理,垃圾治理设施管护措施,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群众参与、科技助力”方式,建立第三方专业机构、村级管护队伍、农户相结合的长效管护制度。推广清单制、积分制、卫生评比、数字化治理等成熟经验,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宣传“进农村”活动,有效形成户户参与、人人重视农村人居环境管护的良好氛围。全市成功培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后续管护专业公司2个、沼气专业合作社1个、服务网点30余个。

2 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2.1 重视统筹还需提升

部分乡镇村社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是抓产业、促增收、保稳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无关紧要,党政主要领导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安排部署、亲自推动、结果运用力度不够,导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上热下冷现象。农村人居环境政治整治工作涉及多个行业部门,各个行业部门之间在项目规划、申报、实施、验收等方面还一定程度存在协调不畅、各自为政的现象,没有充分形成工作合力。比如统筹推进农村厕污共治方面,对厕所革命和千村示范项目统筹整合、协同推进力度不够,存在分散建设情况,没有使项目效益最大化。

2.2 资金投入还需加强

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农户改厕等项目,必须真金白银投入。虽然南充探索建立了“财政投入引导、受益主体付费、村集体投入、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但是资金来源仍然主要依赖于中省财政资金,由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和环境正外部性[8],投入大、见效慢、收益率低,导致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性不高,财政资金撬动作用不明显。加之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高温干旱极端天气等影响,市县财政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县级党委政府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直接责任主体,财力更为薄弱。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面宽量大任务重,难以配套更多资金,群众自筹资金难以收取,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项目资金短板较为突出。

2.3 群众主体还需强化

目前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要靠行政和经济手段,由上级下目标任务,镇村具体实施[9]。群众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目的意义、政策要求等了解不够,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改厕、污水治理等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部分农户卫生健康意识还需提升,存在垃圾不入池、厕所不清扫、房前屋后庭院卫生脏乱差现象。

2.4 后续管护有待提升

部分镇村后续管护机制建设不健全、管护乏力,个别地方垃圾未入池、垃圾“爆仓”无人清,公共厕所无人管理,改厕农户粪污满了无人清掏、设施设备坏了无人修等问题。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缺乏收费标准和依据[8],村规民约缺乏刚性约束力,对破坏农村环卫设人居环境施、乱扔乱堆乱放等不文明行为难以依法处理[10],部分基础设施损坏后村级无缺乏维修资金及时修护,建立健全务实管用的后续管护机制需持续发力。

3 建议

3.1 强化组织领导,加强部门统筹协作

进一步压紧压实五级书记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乡村振兴主体责任,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点工作、核心任务,强化督导考核和结果运用,全面形成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分头抓工作格局。发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职能作用,进一步用好联系会议制度,全面形成统筹高效、各司其职、共建共享的工作推进机制。按照“规划同绘、标准同构、项目同建、资金同筹、运维同管”工作思路,同向发力、驰而不息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大行动”,确保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3.2 强化政策保障,拓展资金筹措渠道

深度对接中省政策导向,积极争取专项补助资金。加大市县财政配套力度,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纳入年初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土地出让收入、地方债券等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挥政府资金干杠杆作用,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能人乡贤等参与“美丽南充·宜居乡村”建设,逐步建立财政投入引导、农民和集体投入、社会力量支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3.3 强化宣传教育,突出群众主体地位

坚持乡村振兴为群众而兴、乡村建设为群众而建。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避免政府大包大揽。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宣传行动,普及文明健康理念,推广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引导群众通过出资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采取卫生评比、红黑榜、积分兑换等方式,增强群众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

3.4 坚持建管并重,健全长效管护机制

进一步理顺政府、受益主体、群众、施工单位各方责任,坚持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原则,探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体化运行管护,逐步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社会资本参与的经费保障制度,全面形成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五有”管护机制,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设施设备持续支撑群众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人居管护整治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专项整治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