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州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3-09-05文熙宸巩雪峰邹俊林宋占锋2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彭州蔬菜

文熙宸,许 艺,巩雪峰,邹俊林,宋占锋2,*

(1.四川省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四川 彭州 611930;2.四川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 611934;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蔬菜种质与品种创新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66)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而蔬菜产业是“大食物观”中必不可少的农产品,也是四川彭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四川彭州蔬菜产业发展较快,展现了蓬勃的发展活力,但全市蔬菜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结构不优、品牌意识不强、产业融合不深等问题仍然突出。理清彭州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对实现彭州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彭州乡村全面振兴至关重要。

1 彭州发展蔬菜产业优势

1.1 地理位置优越,气候环境佳,是种植冬春露地蔬菜的“天然温室”

彭州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地处岷江与沱江流域间,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加之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便利,素有“天然温室”之美誉。具有种植冬春露地蔬菜独特优势,形成了顺应自然、绿色健康、天然生态的“菜-稻-菜”水旱轮作种植模式,被称为汇天地之精华、集大地之灵气的“大地蔬菜”享誉全国[1]。“彭州大蒜”“彭州莴笋”分别于2008年、2012年荣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称号。

1.2 种植历史久,金字招牌多,是西部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彭州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其产业链从1990年逐渐新兴并快速发展[2],是川西平原“千斤粮万元钱”稻菜轮作产业带的核心区,全省最大的外销蔬菜生产基地和蔬菜产品集散中心。2001年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是《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确定的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拥有国家级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和国家级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连续举办11届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是西部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具有很好的蔬菜产业发展基础。

2 产业发展现状

2.1 生产规模大,栽培种类多

彭州蔬菜种类繁多,有叶菜类、瓜菜类、茄果类等13个大类,200多个品种,四季以生态露地栽培的“大地蔬菜”为主,重点种植莴笋、大蒜、萝卜、菠菜、莲花白等蔬菜品种。种植区域以濛阳街道、九尺镇为主,辐射带动天彭街道、致和街道、隆丰街道、丽春镇等坝区。2019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5.5×104hm2(含复种)、产量2.33×106t、产值35亿元、外销1.85×106t,建有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6家,常年育苗能力达2.5亿株。

2.2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初具规模

彭州蔬菜以家庭农场、“公司+基地”“合作社+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等产业化经营形式为主,现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82×104hm2,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75%。近年来,彭州市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市拥有在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1100余家,其中从事蔬菜生产、加工、流通的有460余家,约占总量的35%。先后引进农副产品初加工企业112家,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9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13家,成都市级16家。同时,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扩大,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5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1个、企业8个、各类农业服务专业户38家、其他服务组织70个,基本实现采收、包装、物流等各环节专业化服务。

2.3 蔬菜交易中心已成发展格局

目前,彭州分别建有国家级蔬菜专业市场和本地蔬菜市场1家,其中四川雨润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是西南地区最大蔬菜批发市场和国家级“南菜北运”转运站。2019年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累计实现总交易量6.4×106t,交易额420亿元,其中蔬菜4.2×106t,交易额190亿元,单品种莴笋交易量居全国农产品交易市场首位。彭州蔬菜及其加工产品销售遍及全国30多个省(市区)和日、韩、俄及东南亚等地,拥有全国第二个蔬菜价格指数——彭州雨润蔬菜价格指数。

2.4 科技研发与推广初见成效

依托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高等科研院校,彭州搭建了四川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研究院彭州分院,组建了以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为组长的四川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围绕彭州蔬菜全产业链开展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等研究与推广。并以成都种业博览会举办为载体,展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通过组建主推技术指导团队,形成易懂好用的技术操作规范,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实现主推技术快速、精准进村入户到田,蔬菜主推技术到位率达100%。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产业链条发展不均衡

从现代农业产业链的角度看,蔬菜育种、采后初加工、冷链物流等环节是产业链的短板。蔬菜育种机构缺乏,产业前端科技支撑力弱。蔬菜采后初加工和物流方式粗放,蔬菜初加工仅仅是去除老叶子之类的简单处理,专业化的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仅为40%,分拣分级、预冷包装、烘干脱水等设施设备配备不足。冷链运输体系不完善,运输成本极高,本地蔬菜近距离销售鲜销为主,远距离销售仍然是传统的保鲜模式,未完全实现标准化采后预冷处理和专业冷藏车运输。

3.2 产业化程度不高

专门从事蔬菜种植的家庭农场数量少,合作社规模小,能级低,缺乏带动效应强的规模化经营主体。蔬菜产销衔接不畅通,产销缺乏统领性平台。机械化程度不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在蔬菜种植环节的应用还不够。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滞后,金融保险、农机租赁、蔬菜科技等社会化服务能力较弱,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

3.3 市场影响话语权不强

蔬菜品质提升缺乏生产标准的指导和约束,少数品种虽然有标准,但没有得到全面实施,品牌效益难以实现。蔬菜区域公用品牌应用范围不广,彭州蔬菜以大宗销售为主,无品牌销售仍较多,彭州蔬菜“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品牌、四流价格”的困境亟待改变。品牌保护意识不强,彭州蔬菜金字招牌在市场上广泛存在被冒名、以次充好现象。

3.4 产业融合不深

菜博会功能单一,可持续利用开发不足,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效应尚没有充分显现。蔬菜产业发展方式单一,与乡村旅游、川西林盘开发、天府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融合还不够,长期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业态缺乏综合的场景化体验,没有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和引爆消费的场景,以蔬菜为主题的农旅融合发展亟待开发。

4 建议

4.1 加强科研攻关,提升科技水平

创建国家级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筑巢引凤、优化服务,加强院地合作,建立科研平台、院士工作站、人才服务站,开展蔬菜种子种苗研发、高效绿色栽培技术推广、蔬菜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全产业链研究,促进蔬菜科技研究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创建省级天府蔬菜种业园,加大对蔬菜育、繁、推企业扶持力度,鼓励建设标准育种基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新品种;开展种质资源引进、收集、整理、鉴定、保护、保存等工作,建设中国西部蔬菜种质资源库,争创国家级蔬菜种业园,从源头增强彭州蔬菜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建设标准化种苗生产基地,支持种苗企业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建设高标准智能温室大棚,推广试验示范智能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机器人作业、光育苗、立体栽培等现代化育种、育苗、种植技术,推进种苗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生产,占领蔬菜产业发展高地。

4.2 培育龙头企业,促进蔬菜产业链平衡发展

优化园区营商环境,制定园区企业扶持政策,构建绿色生态发展环境,营造创新创业空间,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推动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支持国有平台公司以股权投资、债权投资、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招引企业项目落地、资源开发、上市融资,不断提升招引项目落地效率和运营水平。强化龙头企业招引,瞄准中国(成都)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彭州)核心区“两图一表”,招引农产品精深加工头部企业入驻园区,积极发展脱水蔬菜、蔬菜汁、蔬菜饮料等新型蔬菜加工制品及方便净菜、袋装蔬菜等鲜切蔬菜,不断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

4.3 转变发展方式,增加产出效益

优化产业布局,以园区创建为抓手,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莴笋、白菜等传统蔬菜品种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发挥大蒜、食用菌等特色品种优势,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发高端产品,占领产业高端。转变组织方式,制定土地流转政策措施,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规模化种植,培养职业农民开展现代农业服务业,改变传统小、散、乱的种植模式,做大蔬菜种植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鼓励新型经营主体购买、研发,实用型、智能型、绿色高效农业装备,补齐现代农业装备短板,降低人工生产成本,推动蔬菜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发展智慧农业,引进数字经济领航企业,支持开发运营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农产品流通大数据平台,创新应用5G、北斗导航、遥感和物联网等高科技,不断提高蔬菜产业智能化、信息化生产水平。

4.4 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彭州蔬菜特色品牌

抓质量安全,推进品牌建设。建立蔬菜标准生产体系,着力保有蔬菜“三品一标”认证数量,及时核准蔬菜“三品一标”生产标准,努力实现蔬菜“三品一标”生产标准全覆盖,确保绿色高质量蔬菜生产,树立安全高质量的品牌形象。建立蔬菜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体系,按照政府管理、协会运营思路,完善区域公用品牌准入、准出制度,支持协会统一营销和运营。鼓励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强化品牌管理维护,扩大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彭州蔬菜品牌价值。完善奖惩制度,提高品牌意识。鼓励积极申报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和四川省名牌产品,对创建成功品牌给予政策奖励,对冒名品牌及以次充好现象给予打击和惩罚,增强彭州蔬菜品牌市场可信度。依托中国彭州蔬菜科技博览园与彭州国家高新科技(蔬菜)示范园,利用抖音、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各种新闻媒体、网络资源,加大彭州蔬菜宣传力度,使彭州蔬菜成为蔬菜产业的放心标识和优质大品牌。

4.5 做好“蔬菜+”文章,促进融合发展

做好“蔬菜+会展”,借助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的品牌影响力,积极开发国际市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农业交流合作,做大做强彭州蔬菜会展品牌,着力构建集会展经济、国际贸易、仓储物流、休闲体验、文化交流为一体、融合亚欧风情的对外开放合作示范园。做好“蔬菜+市场”,建立农资交易、期货等市场,补齐市场空缺,建设大数据中心、电子商务中心、蔬菜价格指数,把彭州打造成为蔬菜买全球、卖全球中心,不断增强彭州蔬菜话语权和领导力。做好“蔬菜+文旅”,不断挖掘蔬菜农耕文化和当地林盘资源,引进有实力农旅开发公司,开发乡村民俗、特色餐饮、种养体验等消费新场景,植入网络直播、网红打卡点、VR互动等新应用场景,建设公园式园区,不断提高人流量和知名度,实现蔬菜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

4.6 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发展瓶颈

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园“领导小组+管委会+平台公司”的管理运营机制,成立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选齐配强干事专班,扎实推进园区产业规划、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科技合作、园区创建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改变“农户+合作社”传统模式,建立“龙头+标准生产”模式,由龙头企业建立标准生产示范基地,提供物资、种植技术、销售等服务,农户只负责日常管理。建立“投建管”模式,由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投资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好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进行有条件租用,公司负责基地服务和管理,农户按照标准进行生产,打通市场前端和后端,规范生产行为,减少投资压力和流通环节,提高生产效益和农户收入。创新投融资机制,健全蔬菜产业投资融资、质量检测、技术推广、市场营销等功能,探索政府引导下的产业发展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资源整合和社会资金引入,促进蔬菜产业快速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彭州蔬菜
蔬菜“涨疯”,咋了?
“难吃”的蔬菜也有“过人之处”
奇怪的蔬菜
牡丹绽放 曲韵彭州
——中国·彭州曲艺牡丹嘉年华
《守护》(组照)
蔬菜
高中电化学电极反应式书写方法的探究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