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理论与魔术特性的原则协契
——以《秘密》中蒙面魔术师为例
2023-09-05张东帅
文|张东帅
典型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在传入中国的百年间,“典型”在本文化与异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变迁,已经成为外来理论在中国实现本土化的范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这要求既要把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艺创作的实际结合起来,更要坚持文化自信自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新路。典型理论之于魔术也当如此。
典型美学特征表现为典型的特征性、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和典型的艺术魅力。这种典型的“特征”是指艺术形象中的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魔术同样符合典型美学特征,甚至在“典型的艺术魅力”方面更具代表性。“魔术艺术的魅力(美学本性)取决于‘魔感’的强度。‘魔感’就是魔术艺术的心理效应”①。魔术将打破固有认知、突出差异变化、出乎意料之外、重塑魔幻感受等作为艺术生命,由这些共同形成魔术的典型特征。
2022 年,由北京市文联文学艺术创作扶持专项资金扶持、北京奇幻森林魔术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魔术秀《秘密》选择了“蒙面魔术师”这一艺术形象作为创作题材,讲述了销声匿迹多年的蒙面魔术师刻意到访中国魔术师的演出现场,宣称这将是一场没有秘密的表演,从而开启一场揭秘与反揭秘的大对决。该作品在把握典型理论原理和魔术艺术特性的原则协契上,将“蒙面魔术师”指向了“典型”塑造。
“蒙面魔术师”的形象源于1997 年美国福克斯电视台出品的一档电视节目《魔术揭秘》,节目中的魔术揭秘者——美国魔术师法尔·范伦铁诺(Val Valentino)全程戴着黑色章鱼图案面具。每次在他示范表演后,主持人通过讲解和镜头分解来揭秘魔术。观众在对魔术秘密了解的同时也关注起了揭秘者,“蒙面魔术师”的称谓由此而来。
一、建构典型人物:在艺术形象和社会群像中接续衍生创作
“典型形象”是从创作者创作出的艺术形象中成长、延展、积累、建构的,并且是长期构型、接续衍生的进行性形象。“一个艺术形象无论是其个性还是共性仅仅属于其所处的时代和区域,而不具备时空超越性,不能成为特定时空中的一种文化符号,就很难说它具有多高的典型性和文化价值”②。“蒙面魔术师”凭借出现在全球首个以揭秘魔术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上,形成一定的传播势能,时至今日始终与“魔术揭秘”这一社会话题密切联系,带给行业乃至社会更为持久的思考。因为蒙面魔术师不同于一般揭秘者,他天然具有权威性,展现有悖职业行业规范的、极具专业破坏的、权威解读秘密的典型职业魔术师形象。而魔术应用典型理论创作这一艺术形象的难度在于“典型”与魔术艺术本体的特性和创作规律如何协契,最终形成极具价值的文化符号。
近年来,“蒙面魔术师”在多个国家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均有亮相。一类是高度还原其艺术形象,采取“假揭秘”的表演层层铺陈魔术效果,实现最终逆转。例如2014 年央视魔术综艺节目《大魔术师》中,韩国魔术师李恩杰在节目《蒙面魔术师的幻想》中扮演蒙面魔术师,用“酒瓶消失”“箱柜出人”“箱遁变幻”三段假揭秘的魔术巧妙配合,呈现出惊奇效果。另一类是将蒙面魔术师的人物形象广义化、符号化,充分发挥蒙面魔术师面具下的未知神秘,在遮挡面目的形象下带来一些魔术效果。例如2019年的《英国达人秀》中,英国魔术师马克·斯佩尔曼(Marc Spelmann)出演的蒙面魔术师“X”是一位始终相信希望的“先知者”,所有表演围绕心灵魔术展开,呈现预测未来的神奇能力;再如法国魔术师大卫·斯通(David Stone)在2020 年《法国达人秀》中塑造的蒙面魔术师,出场手掷斧头,用低沉嗓音施展感应术,拉足节目的紧张感。
《秘密》中的蒙面魔术师是脱胎于《魔术揭秘》的艺术形象,立足社会群像塑造的“典型”,在继承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揭秘魔术”是人物展开行动的主要目的,不同于此前两类的是,他还为观众提供了观看魔术的重要视角,在观众观看时进行权威引导,间接成为一个大众的审美反例、行业的反面教材。
从魔术创作而言,把“蒙面魔术师”作为典型人物进行创作往往需要我们对其艺术形象和社会群像同步思考。恩格斯在论述典型人物的基本特征时提出了“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并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③这一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作为考量典型人物塑造的核心依据。蒙面魔术师掌握核心行业秘密和专业素质,是基于社会事件中诞生、积累、延展而成的典型人物,也是集体表象的典型形象。
二、聚焦魔术特性:在解构建构中彰显魔术艺术背后的秘辛
魔术的典型魅力是建立在秘密上的,也是建立在观众对秘密背后真相的猜测和误读上的。每个魔术实现类似魔术效果的方法有很多,构成秘密的部分是不唯一的,这使得观众在认知魔术时容易管中窥豹,无法辨别揭秘的真伪,魔术艺术的特性和蒙面魔术师的艺术形象在社会认知和艺术创作上为创作典型人物赋予了“揭秘与反揭秘”“真揭秘与假揭秘”等不同的思考维度,而公众解读和本质真相之间留下的便是魔术师的解释空间,更是魔术作品的发展空间。
《秘密》立足剧场演出的现场性,在演出开始前收集观众们对魔术秘密是什么的答案,在演出中进行“揭秘”。蒙面魔术师会在魔术秀中任何他认为看穿魔术师表演的时刻出现,让舞台上的魔术师处于定格状态,然后开始揭穿魔术。整个作品以探求魔术秘密的本质为主题,分为四个篇章:速度(眼睛迷思)、障眼法(错误引导)、机关(道具设计)、魔术师(表演者)。每个篇章均有示范表演、揭秘环节和反转表演三个呈现逻辑:示范表演是演员为观众带来的初步思考,是演员与演员间的呈现;揭秘环节(假揭秘)是演员为观众提供有效信息,让观众捕捉,是演员与观众关于魔术真相的无声对话;反转表演是让表演再升级,让秘密再深化,让作品立意再升华。
与互联网的单向揭秘不同,在蒙面魔术师的揭秘时刻先行展示观众的猜想,不仅让演员与观众间形成交互,也留下了对魔术本质的解释空间。例如在《秘密》第一篇章中用经典魔术《椅遁》诠释“魔术的秘密可能是速度?”,表演者在演出空间和错误引导的综合配合下让观众产生眼睛迷思。当魔术师第二次表演时,他没有出现在既定转移地点,而是出现在蒙面魔术师讲解的方位时,观众意识到仅靠速度是不可能做到如此效果的。在第二篇章中,魔术师用《丝巾变蛋》诠释障眼法猜测,当蒙面魔术师揭秘丝巾变蛋的秘密时,观众哄堂大笑;当空蛋壳变成真鸡蛋反转表演时,又再度打破观众认为魔术仅靠障眼法的猜测;在第三篇章的《棍箱》中,当一名女助手走进空空的柜中,魔术师用数把钢棍穿插满柜子,箱子的背面特设了一块透明板材,转动箱体就可以让观众清晰地看到那名女助手如何藏匿箱中,而当棍子抽出后,反转效果再度上演,此时箱中站出两人,这些戏剧反差让观众体会到魔术独有的魅力。《秘密》正是在选择合适的节目效果上构思,再运用魔术特性塑造“典型”,在层层的疑问和重组中完成一场对观众的思考洗牌。
《秘密》打破常规演绎,让观众出乎意料,是增添魔术神奇的重要原因。它通过示范表演的方式为观众编织了一张秘密的网,各种疑惑驱使思考;在蒙面魔术师“揭秘”时不断给出魔术秘密的公式,让观众进行计算,借由魔术铺陈让观众“顺瓜摸藤”;在反转表演时又再度打破观众的常规预期,构建观众的二次思考,体会魔术带来的本质感受,观众在一个节目中经过初步思考和再度思考,便会在自身观演上产生新变化。正是用解构式的表演,在假揭秘的同时让秘密先破而后立,在重点的反转环节中产生新的嬗变,塑造一个延展、成长的典型人物,展现蕴藏于魔术效果背后的精巧智慧,最终形成了解构式表演和重点式衔接的表演范式,让观众意识到魔术的秘密是综合的,魔术是综合的艺术。
另外,“典型”的创造往往是通过特征化实现的。蒙面魔术师的“蒙面”是人物的特征,面具有着伪装、神秘、潜藏释放等内涵。在《秘密》中,面具除了被蒙面魔术师佩戴外,也象征着魔术师内心的深刻矛盾。蒙面魔术师的“典型”在于他是个体的多面,也是群体中的个体。作品特意设置了蒙面魔术师摘掉面具的时刻,它被安排在魔术师表演钉床极限逃脱和蒙面魔术师的终局挑战上,作为第四篇章和整个作品的关键时刻,蒙面魔术师在逃脱表演前便已把道具构造和核心保护方法揭秘,使得魔术师被迫缩短挑战时间来增加魔术难度。当高悬的利刃落下,魔术师在箱中消失,与此同时蒙面魔术师出现在剧场后方,当观众窥见蒙面魔术师面具之下的真实身份竟是魔术师本人时,整场表演便在身份揭秘中形成闭环——原来魔术师和蒙面魔术师互为扮演,整场魔术最核心的秘密,便是魔术师自己。
三、坚持守正创新:在分析时代环境和典型环境中激发活力
《秘密》是一场展现职业魔术师对魔术本质理解后的自我成长,也是魔术师面对职业选择的内心博弈,最终在摘下面具后实现了蒙面魔术师和中国魔术师在人物塑造上的弧光飞跃,借此传达出魔术师并不是拥有超越常人的速度、不为人知的道具机关或障眼法,而是中国魔术师执着坚持的演出信念,从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时代是影响“典型环境”的核心因素,互联网时代和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大众对于魔术的喜爱、误读与质疑始终并存,特别是近年来新媒体平台上无差别的魔术揭秘仍是魔术短视频内容的主要类型:一方面魔术创作者锚定平台补贴和流量收益;另一方面,观众对魔术的秘密始终买单。《秘密》中的职业魔术师形象象征了广大魔术师面对揭秘盛行下畏惧失败的典型形象,而蒙面魔术师揭秘的动机是讨厌一成不变的魔术,所以要当场揭穿魔术,力求成为魔术行业的推动者,这是他在当下时代环境和典型环境的情况下提供的新的“典型”。揭秘热潮和无差别教学都在迫使魔术内容创作者突破创新、超越观众的想象,并真诚地与观众和解。就如同《秘密》中,向观众回答的不是魔术如何保密,而是面对不可避免的魔术揭秘时,魔术师选择的出路是守正创新。
在对新时代典型环境的理解上守正创新,势必成为魔术在大众传播中的活力要诀。“守正”是吸收典型理论和各种美学原理基础上的优秀经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先进文化紧密结合,不断创作、塑造属于中国魔术领域的典型人物,让魔术作品鲜明生动。“创新”在于对一切新事物的接纳,勇于尝试突破。守正必然是创新的基础,而创新是进一步的守正。
魔术创作只有努力将艺术形象升格为典型形象,成为时代的文化符号,追赶时代变化、领受时代审美,才能让新时代中国魔术具有永续的魅力。
注释:
①王志伟:《现代魔术艺术概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20年。
② 李震、李牧泽:《典型建构论:从艺术形象到文化符号》,《中 国文艺评论》2021 年第7 期,第5 页。
③[德]恩格斯:《致玛格丽特·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