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病中医特色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2023-09-05林碧红陈晓钰朱海华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10期
关键词:刮痧耳穴穴位

林碧红,陈晓钰,朱海华

(1.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厦门医院,福建 厦门 361027;3.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在慢性疾病中,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长时间占据全球疾病负担的首位[1]。调查显示,我国2019 年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占死亡原因的比重较高。每5 例死亡病例中就有2 例死于CVD,推算中国目前CVD 患病人数为3.3 亿[2]。高血压作为CVD 的主要危险因素,其患病率在不断升高。2015 年我国18 岁以上人群中,高血压患病人数为2.45 亿[3],2017 年中国有254 万人死于收缩压升高[4]。高血压的“后备力量”——血压正常高值人群的队伍庞大。我国老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较高,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势必会给高血压防控工作带来严峻挑战[5]。患者血压及相关的症状等得到有效的控制,不仅可降低CVD 发生率及病死率,还可节约大量的医疗费用,故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重点。目前,高血压的防控工作可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西药降压效果显著,但往往需要长期服用,不仅经济成本高,而且不良反应多,高血压相关的头晕、头痛等症状也常常无法得到有效改善。因此需要探索其他的干预方法,以达到更好的疗效。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人类健康促进及疾病恢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中医护理技术对于干预高血压的效果较好,现就中医护理干预高血压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1 高血压的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常用的高血压诊断标准[6]如下: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 次测量诊室血压,SBP ≥140 mmHg 和( 或)DBP ≥90 mmHg。患 者 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 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2 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

高血压在传统医学上属“头晕”“头痛”“眩晕”等范畴,其病位在肝、脾、肾[7],病因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久病过劳、年老体虚等因素相关。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可将高血压分为肝阳上亢、痰饮内停、肾阴亏虚三种证型,具体包括肝阳上亢,肝火上炎,阳升风动,上冲脑窍;脾胃虚弱,痰饮内生,肝风、肝阳夹痰浊之邪上冲清窍;大病久病及肾,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脑窍失养。

3 高血压中医特色护理干预的研究

3.1 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是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等的总称, 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强调个性化护理。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出对患者实施中医护理的优越性,尤其是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中医护理应用在高血压患者中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均提示有较好的效果。韩丰丰等[8]辨证地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耳穴贴压等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于治疗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中,结果提示中医护理方案有效降低了患者的血压,且提高了整体护理效果。对于高血压并发脑出血等病情较重的患者,中医护理同样显示出较好的效果。张坤宁[9]给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以中医护理干预,包括针灸护理、中药内服、按摩护理、情志及生活起居的护理,结果提示患者的血肿吸收情况、肢体及神经功能均较常规护理的患者好,可见中医护理可在疾病康复中发挥较好的疗效。目前,中医护理干预高血压的研究内容大多是从生活起居、饮食、情志及用药护理等方面入手,各个方面的内容尽管各有特色,但是均可取得较好的成效。个性化指导患者注重生活各方面的调护,不仅有利于患者的恢复,且可使整体护理效果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值得临床借鉴。相关研究虽多,但仍然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今后需进一步完善,为中医个性化护理的有效性提供更充足的证据。

3.2 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是指将光滑的小药籽、揿针等贴压在耳部穴位上或在耳部穴位上进行针刺、按摩、放血等刺激,通过耳与人体的联系,干预身体相对应各个部位的病变,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类中医外治法[10]。耳穴疗法是一类治疗方法的总称,包括耳穴埋豆、耳穴揿针、耳穴按摩、耳尖放血等。20 世纪50 年代,耳穴疗法在欧洲国家兴起,自形耳廓如“倒置胚胎”的耳穴图被诺吉尔提出之后,许多研究者根据耳穴图开展了各种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近几十年,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耳廓上分布着丰富的迷走神经,刺激耳廓上的穴位可使迷走神经兴奋,进而增强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由于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相互抵抗,因此可抵抗交感神经的异常兴奋,起到降血压的作用[11]。有学者[12]研究了耳穴埋豆对高容量负荷状态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的影响,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试验组高容量负荷状态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进行3 天为一个周期,共8 周的耳穴埋豆干预(选取脾、心、内分泌、肺四个穴位),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压效果、中医证候积分改善、ECW/TBW 水平改善及降低体重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可见耳穴埋豆对高容量负荷状态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的疗效较好。有学者研究高血压与中医体质的关系发现,阴虚体质是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体质之一[13-17]。丁磊[18]研究了耳穴贴压对原发性高血压阴虚的调体降压作用机制,结果提示干预后血压和阴虚体质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ACE蛋白含量下调,但是耳穴贴压的降压机制尚不明确。Yeh ML[19]研究了耳穴埋豆改善高血压患者头晕头痛等症状的效果,结果提示耳穴埋豆可使头晕头痛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并可提升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黄甜甜[20]研究了耳穴揿针对痰湿内阻型高血压的影响,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不仅血压较前下降,且头晕头痛、心悸、失眠等中医证候也有所改善。耳尖放血疗法同样对高血压有较好的疗效,傅颖颖[21]研究了耳尖放血对肝阳上亢证高血压的临床疗效,结果提示耳尖放血可使肝阳上亢证高血压患者的眩晕头痛、头重脚轻等症状得到改善,且具有降压的作用。有学者[22]将几种耳穴疗法相结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患者的血压水平和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耳穴疗法干预高血压的相关研究较多,发文量也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其干预高血压大多与西药治疗相配合,研究结果均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但是其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耳廓的迷走神经末梢相关,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3.3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将中药敷于经穴部位,通过药物刺激达到通经活络、扶正强身作用的疗法。它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基础上,结合经络学说而形成。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穴位贴敷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其操作简便,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穴位贴敷的用药和穴位主要是根据疾病的特点进行选择,姬文慧等[23]将吴茱萸制成敷贴进行太冲穴贴敷发现,其不仅可起到降压作用,而且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穴位贴敷作为一种辅助治疗的方法,大多是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常常联合其他的中医外治法进行干预,如耳穴埋豆、中药足浴等。有研究选取涌泉穴,采用吴茱萸进行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埋豆皮质下、心、肝、肾等位置,有效降低了患者的血压水平,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和护理质量[24]。有研究指出,吴茱萸、槐花、珍珠母、天麻研粉调和贴敷于涌泉穴联合中药牛膝、川楝子、龙骨等煎煮进行足浴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减轻其头晕头痛等症状[25]。在相关的研究中,无论是在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还是在改善相关症状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穴位贴敷疗法均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其可作为高血压的辅助治疗方法。但目前的相关研究中,也同样缺乏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及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今后需进一步完善。

3.4 刮痧

刮痧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借助边缘钝滑的器具,在人体体表指定的部位进行刮拭,起到养生作用的一种外治法。刮痧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刮痧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减小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水平[26]。近年来,相关的研究发现刮痧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病情的改善,且有meta 分析为其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循证证据。刮痧疗法干预高血压大多以循经刮痧为主,主要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刮痧等,通常是根据高血压的不同证型对多条经络进行刮拭。郑晓萍等[27]循手厥阴心包经、督脉等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进行刮拭,结果显示疗效较好。曾维轲等[28]对两组肝阳上亢证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均进行刮痧,不同之处在于对照组给予常规刮痧方案,平补平泻刮经脉及腧穴,而观察组则采用辨证的补泻手法进行刮拭。结果提示观察组的疗效更佳,这进一步证实了中医强调辨证论治的科学性。有研究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对老年高血压伴睡眠障碍症患者进行全息头部刮痧,干预结束后,患者的血压、血脂水平及PSQI 评分均明显降低,说明头部刮痧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及血脂水平,提高睡眠质量[29]。刮痧干预大多是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有些研究还联合了其他干预方法。研究显示刮痧不仅可降低血压,还可有效减轻头晕、头痛等症状,提高睡眠质量、免疫功能等。刮痧干预高血压的研究虽多,但目前仍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刮痧干预高血压的疗效方面,对其发挥疗效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关机制尚未明确。相关研究的操作规范尚未统一,其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较少,今后需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完善。

3.5 中药足浴

中药足浴是指用中药水泡脚,利用热力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渗透进皮肤毛细血管,从而进入全身的血液循环,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中药足浴在古代医书中早有记载,之后,足部反射区及经皮给药系统相关理论进一步解释了其体外作用机制,为中药足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使得中药足浴更具科学性。近年来,中药足浴逐渐被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相关研究报道中药足浴用于防治高血压的效果较好。戴玉[30]将利水渗湿的中药方黄柏、知母、生地黄、吴茱萸、牛膝各15 g、生牡蛎50 g 加2000 mL 水置于42℃的恒温足浴仪中,让研究组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浸泡足部30 分钟,并根据个体情况设置足浴仪功能。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降压药物治疗,结果提示中药足浴可有效降低ISH 患者的血压,减轻炎症反应,提高生活质量。中药足浴联合其他中医疗法防治高血压的疗效较好。陈家鑫等[31]将邓铁涛教授的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之功效的“浴足方”联合耳尖放血用于干预老年轻度高血压,结果提示联合治疗的疗效较单独中药足浴和耳尖放血好。张丹等[32]用平肝潜阳之功效的浴足方联合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干预肝阳上亢证高血压发现,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改善眩晕等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目前,相关研究中中药足浴的高血压用方种类颇多,尚未形成规范统一的辨证选方标准。邓铁涛教授的“浴足方”为笔者推荐的常用方,具有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之功效,其他的足浴方大多具有平肝潜阳或者利水渗湿功效,这与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相关。研究报道的足浴时间为15 ~30 分钟,温度为40 ~50 ℃。对于中药足浴方煎煮方面的各个细节,相关研究并未完全清晰地描述。目前有关中药足浴干预高血压的研究,中心相对单一,仍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今后仍需进一步完善。

4 小结

高血压病的防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防控体系及防控措施不断在完善,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仍不高,规范治疗率更低。西医和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存在差异,因此在高血压的防治上二者略有不同。高血压病的西医治疗以西药降压治疗为主,西药降压疗效显著,但需长期服用,费用昂贵,不良反应多,停药后容易出现反跳。与西医相比,中医防治高血压病有其独特的思维及优势,中医特色护理是中医学的延伸和发展,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方法较多,各有其优点及特色,在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及相关症状的改善方面,发挥着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也较少,且多种方法联合干预可优势互补,效果更佳。中医特色护理干预简、便、廉、验等优点使得患者接受度高,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目前的相关研究仍存在局限,其缺点如下:(1)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这可能与中医护理的个性化护理有关,今后的研究需要在个性化中进一步寻求一致性;(2)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这可能与人力以及时间有关,建议进一步培养储备中医护理的人才以及延长研究时间。

猜你喜欢

刮痧耳穴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刮痧疗法在干眼症治疗中的应用
循经刮痧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头痛不用愁 刮痧来解忧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夏季穴位养心
为什么刮痧要避开脖子这个区域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