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援藏精神”的内涵与弘扬路径分析*

2023-09-05杨明洪

西藏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西藏总书记中国共产党

杨明洪

加快西藏的发展与现代化、实现与全国一道的共同富裕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鉴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情况,西藏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必须用国家的力量和全国支援的方式来实现。(1)杨明洪:《国家一体化视角下的对口援藏问题研究》,《西藏研究》2021年第4期,第7—15页。其中,援藏是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国家采取援藏这种特殊方式支持西藏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方式之一。在数十年援藏实践的基础上,2021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提出了“援藏精神”,(2)新华社:《习近平在西藏考察》,《党建》2021年第8期,第2页。赋予其历史定位和当代价值。“援藏精神”是习近平对援藏干部人才高贵品质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完善,它的提出对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弘扬“援藏精神”、锤炼干部人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3)孟芳兵、许嘉珺、杨晨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援藏精神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西藏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第184—188页。阐释“援藏精神”的内涵和探讨弘扬“援藏精神”的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现有文献对此研究付诸阙如。“援藏精神”的抽象提炼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完成的,而习近平总书记对“援藏精神”的提炼过程又与其个人的工作经历密切相关。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炼“援藏精神”是着眼于未来弘扬这一精神,以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本文拟从这一视角对这些问题做出初步研究,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习近平对“援藏精神”的提炼过程

根据徐志民的考证,“援藏”一词起源很早,(4)徐志民:《当代中国学界的援藏研究述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4期,第161—169页。但与“援藏”相关的概念却需要进一步明确。“进藏”所表达的意思是当事人的人事关系落户到西藏,这意味着当事人不离开西藏而返回各自原来的工作岗位,但正式的调离工作除外,人们习惯上称之为“进藏工作”。而按照“定期轮换”原则,进藏工作一段时间便返回原工作岗位的称为“援藏工作”。人们习惯上将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藏工作称为“进藏工作”。由于“进藏工作”并没有停止,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并与“援藏工作”保持了“双增”的趋势。两者具有共同点,但各有侧重。援藏者由承担援藏任务的省市、中央企业和中央国家机关选派的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以及进入西藏经商、务工等建设者组成。长期的援藏实践润育的“援藏精神”,从精神动力方面支撑着全国支援西藏的建设。

“老西藏精神”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自培育起来的精神,而对之的抽象提炼是由江泽民等领导人完成的;“援藏精神”形成于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全国支援西藏建设这一伟大的社会实践,对其抽象提炼则是由习近平总书记来完成的。事实上,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援藏精神”作出抽象提炼之前,越来越多的援藏工作者也在自下而上和分散地概括“援藏精神”。例如,2007年有人提出了“援藏干部精神”概念,主要是表达援藏干部所展示的奉献精神。(5)廉士传:《弘扬援藏干部精神 形成推进四平发展的动力》,《四平日报》2007年9月20日,第1版。2010年,有人明确提出“援藏精神”(6)海璇:《海门电厂弘扬援藏精神再创佳绩》,《中国电力报》2010年12月15日,第4版。这一概念,但没有给出具体内涵。2011年,《人民论坛》在《解密援藏干部》一文中提出:“一个群体创造出的时代精神财富”,(7)《一个群体创造出的时代精神财富》,《人民论坛》2011年第4期,第52页。与“援藏精神”概念相似。2015年,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干部张涛提出:“认识,是援藏工作的动力来源和方向保证。同时,援藏工作要强调开拓性、创造性,……这是在藏有效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保障”,(8)张涛:《援藏干部应注意把握的几个认识和方法问题》,《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第42页。也间接地表达了“援藏精神”。2015年9月9日,记者陶武宁再次明确地使用“援藏精神”,并阐发“援藏精神在新时代已不仅是不怕牺牲、艰苦朴素的内涵,更多体现在思想新解放,学习新追求,工作新推进”,(9)陶武宁:《援藏精神铸就民族团结丰碑》,https://www.sohu.com/a/31144647_118608,访问日期:2022年5月9日。试图给“援藏精神”作出阐释。2017年9月5日,《中国教师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也阐释了“援藏精神”,并将其概括为“援藏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不忘初心、无私奉献”,“援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援藏精神的时代内涵是淡泊名利、求真务实”。(10)中国教师报评论员:《援藏精神铸就高原奇迹》,《中国教师报》2017年9月5日,第1版。从这些例子看,“援藏精神”概念的提出,与其说是自上而下的结果,还不如说它有自下而上的工作基础。然而,“援藏精神”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和命题提出并得到广泛认可,则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完成的,而这一概念和命题的形成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工作轨迹紧密相连。这一过程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非凡洞察力。因此,有必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工作轨迹为线索分述其对“援藏精神”的提炼过程。

(一)在选派援藏干部中初识援藏工作

1990年至1996年4月,习近平同志担任福州市委书记(其间,1993年9月至1995年9月任福建省委常委,1995年10月至1996年4月任福建省委副书记)。1994年召开的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拉开了对口援藏的帷幕。福建、广东被中央分配对口支援林芝地区,米林县和米林农场被福建省委安排由福州市具体实施。1995年,作为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亲自主持福州市第一批3名援藏干部选派工作,虽仅仅选派3名,但它不是一般工作,而是关涉党中央治藏的大事,需要准确理解中央战略意图、中央相关政策、受援地区的条件以及选派胜任的援藏干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无疑使得习近平较多地接触和了解援藏工作,这一过程奠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援藏的认识。根据记者张红回忆,1998年6月19日,习近平在西藏米林县看望第一批来自福州的援藏干部时说:“米林的援藏干部是我在福州市委书记任上选拔的。我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心还是连在一起。叶康勇他们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相信援藏三年下来,回去后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11)张红:《1998年跟随习近平进藏》,《人民日报》2015年8月24日,第1版。

(二)在送派援藏干部至受援地区中深悟援藏工作

1998年6月17日至24日,习近平同志以福建省委副书记的身份率福建省第二批23名援藏干部进藏。这次虽然只有短短5天时间,但是专门针对对口援藏而出行,其任务是将福建省第二批援藏干部送至受援地区,将第一批援藏干部接回福建。有资料显示,此次派送援藏干部的工作,除在林芝召开广东、福建两省第二批援藏干部大会外,习近平考察了工布江达县,与该县援藏干部交流;看望驻守林芝的204名闽籍战士,并参观了福建援藏干部支援修缮的位于中印边境的岗嘎大桥和边防哨所;将第二批援藏干部送往米林农场、米林县和朗县,并考察援藏项目实施情况,探访巴吉村。(12)张红:《1998年跟随习近平进藏》,第1版。此行让习近平全方位接触了援藏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深化援藏的必要性认识、西藏自然条件的恶劣,他当时就深情地说:“来不来西藏体会大不一样。来了,看了西藏的情况和面貌,对援藏工作才会有深刻的体会。我们认为,中央关于全国支援西藏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西藏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全国的稳定和发展。全国的发展是各省、区、市共同的任务,各省、区、市的发展也不只是自己的事,都是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13)张红:《1998年跟随习近平进藏》,第1版。

(三)在出席对口援藏工作座谈会中初步阐发“援藏精神”

2011年9月17日至23日,习近平同志以中央代表团团长身份出席了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活动。其间出席了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座谈会并作讲话,习近平在会上指出,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各省市、中央有关部门和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一批批援藏干部,带着党的殷殷重托和全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以造福各族群众和促进民族团结为己任,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为西藏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14)《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中国青年报》2011年7月21日,第6版。在担任总书记之后,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归纳提炼,高度重视精神力量的形塑在推进西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2014年8月,习近平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中提出“两路精神”。(15)王戎、罗婷、庞跃辉:《论“两路”精神的内涵特质》,《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第9—15页。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16)《习近平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西藏》,《人民日报》2020年8月30日,第1版。

(四)在担任总书记后第一次在西藏考察中提炼了“援藏精神”概念

2021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这是他担任总书记后第一考察西藏。这次考察中最为突出的事件是他正式提出“援藏精神”,他动情地说:“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这个事情必须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一方面支援了西藏,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面锻炼了干部、成长了队伍。援藏应该是你们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17)新华社:《习近平在西藏考察》,第2页。至此,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了“援藏精神”概念,这也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新命题。

“援藏精神”的提出是主观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数十年的援藏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援藏精神”,而这种精神虽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但它却是一个客观存在。从其形成过程来看,这种建设将使“援藏精神”不断从萌芽状态向成熟状态累进,“援藏精神”在一次又一次实践中得到升华。习近平总书记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发现普遍存在于援藏实践中的这种“援藏精神”,这一过程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和突破。进入自觉阶段后,“援藏精神”一方面为援藏者提供精神动力和行为导向,一方面成为建设的对象。“援藏精神”形成的过程逻辑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也就是说,“援藏精神”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和方法对数十年的援藏实践及其精神进行抽象提炼的结果。说到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综合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五大思维的结果,反映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援藏精神”的提炼过程之中。

二、“援藏精神”的内涵与实质

作为必然性联系和内在规定性,“援藏精神”内涵、实质和基本原则是援藏精神发展的性质和方向。虽然时代在变化,援藏实践也在不断创新,援藏内涵在不断丰富,但“援藏精神”的实质没有改变,因为它决定“援藏精神”演化的方向和性质,决定着这一精神是“援藏精神”,而不是别的什么精神。孟芳兵等对“援藏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崇高坚定、行稳致远的理想信念”,“团结一致、敢做善成的精神力量”和“攻坚克难、甘于奉献的时代品格”。(18)孟芳兵、崔艳叶:《新时代援藏精神的科学内涵》,《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21期,第16—18页。笔者认为,这一阐释仅涉及“援藏精神”的某一个侧面,并不全面。如前所述,“援藏精神”的提炼与习近平总书记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回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谈话中去诠释“援藏精神”的内涵与实质。

(一)“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

作为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建党立党的使命、初心和信念来完成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任务。邓小平指出,凭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1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0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2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2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8页。随后的9月29日,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22)《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正式发布》,《人民日报》2021年9月30日,第1版。从分类来看,“建党精神”是所有精神的总纲,其他精神分别从建党的百年历史中总结,包括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进入新时代各自形成多个精神。党的精神谱系植根于党的奋斗历史,又成为党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崇高精神在实践中呈现不同的形态,“援藏精神”正是这一种精神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青藏铁路精神”和“援藏精神”,这些精神之间既有共同的价值指向,又各有侧重。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崇高精神,是与全国支援西藏这一伟大事业相结合而形成的精神形态,所展示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建设西藏的精神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优良传统,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23)《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 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人民日报》2015年8月26日,第1版。

(二)“援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精神凝聚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举国体制和集中力量办大事两个方面,全国支援西藏建设就是这些制度优势的鲜明体现。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在严格遵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十七条协议”)的前提下,中央从全国抽调人员入藏,一方面筑路修桥,改善西藏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运输条件;另一方面垦荒发展生产,从祖国其他地区调运物资,创办学校和医院,尽可能地改善当地居民的民生状态。西藏民主改革之后,中央从全国抽调干部,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和改善民生,最终在西藏建立起与祖国其他地区相同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之后,中央站在发展西藏社会经济的全局高度,一方面深入推进各方面改革,在西藏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又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施对口支援西藏的制度,用全国的力量推动西藏现代化建设。目前,西藏与全国一道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西藏作为中国一个带有若干特殊性的边疆民族地区,其历史命运与祖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所经历的历史过程来看,举凡西藏的任何改革和项目的实施,无一不是中央从西藏的发展稳定全局出发而做出的,无一不是依靠强大祖国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援而完成的。离开了社会主义这一制度,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将无法想象。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在祖国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得到了中央无微不至的关怀,祖国其他各地各族人民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施以援手。因此,社会主义给“援藏精神”提供了鲜明的社会制度背景;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和领导赋予“援藏精神”以不竭源泉。建设像西藏这样的边疆民族地区是党和国家的大事,中国共产党发挥各方面的优势,集中全国的力量去办西藏建设这件大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这种神圣使命奠定了“援藏精神”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制度基础。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形成如此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动员组织一批又一批援藏者前往西藏支援边疆建设;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形成如此巨大的改造和发展能力,进藏工作的各路援藏者充分发挥内在潜力,既改造受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面貌,又改造自我的思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祖国其他各地各族人民一批又一批来到西藏支援边疆建设。“援藏精神”内生于数十年的援藏实践,社会主义制度赋予“援藏精神”以内在规定性。“援藏精神”刻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显著优势,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精神凝聚。

(三)“援藏精神”是建设伟大祖国和边疆的高贵理想信念

“援藏精神”是对援藏者人生价值追求的高度概括。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进一步指出:“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24)杜尚泽、申琳、张晓松等:《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记习近平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到西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并进行考察调研》,《人民日报》2021年7月25日,第1版。从而阐释了“援藏精神”的崇高性,即“革命理想高于天”和“精神是高于高原”的论断显示世界上没有比这种援藏精神更高的东西。青藏高原,人烟稀少,空气稀薄,气候恶劣,环境复杂,是我国环境最为艰苦的地区之一,援藏者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原工作单位来讲较为艰难。面临这些问题和困难,对于任何一个援藏者来讲,经受“三问”(“来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下什么?”)的洗礼,必然是人生理想信仰的大考。西藏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极为艰苦,加上在境外反华势力的支持下,达赖集团对西藏发展、稳定和安全造成破坏而导致西藏工作的环境异常复杂,这给在西藏工作造成较大影响。“援藏精神”是对成千上万名援藏实践者形成的一种精神的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说,“援藏精神”不是一个或者几个援助者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而是所有援藏者所表现出来的普遍精神状态。有媒体将“援藏精神”作为援藏人的精神底色(25)李琤:《援藏精神是援藏人的精神底色》,《中国文化报》2021年8月10日,第1版。就是这个道理,也有媒体将“援藏精神”概括为无私奉献、创新创造、敢拼会赢。(26)《福建日报:有一种精神叫援藏》,http:///www.fjsen.com/zhuanti/2018-08/23/cotent_21394387.htm,访问日期:2022年7月5日。流传于社交媒体上的各种感言和心得则进一步披露出“援藏精神”的细节。如经过援藏,一些援藏者从内心深处发出了震撼人心的感慨:“与海拔比高度,与雪山比纯洁,与风沙比坚韧,与草原比广阔”,“损失的是体重,净化的是心灵,升华的是精神”,“立功何须在桑梓,雪域更待洒青春”。(27)笔者与部分援藏者交流所得,2021年8月1日于拉萨。浙江的援藏者将“浙江精神”融入援藏之中,概括出热情奔跑展现“浙江速度”,创新实干诠释“浙江担当”,万里风云传递“浙江温度”。(28)成波:《雪域高原坚守“浙江精神”》,《上虞日报》2021年4月30日,第3版。“援藏精神”形成的标志是一系列代表这种精神的人物,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及孔繁森、钟扬、李素芝等代表性人物。从这个意义上讲,“援藏精神”是对援藏工作各个方面所体现的良好精神状态的抽象和概括。

(四)“援藏精神”是干部队伍成长的内在指引

干部队伍是西藏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支撑,援藏过程是干部锻炼和成长的过程。西藏工作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为援藏干部磨炼个人意志、提升能力、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极佳场所。援藏期间,高原缺氧环境对身体造成的损伤,使得不少援藏干部返回原单位后不同程度患上了援藏后遗症,甚至为援藏事业奉献了生命。(29)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援藏纪念馆中陈列了历年援藏期间牺牲的20名援藏者。2022年5月8日,中信集团派出的第九批援藏干部,那曲市政府副秘书长,申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军强在前往申扎县巴扎乡调研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参见《那曲一名援藏干部因公牺牲》,http://www.xzxw.com/xw/202205/t20220511_4206239.html,访问日期:2022年7月4日。不少中青年援藏者留下子女在原工作地而缺乏照顾,也有不少青年因为援藏而推迟结婚、生子,家庭成员的地理空间分离也给援藏者家庭生活造成不便。同时,西藏不仅面临着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还面临着反分裂等重大政治问题的考验,这样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干部把握“两个确立”,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促进其能力提升。对援藏者来讲,援藏是个人服从国家利益的行为,是一个舍小家而顾大家的事情,援藏实践这一“试金石”,可以检验一个援藏者是否有“援藏精神”以及这种精神的丰满度。虽然援藏者需要面临诸多困境,但其援藏实践显示出援藏者均能基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政绩观而做出有利于国家的抉择,从而形成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援藏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引下,广大干部才能树立崇高理想,克服重重困难,积极投身于西藏的建设,在实践中不断丰满“援藏精神”。

“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精神凝聚,是建设伟大祖国和边疆的高贵理想信念,是干部队伍成长的内在指引。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以“援藏精神”为具体形态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强大的价值意蕴,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供精神支撑,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丰富滋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三、弘扬“援藏精神”的路径分析

怎样在未来的援藏实践中展现“援藏精神”呢?这涉及未来弘扬“援藏精神”问题。

2013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进一步凸显“治边稳藏”的重要意义;(30)杨明洪:《坚持“治边稳藏”的战略思想》,《光明日报》2017年3月31日,第11版。党的十八大以来,分别于2015年和2020年召开了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总结阐述了党的治藏方略;2014年中央召开了对口援藏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总结了对口援藏20年的工作,部署未来援藏工作,凸显对口援藏在中央西藏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31)《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 俞正声在讲话中强调对口援藏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 张高丽出席会议》,《中国统一战线》2014年第9期,第4—5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32)《习近平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西藏》,第1版。2022年8月,汪洋在第三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上指出:“对口支援西藏是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广大援藏干部人才缺氧不缺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初心使命”。(33)《第三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召开》,《人民日报》2022年8月19日,第2版。因此,援藏仍然是全面加快西藏发展、与全国一道完成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总结和提炼“援藏精神”不仅是对过去数十年来援藏工作所创造的精神价值的重视,更为关键的是着眼于未来援藏。在未来的援藏工作中,通过弘扬“援藏精神”去“开拓援藏新局面”,进而贯彻落实党的治藏方略。从宏观上讲,弘扬“援藏精神”,可以作出如下的路径选择。

(一)弘扬“援藏精神”,贵在弘扬其奉献精神

对受援双方来讲,援藏者是主要的方面,其是否有奉献精神决定着援藏效果的好坏。援藏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不是简单地服从工作安排,而需要有奉献精神加持其中。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将其称为“崇高精神”,是因为这种精神的本质特征就是奉献精神。援藏者不仅奉献的是时间和青春,还可能奉献的是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有学者认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援藏精神”于援藏历史洪流中孕育而生,是爱国主义与忠诚担当在雪域高原盛放的灿烂果实。(34)孟芳兵、许嘉珺、杨晨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援藏精神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西藏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第184—188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发扬优良传统,扎根西藏,艰苦奋斗。(35)《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 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第1版。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考察西藏接见援藏干部时说:“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36)新华社:《习近平在西藏考察》,第2页。因此,需要用“援藏精神”去教育广大援藏者更多地将自己奉献给西藏受援地区和受援地区的各族人民。

(二)弘扬“援藏精神”,重在转化为西藏建设者的实践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考察西藏时指出,援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37)新华社:《习近平在西藏考察》,第2页。援藏是千千万万个援藏者的实践行动,而“援藏精神”则是过去援藏的先行者用他们的热血、辛勤工作甚至用身体和生命铸就的。展望未来,发扬“援藏精神”,关键是将其转化为西藏建设者的实践行动,化为支配他们实践行动的精神力量。“援藏精神”所代表的是普遍存在于援藏者内心深处的一种理想和信念,但每一个援藏者所面临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是具体的、有差异的,在每一个具体岗位上的每一个角色是“螺丝钉”。这样一来,正确处理援藏者的远大理想、奉献精神与在具体工作岗位上的“螺丝钉”角色,应当是将“援藏精神”转化为西藏建设者的实践行动的关键。因此,归根到底,“援藏精神”要求每一个援藏者“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发扬“螺丝钉精神”,便是落实“援藏精神”的具体途径。

(三)弘扬“援藏精神”,是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

计划经济时代,前往西藏工作的人员基本由国家选派,主要是各级党政机关的优秀干部与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之后,大量经商务工人员前往西藏,他们所从事的工作虽然是基于个人目标,但客观上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了西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除此之外,自和平解放以来,全国各族人民缪力同心、大力支援西藏的建设与发展,展现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场景,他们都是事实上的援藏者。因此,弘扬“援藏精神”,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在藏建设者共同践行。

(四)发扬“援藏精神”与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其他精神相得益彰

“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未来的西藏现代化建设推进中需要弘扬,而且在国家的其他地方和领域中也需要弘扬。“援藏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其形成既有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初心与价值追求等这些共同性发生作用有关,同时又有自身的实践特点,不同历史背景和实践土壤形成的精神又在这种精神特质中留下印记。因此,发扬“援藏精神”与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其他精神相得益彰。面向未来,弘扬“援藏精神”需要全方位进行。第一,需要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唱响“援藏精神”的精神旋律,以“援藏精神”为引领,继续把各方面的对口援藏工作扎实开展下去。第二,以“援藏精神”去培养、教育干部队伍,以高尚的“援藏精神”去武装干部队伍,使其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在西藏建设和发展中,以“援藏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去认识西藏的发展稳定问题,用精神的力量去克服西藏发展稳定中的各种困难。

(五)发扬“援藏精神”,关键在持之以恒,建立践行“援藏精神”的长效机制

弘扬“援藏精神”需要做到以上各个方面,一阵风式的工作作风无法将“援藏精神”转化为每一个援藏者的长久实践行动,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力和实践行动。精神价值的东西需要通过建立践行的长期机制方才达到其功效。一是广泛宣传“援藏精神”,让“援藏精神”在民众中的知晓度逐步提升。由于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较晚,也存在对其内涵概括工作缺失,一些援藏干部也显得较为生疏,更不要说一般民众。(38)根据笔者访谈所得。二是不仅将“援藏精神”作为援藏人员上岗前的培训内容,而且将“援藏精神”作为全党全国各级各类干部遵循的精神准则,以崇高的精神去激励他们在各个岗位干事创业。三是强化“援藏精神”的学术研究。针对现有学术研究尚未对“援藏精神”做出系统全面阐释的状态,学界要广泛从各个角度对“援藏精神”的内涵、时代意义和弘扬途径等作出科学阐释和探讨。总之,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健全践行“援藏精神”的长效机制。

四、结语

援藏有数十年的实践,既有形成“援藏精神”的时间长度,又有丰富的实践基础。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援藏精神”概括了援藏工作者整体性精神价值,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增添了新的内容。在精神内核的新发展中,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援藏精神”的重要论述进行历史脉络梳理、理论纵深阐释和时代价值明晰,阐明和丰富中国共产党“援藏精神”内核,充盈精神谱系,因而从思想理论的拓展上,“援藏精神”以其鲜明的特色和精准的指向,具体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并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援藏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炼的,与习近平总书记个人的人生阅历紧密相关,而“援藏精神”反映党中央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现代化西藏认识的深化,也反映了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认识。首先,西藏现代化持续推进所面临的艰巨性仍然要依靠全国人民的支援才能与全国一道彻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援藏精神”的持续激励是这一过程的强大精神动力。其次,对口援藏方式的优化是提高援藏效能的根本途径,而人才援藏一直都是援藏的重点和关键。发挥“援藏精神”是做好人才援藏的基本保障。再次,“援藏精神”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并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其他精神相互支持,共同支持未来西藏发展和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换句话说,援藏工作水平和质量提高到什么程度,决定了“援藏精神”的高度和深度。因此,援藏工作岗位履行被认为是“援藏精神”的实践载体。总之,“援藏精神”不是无形的,而是有实践载体的。这个实践不是别的,就是每一个援藏工作岗位;进一步看,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在的具体工作岗位。

猜你喜欢

西藏总书记中国共产党
都是西藏的“错”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神奇瑰丽的西藏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一个人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