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住房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3-09-04张协奎唐文倩于保成

农业经济 2023年5期
关键词:住房农民建筑

◎张协奎 唐文倩 于保成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于居住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与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保护传统村落,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农房建设质量,完善建设标准和规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意见。农村住房面貌今非昔比,但也隐藏着诸多问题,要根据具体实际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我国正处于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起始之年,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考虑提升农村住房质量和居住环境,进一步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风貌,这有利于增强农民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心。

一、我国农村住房发展现状

1.农村住房面貌明显改善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住房面貌明显改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体现在农村新建住房越来越多,装修更加豪华,各种家用电器更加齐全,甚至很多农民住上了二层楼房。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进步,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体现在农村交通更加便利,用水用电更加方便,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2.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增长

2019 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长到48.9 平方米,居住空间不断扩大,较1978 年增长约5 倍。东中西部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2008 到2019 年,人均住房面积增加50%左右。从全国来看,人均住房面积东西部差距较大,根据Wind 数据库和各省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 年,中东部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远大于西部省区。

3.农村住房价值明显提高

对于农村居民而言,住房价值是农民财富的重要体现。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新建一栋房屋(一层或二层住房)的价值也达到了15-40 万元,且多为大于120 平方米的大空间住房,而大多数县城的商品房的价格为每平方米3000-5000元,一百平方米的住房约为30-50 万元,可见两者的差距并不大。随着2021 农村住房改革的推进,农村住房价值还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尤其是靠近中心集镇与公路的地区。据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竣工住宅平均造价呈现上升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原材料价格上升,到2017 年,农村地区竣工住宅平均造价达到882.2 元/平方米。但农村住房造价呈现出较大的区域性差异,造价最高的为浙江,达到了1464.5 元/平方米,山东农村住房造价最低,仅为486.6 元/平方米。

4.农村住房进一步分化

从住房人群来看,到2019 年,我国农村人口约55162 万,家庭规模以1-5 人户为主,约占总体的90%以上;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一人户家庭占比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3 年占比14.4%,2019 年上升到约18.5%。《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预测,到2025 年,乡村60 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25.3%,约1.24亿人。从住房数量与结构来看,农村住房以砖混结构为主,部分农户拥有两处及以上的住房。随着70 后、80 后的农二代群体返乡建房,90 后的青年选择城市买房,农民已经明显分化为城镇有房户、城乡兼房户和农村有房户三个阶层,不同住房类型的农民存在住房条件改善的差异化诉求。

5.农村住房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农民进城落户人数不断增加,进城农民退出农村住房宅基地和在乡农民提升农村住房质量两大意愿均十分强烈。目前,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是为无法进城的农民提供基本生产生活秩序的保障。进城务工的农二代,由于专业技能的缺乏,大都会回到农村养老。根据《乡村建设调查报告2020》数据显示,村民对养老院的需求占最急需基础设施总需求的7.8%,对住房保障的需求是最急需的公共服务的10.89%。

假设到2035 年,选择在农村定居的农户下降到1 亿户左右,按照日韩、欧美农村住房的面积、品质等改造农房,每年改造约700 万户,即使每户投资20 万元,每年改造的投资总额也有1.4 万亿元。显然,农村房地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二、我国农村住房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房屋空置化导致资本浪费

在进城置房落户困难与乡土情结作用下,农民工回乡建房,越来越多的农民同时拥有城市和农村两处住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20 年由农村流向城镇的人口总量达2.49 亿人,较2010 年增加1.06 亿,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但两者存在较大差异。人口流动导致农民工辛苦多年形成的资本积累变成了农村闲置住房,房屋利用率极低,导致资本浪费;农民重新选址新建住房,导致原有宅基地的闲置荒废。相当一部分闲置的旧房被空置废弃,不仅影响农村美观,还浪费土地资源。同时,很多农村由于区位关系和缺乏产业支撑,但依旧盲目进行住房规划建设,乡村美了但人空了,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

2.住房布局缺乏合理规划,违规建房普遍

农村住房建设从依水依地而建的传统村落布局转变为依路而建的社会形态,大部分村庄布局逐渐发展成沿道路呈带状分布,这是一个基于交通便利的社会人口迁移的表现。

但农村住房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农民缺乏相关法制观念,自发建设,乱搭乱建,侵占公共土地建房、超大面积建房、占用耕地建房等乱象屡见不鲜,很多农民拥有两处及以上宅基地;有的农村虽然有住房布局规划,但农村住房规划农民参与度不高。有些农村干部强迫农民上楼,忽视了农民意愿。

3.住房功能体现不全

首先,农村新建住房施工缺乏图纸,凭借农民经验建造;受限于收入、传统观念、自然条件及知识的局限等因素,农民自建住房一味求大而忽视住房功能布局,不能满足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需求。目前大多数农村自建住房虽体现了厨房、客厅、卧室的功能,但布局还不够合理,只是空间内摆上了需要使用的家具,严重缺乏收纳储藏功能,导致许多杂物放置混乱。其次,从结构和功能来看,采暖或制冷设施、洗浴设施距离城镇住房也有一定距离,砖混结构导致冬季取暖耗能大,夏季更热。

4.建筑质量参差不齐

随着农村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由于农民盲目攀比,住房设计不规范,设计不适应居住需要的变化,住房盖的极大,外观极其奢华,造成了能源和资源的极大浪费。而相对贫困群体受限于资金有限,建筑质量相对较差,甚至边缘贫困群体居住在危房之中。同时建筑施工队伍不够专业,建筑材料质量无法保证等种种原因也导致了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农户还住在土木结构的老房子里,即使是砖混结构或钢混结构的住房,相比于城镇居民住房,档次也普遍偏低,建筑质量提升空间巨大。

5.乡村住房特色不够凸显

很多农村住房同一种外墙,同一种样式,简陋的装饰使人审美疲劳。由于农民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不强,缺乏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认同,盲目建设各种各样的“小洋房”,地方材料和有科学价值的传统技术方法被弃用,忽视了山水田园与村落住房的结合与协调,导致建筑形式缺乏自然美感,房屋的建筑风貌杂乱。目前,撤村合并的新一轮农村建房模式呈现样板化、城市化的趋势,导致地域建筑文化特色正在逐渐消失。

6.居住环境有待改善

农民环保意识淡薄,人居环境较差,农村住房环境整治与管理机制体制还存在不少短板。近年来农村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一些农民对住宅建造非常重视,投入较大,但住房建造忽视了住区绿化的配套设计。大部分村庄污水处理及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适应农民现代生活的需要,排水多为道路两侧明沟排水,污水肆意流淌现象普遍存在,“室内装修豪华,室外环境差”的局面依旧存在。畜棚、旱厕也比较随意搭建等,对居住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住房整体环境有待改善。

7.农村建筑能耗偏高

据《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8年,我国农村建筑建造能耗为5.2 亿tce,约占全国能耗的11%;农村居民建单位面积碳排放量从2000 年的8.13m3增长到2016 年的18.74m3,且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

从建筑节能角度讲,农村住房总能耗主要消耗在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制冷上,没有考虑到新农村住房建设所需的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北方建筑住房以砖混结构为主,面积大,超过80%缺乏采暖节能设施,能源利用率低,冬冷夏热,冬季采暖成耗能之首。南方地区夏热冬暖,炎热持续时间长,室内降温全面依赖空调;同时农村住房忽视了空间布局、建筑材料对降温、通风的影响,忽略了农村建筑节能减排问题。

三、着力提升农村住房发展质量

1.坚持政策保障、规划先行

要坚持“”政策保障、规划先行”的原则,各省市县政府要加快出台《关于加快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及配套措施,建议以市农业农村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积极履行法定职责,融入新发展理念出台农村住房建设审批流程,质量安全、技术和建设标准,监管体制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强相关建房政策法规宣传,禁止乱搭乱建。科学精准的农村住房建设规划要站在乡村振兴和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推进城乡融合中塑造新村新貌。合村并镇规划要立足现有基础,通过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分配“新村民”新的宅基地,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2.协同提升建筑质量与功能完善

完善建设标准和规范,提高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水平,推进安全宜居。第一,支持地方有实力的建筑队伍合并扩大规模,对农村建筑工人组织专业化培训;发挥市场力量,给予财政及税收优惠,鼓励有能力的“设计-施工企业”合并转型,积极参与农村住房建设。第二,以政府主导,专家参与的形式,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自然和经济特点,设计提供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功能完善的农村住房设计方案,免费提供农民选择。第三,应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抓好农村住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通过农户自筹资金为主、政府予以适当补助方式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根据保障对象的实际情况,明确补助标准,给予政策支持。

3.农村住房向适老化改造发展

农村住房改造应向适老化方向发展,完善各种养老服务设施、医疗护理等。在住房改造方面,要全面评估老人的身体状况、室内环境等,坚持“一人一策”原则,增加便于老年人生活的设施,如围绕住房卫生间和厨房等展开改造工作,在卫生间安装扶手及防滑设施等。在引导集中居住或重新规划乡村布局时,应因地制宜,鼓励推广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房设计布局,推进农村养老院建设。

4.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农村住房金融体系

第一,加大面向农村的普惠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使他们能够建造、改善或更换住房和其他农场建筑;农民改建,修补或新建住房要满足政策标准,符合条件的农户可进行贷款。第二,政府要加快通过完善乡村住房更新财政计划等政策立法,对刚实现脱贫的乡村地区和脱贫农户,要重点加大住房改造财政补贴支持力度。第三,推动农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为农民提供贷款信用担保。同时农户贷款的用途并不局限于住房,还应包括农业生产、生产性的设备资金、耐用消费品的添置等,只要是农民需要的,以助力乡村振兴。

5.因地制宜塑造农村住房地方特色

要站在乡村振兴和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提升乡村住房风貌,乡村住房要适度高标准提前打造,不搞千村一面,注重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政府部门可邀请农村住房建设和文化保护方面的专家学者、设计大师,成立专家队伍,进行专题调研,开展当地农村住房特色研究,重点指导建筑风格,根据不同自然肌理编制住房设计示范图集,满足不同经济水平地区的农民需求,向农民免费提供。建议由住建部门牵头,与设计单位、建筑高校等优势资源通力协作,通过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结合大学生实践活动,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6.发展农村节能建筑,建设绿色宜居住房

第一,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绿色宜居住房建造标准,推广应用新型建筑技术和绿色节能建材,如装配式技术等新技术;可给予财征税收优惠,鼓励当地建材企业研发制造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环保型建筑材料。第二,抓好农村住房节能改造工作,推进北方农村清洁采暖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农房;南方农村应从防潮、通风角度考虑,按照自然通风为主、空调为辅的原则考虑建筑朝向和间距,注重发挥绿色植物配置对改善居住环境的作用,推广使用当地的土、木、竹、石等成本低廉的传统建材,体现乡村住房的地域特色。第三,地方政府可联合商业银行推行“农房绿色建筑贷”,专项支持农村住房绿色化发展。

7.提升农民主体地位,统筹推进农村住房建设

美丽乡村住房建设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村民意愿。村庄规划制定要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形成村民参与农村住房建设的机制,防止村民的意愿、权益被边缘化。要注重发挥村民小组、乡村精英、新乡贤等多方的力量,做好村庄规划编制,鼓励他们参与到农村住房建设监管中。同样对存在住房质量提升需求的农户,根据在住房改善的时间需求和性质需求方面的差异,突出相对贫困群体、群众意愿强烈的村,按照轻重缓急,统筹推进。

四、结语

提升农村住房质量要与乡村振兴融合推进,要具备完善的农村住房政策和法律,制定能落实到位科学的乡镇住房建设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完善城市新市民落户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入镇,引导集中居住,尊重农民留乡意愿,多举措统筹推进。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发展好乡村配套产业,积极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进而实现农村住房有新貌有特色。

猜你喜欢

住房农民建筑
聚焦两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产税!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走街串巷找住房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住房保障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