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背景下艺术院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新思路探究

2023-09-04徐媛媛

参花(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图书馆院校

一、引言

艺术与科技的深度交融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生长点。艺术院校图书馆在努力促进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和支持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承担着信息资源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协作创新中心和文化传承中心等重要功能与作用,其自身独特性、专业性也使图书馆的服务应有别于普通院校图书馆。

“空间”是图书馆当下最热门的重要资源,提供最广泛的服务和贴合读者的需求。以空间为依托为读者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个性化服务被读者青睐。唐先辉认为所谓的空间服务就是图书馆依托自身的馆舍空间所进行的服务。[1]袁红军认为,空间服务是图书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推出图书馆讲堂、报告厅、展厅、会议室、研究空间等各类空间的服务,以满足读者的多元化、个性化利用需求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空间服务是一种新型的空间,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一种共享的交流社区。[2]在此基础上,孙港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空间服务是指图书馆借助实体空间环境与网络虚拟空间环境,通过整合自身资源、技术、场所、设施、文化等诸多优势来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内容,以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3]由此看来,空间服务就是图书馆通过将自身虚实空间的各种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结合,以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以充分满足读者多种需求为目的,最大程度实现服务创新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艺术院校图书馆如何在发挥图书馆空间服务基本属性的基础上,依据专业特殊性,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以现代技术融入为手段,支持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中国本土风格的艺术学科专业体系,创造性地优化空间服务,最大程度上助力学校学科建设和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此,笔者力求在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背景下艺术院校图书馆创新空间服务方面提出新思路。

二、艺术院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变化情况

笔者基于之前调研并完成的《艺术院校图书馆特色空间服务调查与发展思路》一文,于2023年6月對27所艺术院校图书馆进行了网络补充调研,以了解在新形势下艺术院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增加或改进情况。除有两所院校图书馆网站无法打开,其余25所院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内容有所变化。其中在“虚拟空间”方面除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自建资源因整合而减少外,有6所院校图书馆的自建资源增加了内容,以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增加最多;有8所院校图书馆增加了空间服务内容,如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的智慧型乐器博物馆、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的VR虚拟图书馆、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的电子年度阅读报告、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的数字音乐共享空间、中国戏曲学院图书馆的“今晚有戏”等。在“实体空间”方面,共有12所院校图书馆空间服务有变化,主要倾向于功能性空间的增加以及空间的新建或改造。其中星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和天津音乐学院图书馆增加了功能性空间如音创空间等;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新建了昌林路图书馆;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三所院校图书馆对部分空间进行了功能性改造。另外,还有借助多功能性实体空间开展中国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等的特色活动,如广州美院图书馆“1”时光分享会。在技术加持方面,5所院校图书馆有移动图书馆功能;25所院校图书馆均有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其中6所院校图书馆有预约功能,1所院校图书馆有VR虚拟图书馆;此外,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推出了AI智能机器人服务以及辅助教学的ISO软硬件建设与更新。

此次补充调研可以看出,艺术院校图书馆在空间服务方面的意识越来越强,不断根据读者需求调整空间服务的策略,以满足读者普遍性与个性化的需求,增强图书馆对读者的黏性;新技术运用也开始在艺术院校图书馆中尝试,使其能在空间服务中逐步实现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支持学科建设和辅助教研。但从总体看依旧存在不足之处,没能在深度和广度上结合各种资源促进空间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创新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艺术院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推陈出新

艺术院校图书馆的空间服务在现有基础上不断转型和发展。在努力“迎合”读者需求的同时,充分挖掘和发现空间的价值,拓展新型空间的有效服务,助力学院实现一流学科建设以及实现图书馆辅助教研的功能,支持高校创新艺术学科人才培养。

(一)推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空间服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4]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借助艺术的手段,打破时空的界限,激活其生命力,通过图书馆的空间服务展现文化自信,激励读者更加深入了解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中国的“代言人”。如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开展的“1”时光分享会——日常礼仪,其利用图书馆的多功能服务空间,进行推广阅读,推荐馆内书籍,以互动交流的方式将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相关知识和信息传递给读者。

(二)创建促进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空间服务

在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下,艺术与科技融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并受到院校重视。培养创新型、交叉型高素质人才及培养高层次艺术人才已是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目标。艺术院校图书馆也在努力转型,在空间服务上紧密贴合学院发展目标,创新服务意识,运用技术手段为空间服务赋能。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的智慧型乐器博物馆运用技术手段,通过虚拟全景体验、虚拟仿真、智能交互、乐器科普与专业研发等虚拟空间生成了具备多功能的线上乐器博物馆,它可以在PC端、移动Android端及Steam VR端(虚拟现实交互)三个平台运行;同时还具备乐器扫图识器、听音识器的AI功能。上海音乐学院的VR虚拟图书馆,在微信和电脑两个平台运行,在新兴技术的助推下,通过真人讲解、导航、博看书苑、3D阅读等几个类目,实现沉浸式体验感受,并在一楼阅览空间增设AI智能机器人,运用新奇的科技吸引读者到馆阅览学习。

(三)拓展图书馆空间服务的范围

艺术院校图书馆空间服务不应局仅限于馆内空间,而应该拓展范围,用“走出去”的方式创新空间服务内容,在空间环境布局上可充分利用艺术院校的专业优势,打造自主的、具有多种艺术元素的空间氛围,提高读者主人翁意识,在增加空间艺术特色的过程中,提升读者的使用感受。如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通过艺术空间项目“书间雅集”,向读者征集艺术作品,提升图书馆空间品质,创造具有艺术氛围以及文化品格的阅览环境的同时,又为大家提供展示自己作品与才华的平台。内蒙古艺术学院图书馆采用走出图书馆空间的方式,在美术学院等6个学院设置“信用借阅服务站”,开启自助借还服务。

四、艺术院校图书馆空间服务新思路

在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大背景下,艺术院校图书馆的空间服务有着新的使命和价值。在空间服务的发展思路上,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和关注读者需求以及学院学科发展建设的新动向,应紧随时代步伐、传承民族文化、开阔全球视野、助力未来创造的视角。

(一)以政策为导向创新传统文化的发展

艺术以浸润人心灵与充实人精神世界的方式存在,好的艺术作品能给人带来美的视觉享受,提升人的审美情趣,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通过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艺术创作离不开文化积淀,传统文化与艺术创新性地结合赋予了艺术作品全新的生命力和极具内涵的价值。如河南广播电视台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水下飞天《祈》,以《洛神赋》为素材,深耕传统文化,找准传统文化的出彩点,将文化内核精细化、具象化,让观者在不知不觉中浸润其里。艺术院校图书馆可以凭借自身资源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加工”,找准服务点,借助空间优势提升读者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使空间服务由原来的“需求驱动”转向更具内涵的“空间价值”。[5]

(二)创造合作共赢的空间服务

艺术院校图书馆可以从不同层面与服务对象开展创新合作,以协调者、参与者的身份将各种资源充分整合利用,最大程度实现空间服务的价值。

1.艺术院校图书馆与院系合作的空间服务

艺术院校图书馆可以和院系共同策划制定服务方案,以定期展览的方式通过提供的展览空间将院系的专业成果以展示和体验的形式呈现给现场的受众。如在图书馆展览空间展示文化产品,并对作品进行介绍、解说,既展示专业又活用空间,还促进了社会效益的实现;图书馆还可以通过现场手工操作的形式将专业内容展示出来,如木版画的油印作品操作展示,让受众在了解木版画形成过程和制作工艺的同时,感受到动手的乐趣。这有助于丰富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实现图书馆的空间服务作用,并切实发挥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功能。

2.艺术院校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机构合作的空间服务

艺术院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馆内的展厅、研讨室、阅览室等空间,发挥图书馆硬件设施完备、环境明朗整洁的空间服务优势,与当地的公共文化机构展开合作,展开主题展览、主题讲座、主题交流讨论等活动。一方面,这样能够提升图书馆空间的利用率,满足图书馆受众群体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主题性、深层次的图书馆空间服务,也能够吸引读者群体走进图书馆,引发读者进行主题相关的阅读行为。

3.艺术院校图书馆与其他图书馆展开合作的空间服务

艺术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与其他图书馆的合作,以开辟更广阔的空间服务途径与形式。如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合作,免费办理上海图书馆读者借阅证,扩大空间服务内容和范围,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借助专业优势,配合公共图书馆的主题活动,赋能学生在公共图书馆中的艺术实践,如上海图书馆的“有春天——2022-2023四季主题插画展”中,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参与了数字互动创作环节,让艺术和科技在空间中碰撞融合,实现艺术院校与公共图书馆的深度合作,这也是艺术院校图书馆发挥空间服务功能作用,助力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及新型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有效方向。

(三)运用技术“强助攻”,拓展线上服务空间

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使得艺术院校的空间服务有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艺术院校图书馆应打破常规思维,认识到图书馆的服务空间不仅局限于现实空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和各种新兴技术,可以在线上扩大空间服务的范围,充分利用自身信息资源的优势,传递最新技术资讯,并借助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操技术以及各专业院系更为专业精准的工作室技术设备,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展现出的强大实力,促进了艺术表达实现的多种可能性。随着越来越多的院校图书馆引进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新技术,极大地改变了院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形式,并拓展了空间服务的边界。例如武昌工学院图书馆就推出了图书馆VR全景漫游服务,读者群体无须亲身前往图书馆,只需要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图书馆的相关服务信息。

五、结语

在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发展形势下,艺术院校图书馆必须在空间服务上进行创新性的改变与发展。空间服务要紧随时代发展,以政策为导向,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艺术表达,实现文化自信,提升图书馆空间的内涵与价值,努力拓展空间服务的范围与功能,不断推动服务升级,最终实现助力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以及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先辉.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19,41(02):133-136.

[2]袁红军.“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调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21(04):75-82.

[3]孙港,王焕景.“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2(10):57-63+48.

[4]肖磊,吴雅萍.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团结,2020(02):66-67.

[5]洪芳林,龚蛟腾.“数字中国”战略下图书馆智慧空间转型:路向、内核与实现[J].情报资料工作,2023,44(02):102-1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艺术类高校图书馆空间创新服务研究”(项目编号:2018SJA035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徐媛媛,女,本科,南京艺术學院,中级,研究方向:图书馆学、空间服务)

(责任编辑 张云逸)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图书馆院校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图书馆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中国艺术院校巡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