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地区小麦播种期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分析

2023-09-04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4期
关键词:分蘖气候作物

王 萍

(郯城县自然资源开发服务中心,山东郯城 276100)

0 引言

全球气候条件的变化,对我们国家的影响很大,全球温度在不断地上升,导致了全国范围内的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这给作物的生长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尽管农业生产的管理已经达到了科学的水平,但仍然不能脱离气候条件的束缚。因此,研究气候条件对播种期的影响,可以合理调节播种时间,提高作物的收成。这对于保证我国的农业生产、食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气候条件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途径

1.1 温度变化

在农业生产中,许多因素都会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温度也是如此。首先,气候条件的改变会对区域农业结构的分布产生影响,不同区域的温度高低对作物品种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而平均温度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对某一区域的土壤湿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在高纬度地区,温度越高,作物的生长周期越长;而在低纬度地区,温度越高,作物的生长就越困难。尤其是一些地方,温度已经接近了作物的生长极限,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作物的减产,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

1.2 空气成分变化

空气中的成分会影响庄稼的生长。C02的浓度对植株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在高浓度区,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即当C02浓度增加时,该地区的作物产量也会随之增加。C02的含量对该地区的植物蒸发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增加了对水的利用率。但在温室效应的作用下,C02浓度越高,温度越高,害虫和杂草的危害就越大。总之,C02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好,可以给农业带来巨大的好处。

1.3 水分的变化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其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中,一个地区的水、雨状况,将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粮食产量。在一年中,降雨的变化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小麦播种的时候,土壤湿度对小麦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此外,降雨预报比温度和C02的监测难度大,既要考虑到地理位置,又要考虑到地域环境。

1.4 极端事件的影响

气候条件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对小麦播种与天气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其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以利于确定播期。但是,在许多情况下,都会出现严重的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如干旱、洪水、极端的高温和极端的低温。气候灾害的产生,不但可以对作物的生长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间接危害。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几率并不大。可以用科学的手段来对抗,如果处理得好,可以将作物伤亡降到最低[1]。

2 山东地区小麦播种期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2.1 小麦不同播期温度与出苗的关系

山东省地处华东地区,全年平均播期为10.8天,日平均温度16.0℃,日最高温度22.4℃,日最低温度10.6℃。可以将最接近这样几天的温度视为种植期。在不同的气温条件下,通过改变播种时间可以影响小麦的出苗时间。

结果表明,小麦的出苗与气温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不发生极端高温、低温条件下,随着播种时间的延长,平均温度逐渐下降,出苗期和出苗率也发生了变化,日最高温度24.5℃,平均温度19.6℃时,出苗期显著缩短,出苗率显著提高。随着温度下降,出苗期推迟,出苗率下降但不显著。一般而言,小麦从播种到发芽,积温约120℃,山东因播期延迟,气温在入冬后逐步下降,因此小麦发芽所需的时间较长。

2.2 冬前分蘖数与越冬的关系

由于小麦的播种时期不同,其出苗期也会有一定的差别。从幼苗到过冬,由于生长时期的不同,其生长情况也会有很大差别。由于播种时间的推迟,小麦的出苗时间有了一定的滞后,早播种的小麦分蘖数量和生长情况可得到改善。但从冬小麦的存活情况来看,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变,说明山东小麦的生长状况和分蘖数与小麦是否能够安全越冬并无显著的相关性。科学研究表明,小麦在冬季越冬时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如果分蘖数太多,会使小麦的能量消耗增加,而分蘖数量太少,又无法保证其生长的速率。因此,在越冬前,分蘖数应控制在3~5 为宜[2]。

2.3 小麦分蘖和穗数与返青至拔节持续时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小麦返青与冬小麦是否存在分蘖、分蘖数多少无关,而在不同时期,小麦的返青时间基本相同。由于小麦的生长状况不同,在拔节的时候会有一些延迟。一般在北方,小麦的生长周期是31天。在冬季前后,不同分蘖类型的小麦在冬季后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冬前分蘖多的小麦,在冬季的时候会消耗更多的能量,到了冬季,随着温度的升高,可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分蘖。所以,适当延迟播种对冬小麦的生长非常重要。不同时期,小麦的拔节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播期过迟,小麦的生长周期将延长。

2.4 小麦抽穗至成熟期气候条件与千粒重的关系

9 月28 日到11 月7 日播种的小麦,千粒重在49.6~51.1 g,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增大或降低。因此,播种时间对小麦的质量影响不大。如果从播种到成熟,气温相对稳定,再加上日照充足,对小麦的生长非常有利,因此,气候对小麦的品质有明显的影响。

根据不同播期的小麦播种情况,播期的延长会对出苗期和出苗率产生影响。日最高温度24.5℃,平均温度19.6℃时,对出苗率和播期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在较迟的播种期内加大播种量,保持在正常的播种率。冬前分蘖状况影响冬小麦的安全,而在过冬后,播种较迟、分蘖较少的小麦表现出较好的分蘖和抽穗效应。在不同播种时间对籽粒品质的影响并不显著。

3 优化山东地区小麦播种期的策略

3.1 优选种子

土壤环境与气候条件的不同,会对小麦的产量和生长速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种子是小麦栽培技术的一个关键环节,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环境,在选择小麦的时候,要进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测量。

用作物种子产量/生育期耗水量作为水分利用率的计算公式。在选择种子时,采用水分利用率法,可以对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生长需要进行预测,并预测其在一定的生长条件下的年产量。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在选用小麦种子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土壤环境、气候条件、水文等因素,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预报,选用适宜的高产品种。选择好种子后、实际播种前,还要对种子进行晾晒、混合等预处理,以防止因霉菌、害虫等因素而导致的发芽率降低[3]。

3.2 腾好茬,整好地

适时收割秋粮,科学粉碎秸秆,施用秸秆腐熟剂,能迅速分解土壤中的秸秆,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小麦田深耕细耙,精细整地,可促进麦田的耕层厚度,使土壤水肥、气、热平衡,具有适度的弹性,保持水分和肥力,使地面平整。有利于小麦整齐出苗,为形成壮苗和植株健壮生长提供必要条件。

一是加强耕作。改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透气性。深松深度25~35 cm,能有效促进土壤水分吸收,促进有机质分解,提高土壤肥力。二是耙、锄。把土打得稀烂,上松下实,有充分的底墒。特别是秸秆还田、旋耕的地块,及时耙地,2~3次碾压,以粉碎、耙碎、上松下实为标准,这样能减少水分蒸发,抗旱保墒,促进耕层紧密,使种子紧密接触土壤,保证播种深度一致,出苗整齐健壮。

3.3 备好种,播好种

根据秋粮的留茬条件、土地类型、土地肥力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玉米茬、黄豆茬、花生茬等应选用早茬、半冬性品种,地瓜和草棉茬等应选用较晚品种。高肥田选用抗肥、抗倒伏、高产优势较大的良种,在瘠薄地带选用抗瘠薄良种。在土壤肥力较高、土壤肥力强的旱地选择耐旱抗肥良种,小麦棉套、小麦辣椒套种应选用矮小、紧凑、边行优势好的早熟品种。选种品质优良、粒度均匀、净度高、商品性好的优质种子。

在小范围内进行新品种的示范,切勿盲目追求换种。在没有进行试验示范的情况下,新品种的推广不适合大规模进行。根据小麦病虫害的特点,要选择好拌种药剂。在小麦全蚀病区,采用12.5%全蚀净拌种的方法进行控制。要严格掌握拌种剂的用量,搅拌方法要科学、合理,防止使用不当或使用不当而导致种子燃烧。根据茬口、时间、墒情、土壤类型和整地条件,合理安排播种量,做到播种均匀,播种深度适宜。无垄均匀播种技术的推广,可有效降低传统栽培小麦的水分、肥料的竞争,为培育壮苗、促进有效分蘖打下良好基础。

3.4 分类肥水管理

如果是玉米秸秆还田,在一般的土壤墒情或土壤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应在播种后马上用“蒙头”的方式浇水。在土壤墒情合适的情况下,再用划痕进行处理。在土壤松软、土坷垃多、地表裂缝多的麦田,要抓紧土壤墒情良好的有利时期,适时进行碾压划锄,夯实土壤,保墒抗旱防冻。特别是对晚茬麦的管理,要采取超前的管理措施,以早管早。如果土壤中的基肥施用太少,要达到丰产,则要分批追肥,推广后使用施氮技术。通常在3月上旬,追施氮肥75~105 kg/hm2。追肥量不宜太大,时间也不宜太迟,否则会引起早青、晚熟和倒伏[4]。

3.5 改善小麦的生长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近几年,由于耕地表层浅耕,导致土壤肥力降低,保水保温能力较差,易发生倒伏、早衰,对防冻不利。因此,应大力推广翻耕,以改善土壤的肥力、保墒能力,并使根系发达的作物具有较好的抗风抗旱能力。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和大中型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这些措施不但可以增强小麦的抗性,还可以增强其抗灾能力。但由于农村对农机具的过度利用,以及缺乏必要的维修,使得农机具功能受损,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所以,应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的维修、更新和水利建设[5]。

3.6 重视越冬期管理

冬小麦的越冬能力与品种的抗寒能力及栽培技术有很大关系,科学、合理的种植可以明显减少冬小麦的冻伤损害。冬季灌溉可以有效封闭土壤表层,提高土壤的热容,使土壤保持较好的气候条件,防止气温急剧变化,减少干旱、倒春寒等灾害发生,有利于小麦的健康生长,防止冬春枯萎。冬季灌溉应该在4℃左右的夜间进行,温度低于2℃就会发生冻伤。

冬季灌溉要根据苗情、土壤条件灵活地进行,以确保小麦的生长。通过覆盖地面、免耕等措施,可以减少小麦的冬季死亡。为提高小麦的千粒品质,提高其种子的成熟期,要对其进行合理的灌溉。在拔节期,为防止小麦的基节太长而造成后期的倒伏,可采用150~200 g/667m2的矮壮素兑水喷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滴灌的方式可以确保小麦生长良好。滴肥的持续时间在8~9天。如果麦地的肥力太大,则要视实际情况适当降低肥料的使用量。

3.7 深入研究农业气象灾害,提高监测和预警的能力

要进一步深化和强化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全面认识其成因、特点,把握其发生的时间、条件、自然规律,从而提高预报的水平。同时,要对小麦的危害机制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依据,为此,应加大农业科技投资力度,加强对农业监测预警的基础设施建设[6]。

4 结语

在农业生产无法完全摆脱气候限制的条件下,对贫瘠地区小麦生长与气候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播期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晚播小麦虽然成长期较长,但抽穗数量有所增加。

猜你喜欢

分蘖气候作物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分蘖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提高冬小麦有效分蘖的技术措施研究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无人机遥感在作物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
水稻旱育秧、温室两段育秧在分蘖与成穗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