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史研究体系
—— 2022年节日文化高端论坛综述

2023-09-04彭玉全张建军

民间文化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研究

彭玉全 张建军

节日史研究既是当代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也是学者长期关注的重点话题。作为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中华民族的节日体系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不仅有充栋盈车的节日文献遗存,还有种类纷繁的活态节日遗产,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史研究体系提供了肥沃土壤和鲜活样本。节日是新文科时代多学科共有的专门研究对象,对其挖掘阐释,不仅有利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更是推动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时代命题。

2022年12 月3 日,“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主办,《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节日研究》《民间文化论坛》协办的“节日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2022年节日文化高端论坛”成功召开。来自40 家单位的六十多位学者围绕传统节日史研究、20 世纪的节日研究、节日传承研究、节日的当代实践研究以及少数民族节日研究等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研讨。

一、考辨源流:深描节日传统文化图景

中国节日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无论是节日断代史研究,抑或是专门史研究,都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灿烂文化图景,同时对于阐释节俗演化逻辑、洞悉节日发展路向,具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间制度,是中国传统岁时节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刘晓峰的《论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将二十四个节气名称作为整体予以考察,讨论了作为总体称谓的“二十四节气”的出现,以及“八节”“二至”及春秋节气的命名逻辑,提出其命名有关气的变化与《太一生水》存在同构关系,根植于中国哲学中涉及气、阴阳与水的本源论等思想。邱丽萍的《口述视野下谢冬节音乐事象变迁研究》以李庄谢冬节音乐事象作为核心研究对象,运用口述史的研究视角,勾勒出了谢冬节俗的历史流变及其音乐内涵。

不同节日习俗的交叠与共享,是传统节日流变的基本样态。以寒食节为例,马荣良的《汉代冬中寒食节与冬至节关系考辨》论述了两汉至东汉中期寒食节的演变过程,通过比较汉代冬中寒食节与冬至节,指出两者在节期、核心节俗、文化内涵,以及节日祭祀等方面高度契合,堪称一体之两面。张策的《“寒食斗鸡”还是“清明斗鸡”》在考察《全唐诗》“清明斗鸡”记述,以及考辨《太平广记》“清明”“寒食”之别的基础上,指出“斗鸡”为寒食和清明的共享节俗,而《东城老父传》记述的“清明斗鸡”实指“寒食清明斗鸡”。

作为活态文化传统,节日有其缘起、定型与发展的生命过程。赵洪娟的《中国中古时期节日结构嬗变探析》从节日与节气的分离,赶鬼驱魔造新节,以及外来宗教文化对中古节日的影响等三个维度,阐述了中古时期节日成型及结构嬗变过程。王曼利的《“出火”“内火”与重阳节起源探讨》通过讨论周代祭祀大火星的“内火”“出火”仪式,并结合田野文化考察,指出重阳节起源于“内火”仪式,意在辟邪消厄。沈晓萱的《儒释道思想对“七月半”节日文化意涵形成的影响研究》论述了七月半节日演变的历史与习俗,指出在三教融合思想下,孝行观、自然观与轮回观是七月半节日文化意涵的典型体现。

传统节日是跨越都市与乡村、宫廷和民间的共享文化传统。宋妍的《一场盛大的都市动员:宋元时期元宵节发展的城市化隐喻》探讨了宋元时期,市民的合法性通过元宵节纳入传统信仰轨道的过程,揭示出了其包蕴的商品经济发展的消费意象。赖婷的《由俗入礼与化礼为俗:文人礼书对节日祭祖时间体系的形塑》指出,后世文人礼书对朱熹《家礼》祭祀时间的择取与改动,为民间节日祭祖礼仪实践提供了基本框架,体现了礼俗互动的文化生成与发展模式。张佳伟的《乾隆帝的节日心态——基于其新年期间的节俗实践》通过论述乾隆作为“平凡人”“建构者”和“信仰者”对新年习俗的接受与改造,指出“小传统”对“大传统”同样具有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节日的域外流布及其在地化实践,彰显着传统节日的国际影响。毕雪飞的《日本七夕节供:一个早于牵牛织女二星的“本源”传说》论述了日本七夕节供物与高辛氏子死亡传说的关系,以及该传说被“淡忘”的因由,指出“合理”的民俗阐释是重塑现有传承内在逻辑的基本方式之一。邢雪艳的《日本端午节的演变轨迹及文化基因溯源》通过探究端午文化在日本历史上呈现的仪式、载体及背后符号的价值和象征意义,指出尽管中日端午的文化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均指向了中国端午原始的龙图腾崇拜以及农耕文化的驱邪纳福保平安之自然信仰,体现着中日端午节俗的同源性。

二、革故鼎新:20 世纪的节日发展史

20 世纪的中国处在鼎革时代,先后经历了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三次历史性的巨变,此间既有新兴节日的诞生,亦有传统节日的嬗变,深刻塑造并影响着现代中国的节日体系及其发展路向。

西方宗教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传入,推动着中西节日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段庸生、黄腾飞的《民国法定节假与海关“过节”》,以万县海关及所存档案作为考察对象,论述民国法定节假的沿革、海关节假的规定及“行业过节”特征,解读了民国海关权力的变化及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王敏琪的《时代变迁与文化症候:晚清民国上海地区的冬至节日生活与消费转型》阐述了传统冬至节俗的失落以及“外国冬至”圣诞节的兴起,指出藉由“冬至”之名的商业消费大行其道,推动着“冬至”节庆名实的近代重建,使得本土传统的冬至民俗意涵被新型购物节庆的经济意义取而代之。何帅的《东西方文化交汇中的乡村民俗嬗变——以天主教影响下的鲁西毛家铺村清明祭祖为例》,通过深描该村落在天主教文化影响下的清明祭祖仪式,指出清明是当地人家庭团聚的重要节点,除祭祀祖先外,还要缅怀烈士,具有传承孝道文化、强化民众认同,以及提供心灵慰藉等多重价值意义。

民国时期是现代节日兴起的重要历史阶段,其中既包括从国外传入的节日,也包括基于本土社会现实创立的新节日。褚芝琳的《一日的仁慈:近代动物节的传入及其社会反响(1929—1947)》指出,动物节在民国的兴起,构成了佛教人士宣扬禁屠与素食理念,政府构建国家文明形象的重要途径。然而,彼时“人不如物”的现实环境,终使动物节难以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支持,最终走向了沉寂。除动物节外,儿童节也是学者讨论的重要新兴节日。崔若男、张朝阳的《〈申报〉所述民国上海市儿童节研究》追溯了民国“双四”儿童节设立的原因、过程、宗旨与意义,详细阐述了上海市政府和各社会团体领导的上海市儿童节的庆祝活动,指出这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儿童节,彰显出民国政府致力于培养效忠国家、复兴民族的新公民诉求。洪艺华的《做“新中国的小主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儿童工作和儿童节》通过系统梳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儿童工作和儿童节,指出以“小主人”的身份定位改造少年儿童的思想与实践,意在使其成长为新一代的革命者和建设者,从而推动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实现。

20 世纪的节日发展史探究,正在超脱传统的民俗文献范畴,愈来愈多地转向多重“证据”的挖掘与阐释。王宇琛的《民国北京岁时文献的学术脉络与岁时民俗图景——以北京迁台文人20 世纪20—40年代的文化记忆为中心》通过研究北京迁台文人发表的回忆民国北京生活的报刊文章,指出其构建的中西交融、雅俗共赏和兼容并包的老北京风俗画卷,象征着该群体的整体文化想象,构成了其与台湾现代社会对话的安全屏障与沟通媒介。张云莉、张隽波的《植树节:一体多面的现代节日先行者——植树节在百年历书中的记录与表达》,以历书中的植树节作为考察资料,阐述了植树节文化内涵的时代嬗变过程,以及历书对于植树节本身及其文化观念传承传播的重要价值。金艳的《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清明节研究述论》集中探讨了1978年以来有关清明节的源流与变迁、现代演化以及节俗保护利用等三个维度的学术成果,指出关注田野资料、地域特色,深化节日文化资料综合运用与多学科交叉研究,重视节日主体的建构与文化体验,以此推进清明节的保护事业。

三、保护传承:提升节日类遗产存续力

受全球化、社会转型及文化标准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根植于农业社会的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存续发展面临着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峻威胁。当前,保护节日传统、赓续节日文脉,正在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意愿和共同关心的事项。

节日是流变的活态文化,更是民众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其保护传承的重点在于持续巩固传统节日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戴建国、王月的《节日传承中的年味》通过划分与讨论20 世纪下半叶至今,我国“年味”主题变化的六个阶段,指出年味流变凸显着文化传承的心理变化,提出从生活方式到文化方式的节日习俗传承,有利于全民族共同参与节日建设,真正实现年味的保护传承。高巍的《试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指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框架下,节日保护的重点是增加其造血功能,从节日主题、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推动传统节日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操作路径。

过年过节,既是集体的公共文化,也是个体的经验文化。季中扬、王静的《传统节日公共性的现代传承》提出“公共性”是传统节日的重要特性,具有建构集体认同、促进乡村团结发展等多重功能,同时结合福建省潋城村端午节的传承实践指出,传承发展节日公共性的关键机制在于,既要不断讲述传承、再造传统、模塑集体记忆,也要重视民间组织民俗的传承,尽可能激发民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张小亮的《身体民俗视角下民间传统节日的承续》从身体民俗学研究视域出发,论述了四川达州“元九登高节”的缘起及保护实践,指出人的身体实践与身体感受是节日持续传承发展的原动力。林思远的《“大节日与小节日”理论探讨》以传统七夕节为案例,在系统爬梳文献的基础上,指出七夕节的当代传承出现了爱情元素凸显、其他文化元素式微的局面,提出“大节日与小节日”理论有助于推动节日传承步入多元一体的发展路径。

节日保护的地方性实践,始终是节日研究的重点议题。白玉帅的《“群体演出”:乡民艺术的传承困境与发展策略》,通过考察河北井陉桃林坪花脸社火传承现状,指出调和文化生态、促进代际传承,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推动社火表演团队的职业化,是该遗产走出传承发展困境的重要路径。吴康的《清镇中秋瓜灯节数字化保护与发展浅析》阐述了贵州清镇中秋瓜灯节的文化内涵及其数字化意义,提出其数字化保护需持久开展数据采集、开拓数字化宣传图景、丰富数字化参与方式,以及探索数字化应用场景等。李世杰的《陕西蓝田华胥祭祖节日的现代流变与文化调适》通过梳理华胥祭祖节日的历史遗存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中断、复兴与重建的过程,探讨了其在保持核心精神不变的前提下,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做出的文化调适策略。

诗词是传承传播节日文化的重要载体。张琪舒涵、戴建国的《部编版小学教材节日古诗的弱传播现象研究》从传统节日精神补偿本质、情感抒发与认同、拉链式传播等维度阐释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的传统节日弱传播现象,提出传统节日的文化与精神是弱传播的深层力量,也是构建群体认同的关键因素。陈万州的《论苏轼端午诗词创作中的民俗事象》指出苏轼的端午诗词不仅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宋代端午画卷,还体现了其“以俗为美”的审美范式,对于多角度阐释宋代端午节俗以及苏东坡的思想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四、弘扬发展:节日文化赋能社会发展

节日是时间流动过程中的特殊“节点”,提供着面向群体的公共时间与文化空间,具有黏合社会群体、丰富情感表达、强化文化认同等多种功能。对于当代社会而言,弘扬节日文化传统不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传统节日能够为乡村发展聚拢人气、提供契机。黄龙光的《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节日的功能转型与保护传承》,指出云南玉溪米线节具有生产促进、地域和谐、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等多重社会功能,其保护传承需转变文化观、遗产观,组建跨学科团队联合攻关,以全息数字化记录、民俗文化公共实践等方式,加强主体协作式传承和整体性动态保护。张兴宇的《社会动员与信任重构:乡村传统节日的文化治理功能》通过探讨冀南一带春节“亮拳”展演习俗,指出传统节日具有促成社会动员、信任重构等功能,提出遵循传统节日与乡村文化治理价值互嵌的基本逻辑,有助于将传统节日民俗转化为文化治理资源,从而影响村落未来的治理格局。陈娟娟的《从“一起回娘家”到主体间性的建构——传统节日在乡村文化治理中的价值》,运用表演理论分析了晋西高家塔村2019年“一起回娘家”的春节民俗,指出在“交流”框架下建构的主体间性,有助于增强节日传承内生力量,使之在参与乡村文化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节日传统是推动区域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高忠严、周晓丽的《腊八节俗的文化阐释与传承启示》,从自然崇拜和人文关怀两个维度阐释了腊八节俗的文化内涵,指出其敬畏自然观念、惜农爱粮思想、关爱弱者和团结友善的理念,对于当下社会弘扬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和维护和谐的人际交往具有重要作用。李宁、何胜亮的《武威市攻鼓子民俗文化研究》探寻了凉州攻鼓子文化的历史根源及其传承困局,通过将其与安塞腰鼓作对比,提出了扩大传承人队伍、深入发掘内涵、增加宣传力度、打造旅游景区等建议。肖志鹏的《春节节日文化氛围延续的地方性表现》通过探究贵州屯堡“抬汪公”节日的文化渊源,解析汪公信仰的集体记忆,指出传承发展“抬汪公”有利于凝聚民心,建设美丽、和谐、文明乡村。

博物馆是节日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传播的重要“中转站”。杜臻的《新媒体视域下博物馆开展传统节日教育策略研究》指出,博物馆在新媒体视域下,可以采取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有机融合静态展览与线上教育,以及多元化社会教育传播和拓展新媒体平台宣传教育途径等策略,增强传播效果,为节日弘扬振兴注入新活力。李晶柯的《非遗视域下博物馆的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实践》以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例,探讨了其引入多元行动方保护节日文化动态性的工作实践,提出静态与活态相结合、注重非遗体验及创新发展等特点,对于博物馆的节日保护范式具有启发意义。

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是中国节日文化弘扬发展的重要路向。任国征的《中国节日史当代传播的国际话语权范式》指出,建立中国节日史当代传播范式的要点在于从国际现实和中国国情出发,重视政治学视野下的国际话语权建设。王菲的《从全民节到老年节:重阳节的现代转型与应对策略》提出重阳节的现代转型与老龄化、伦理失序、亲子关系弱化等社会问题紧密相关,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引领和民众主体作用,有利于形成黏合重阳文化的合力。朱乐妍的《从“花朝节”到“花朝汉服节”:当代节日重构的主体印记与社群互动》,通过阐述汉服爱好者对花朝节的审美趣味重构,指出趣缘群体是推动传统节日融入现代生活的重要力量。

五、共有共享: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传统节日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对于助推民族交流交往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纽带,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文化资源。熊威的《德昂族清明节的文化建构策略与中华文化认同》指出,德昂族采取外在糅合、内在一致的文化策略,建构出既带有本民族特色,又符合慎终追远的清明节文化传统,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作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传统节日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成斌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节日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研究》,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现实、未来的时序叙事,在节日视域下,探讨了1949 至1966年,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坚定历史自信、塑造国家记忆、守望精神家园、保障传统民俗、孕育精神高地的实践路径及其深远意义。周可欣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羌族节日”主题,指出羌族节日起源于农业生产和宗教信仰,具有倡导民族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男女平等、尊老爱幼等文化表现,而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则为羌族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少数民族节日丰富着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图景,也构建着多民族共居区域文化交流的重要空间。沈德康的《瑶族节庆传说的信仰内涵及其社会功能》在系统搜集整理瑶族节庆传说的基础上,集中探讨了“生产节庆传说”中人与物(自然)的交接,“祭祖节庆传说”中显示出的始祖与族裔之间的纵向历史联系,以及“史实节庆传说”中横向群际关系的互动与调整,提出瑶族节庆传说在本质上体现了其以节俗信仰为核心的生存智慧。李莎的《多民族杂居区域元宵节习俗变迁》通过考察贵州郎岱镇多民族杂居区B 村的生境、元宵节俗及其变迁的过程与因素,指出以“现代化”为取向的社会转型构成了元宵节俗流变,特别是将清明祭祀习俗纳入其中的重要因素。

传承发展,是民族节日面向当代、走向未来的关键议题。张译匀的《迁徙·传承·再生的蒙古族节日》以云南通海那达慕为案例,探讨了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历史渊源、兴蒙乡那达慕大会的转型模式,从改造与调适、认同与排拒、寄托与超越等维度,论述了兴蒙乡那达慕文化及其功能的转变。王倩倩的《记忆与传承:共同体视域下的文山“三月三”歌节》,讨论了“三月三”的发展渊源和民族集体记忆建构过程,以及文山“三月三”的祖先祭祀和节日庆典,指出“三月三”歌节营构的丰富多元的文化空间和民族精神世界,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重要意义。黄明飞的《文化变迁视域下民俗节庆品牌构建分析》,探究了贵州望谟县布依族“三月三”的变迁及其文化节品牌化的过程与问题,提出建立品牌运行机制、提高文化节推广力度、实施跨地区跨境合作、打造节庆品牌识别形象,以及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等品牌构建策略。

除主旨发言和分论坛外,本次论坛还专门设有“节日史研究与节日文化遗产保护”圆桌会议,多位专家重点探讨了保护节日文化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刘魁立提出,节日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在研究理念上需要有整体性视域,同时注重挖掘、阐释其群体性特质和教化作用,将有助于社会和谐与道德建设。高丙中指出,节日研究需要发现事物、制度、观念及其关联的历史,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节日是值得多学科专门探讨的研究对象。黄涛认为以社区为中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有助于实现节日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创新发展与继承历史传统的良好关系互动。张勃阐释了传统节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概念内涵与时代价值,指出节日史研究能够为“双创”提供资源、增强节日传承发展信心,以及提供经济借鉴。王加华提出,节日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历史和民众两个重要维度,需要从物质、行为和精神三个层面予以系统观照。季中扬指出,传统节日的当代衰落,仅是部分节日和节俗的衰落,从文化功能论的角度提出,保护、振兴传统节日的重点在于维系和发展其公共性。黄龙光探讨了传统节日助力乡村振兴的境遇,指出建设乡村自治组织、推动节日在地实践,以及促进学术介入,是保护传统节日、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本次圆桌会议的主持人萧放在总结发言中提出,“节日史”和“节日文化遗产”是相互关联的不同概念,节日史主要是溯源的、历史的、演化的研究,而节日文化遗产更加关注其性质、价值和功能的探讨,不过两者都需要具备以当代视角观察历史、考察遗产的眼光。节日文化遗产研究方法多元,但讨论的重点在于如何提供必要的文化空间,实现节日文化功能的当代传承。

立足本土传统,洞悉时代之需,彰显中国特色,本次论坛“在节日史领域组织专题研讨会”,“是一个创举,在节日研究的学术史上具有开拓意义”(叶涛)。察古知今,老中青三代学人共同聚焦节日文化研究,既有立足于文献史料的基础研究,也有扎根在当代社会的实践探讨,彰显了节日史和节日文化遗产研究的时代魅力及重要价值,也推动着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史研究体系建设。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文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年味里的“虎文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谁远谁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