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耕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和保护措施分析
2023-09-04周玮,韩阳
周 玮,韩 阳
(哈尔滨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黑龙江哈尔滨 150029)
0 引言
黑土耕地是东北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石,依托对黑土耕地的有效保护以及合理利用,能够获取更为理想的粮食产量。作为东北地区乃至全中国的重要的粮食产区,黑龙江着力推进对黑土耕地的保护,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 黑土耕地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黑土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土壤资源,肥力高,性状好,特别适合植物生长[1]。但是,黑土的形成速度较慢,在自然条件下,一般需要200~400年的时间才能够生成1 cm左右的黑土层。因此,须要强化落实对黑土的保护。保护黑土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求,也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促进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总体而言,优化对黑土耕地的保护利用极为必要,需要规避对黑土耕地的长期高强度开发与透支使用,并依托多种保护模式的建立和对应措施,促使黑土耕地肥力、有机质含量始终保持在理想水平。
2 黑土耕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的构建与要点内容分析
2.1 黑土层保育模式
在垦植初期,黑土层土壤内的有机质含量表现出明显下降的发展趋势,随着垦植时间的增加,这种下降趋势会逐步减缓,但是下降量也相对较大。如果长时间过度利用黑土耕地,势必会导致严重的土壤退化问题发生。基于此,为实现对黑土耕地的保护利用,需要建立并引入黑土层保育模式。实践中,结合有机质含量下降的现状问题,应用以玉米秸秆松耙碎混还田、秸秆翻混还田技术为核心,以黑土耕地扩容增碳为目标,完成黑土层保育模式的构建,结合玉米大豆轮作技术的引入,更好实现对黑土耕地的保育。
2.2 黑土层培育模式
对于一些受到水蚀或风蚀而形成的薄层黑土,或是区域内原生存在的薄层黑土,需要及时组织展开黑土层培育工作,促使相应薄层黑土能够逐步转变发展成为高质量黑土耕地。实践中,在组织展开黑土层保育的条件下,适当增加有机肥投放量,应用有机肥与秸秆共同完成翻混还田处理。依托有机肥的适量投放,促使深翻后新土层肥力不足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最终达到增加薄层黑土内有机质含量、不低于0.25 mm的大团聚体含量的效果,进一步增高肥沃耕层的厚度。
2.3 保护性耕作模式
切实参考区域实际气候条件与特征、对应的土壤类型,设计保护性耕作方案。在黑龙江地区,更适合使用玉米大垄苗带休闲轮作技术、秸秆条覆盖间隔深松、秸秆覆盖免耕等。在此基础上,结合玉米大豆轮作技术的应用、有机肥的增施以及间歇型深松技术的应用,完成保护性耕作方案的制定,即基于组合式的秸秆还田与组合耕法的保护性耕作方案。依托这种保护性耕作方案的设定与落实,能够有效遏制黑土耕地表层土壤的退化,保护黑土耕地肥力,促使基于黑土耕地的农业种植增产增收成为现实。
2.4 障碍性土层消减快速培肥模式
对于黑土耕地中包含着的多种障碍性土层,需要及时展开有效的改良处理,实现障碍性土层消减快速培肥。实践中,可以投放有机肥、秸秆、土壤调理剂,结合一次性深翻操作,完成对黑钙土的钙化层以及白浆土的白浆层的快速、有效消减处理,达到对相应障碍性土层改良效果。依托这样的处理,可进一步增大黑土耕地的良好耕层深度,同时增加黑土耕地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田间持水量、速效磷含量及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含量,也实现了对土壤容重的有效降低。
2.5 坡耕地控蚀增肥模式
对坡耕地而言,其普遍存在着能量高、排水水流落差相对较大等特点。为实现对坡耕地的控蚀处理,需要从排水方面入手,尽可能促使坡耕地的排水更加温和。此时,可通过在坡耕地范围内修建高埂等完成积水的方式,达到工程化降水消能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配合引入生物措施,如在沟坡内种植草、灌木、乔木等,提升坡耕地控蚀效果[2]。
同时,进一步针对坡耕地实施深松处理。促使土壤蓄水有所增高,结合等高耕作、苗带轮耕休闲、覆盖或条盖、设置植物篱等策略的落实,可到达明显降低土壤面蚀严重程度的效果。对黑土耕地中坡耕地的保护,在组织展开坡耕地控蚀的基础上,利用秸秆还田、有机肥投放等措施培肥土壤,提升坡耕地的蓄水、保水能力以及速效养分含量,减少径流量。
2.6 水稻田秸秆还田增碳保肥模式
对秸秆进行粉碎处理并组织翻混还田、粉耙还田。在第二年春季,进一步利用粉碎后的秸秆落实打浆还田处理,促使秸秆能够与土壤实现充分均匀混合。将粉碎后的秸秆投放,能够达到提升秸秆在土壤内腐解速度,并实现对休耕季节条件下秸秆降解量的有效增加,促使生育期间秸秆降解量降低,最终获取到更为理想的秸秆还田效果,提升黑土耕地土壤增碳保肥效果。
3 黑土耕地的优化保护措施探究
3.1 定期组织展开黑土耕地专项调查整治与监测
3.1.1 落实专项调查评价与监测。结合国土调查工作的展开,对黑土耕地落实专项调查,确定黑土区耕地数量、质量、利用现状、生态环境变化、发展趋势等,并以此为基础完成对黑土耕地的科学的综合评估[3]。同时,需要继续完善黑土耕地调查监测体系以及黑土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完成对黑土耕地大数据平台及监管平台的统一性构建,促使对黑土耕地的动态性与实时性监测、可视化管理成为现实。
3.1.2 定期组织专项调查与整治工作。实践中,可以结合春季备春耕生产调研等工作的展开,打击破坏耕地、盗采泥炭黑土春季专项整治工作。在此过程中,组建专项工作班子,落实监管责任体系,切实发挥管理职责作用,建立健全源头防范机制。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要求,严禁擅自在耕地上挖砂、采石、采矿、取土;严禁在生态保护红线及自然保护地范围内非法采挖表层黑土及地表下泥炭;严禁擅自在河道、水库、湖泊范围内非法进行各种采挖行为。成立专项整治督导检查组,采取暗访随访等方式对整治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跟踪指导,全程督导抽查,对排查不到位、查处不得力、清除不彻底的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
同时,充分调动群众的力量。强化耕地使用者的责任感,确保责任落实到位,按时保质完成专项整治工作任务。加强调度,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真正形成工作合力。对区域内各类取土取料场进行集中清理,重点检查审批手续是否完备、是否存在超范围越界开采行为、是否存在超时限开采行为、是否存在恢复治理措施不落实等问题。重点打击、坚决取缔以设施农业用地、临时用地之名非法取土、挖砂、采石、采矿等行为。
3.2 制定并实施黑土耕地保护战略规划
黑土耕地是黑龙江地区所具备的重要优势资源,想要实现全面振兴,须要强化落实对黑土耕地的保护与充分利用。在组织展开对黑土耕地的保护工作实践中,可以制定并实施黑土耕地保护战略规划,切实明确对黑土耕地区的生态安全及粮食安全这种双重保障功能的定位。
在此基础上,合理制定黑土耕地保护数量目标、质量目标以及生态目标,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面向黑土耕地区,统筹安排多项与黑土耕地保护及利用相关的工作。包括土壤养护、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修复等。确定更为合理的黑土耕地利用限值,促使黑土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相平衡,降低黑土耕地面积减少、退化等问题的发生概率,促使黑土耕地能够得到永续利用。
3.3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
3.3.1 压实耕地保护责任。下发并组织签订《黑土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状》,将耕地保护任务层层分解,协助基层开展黑土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工作。对相关情况进行自查,确保黑土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各项指标落到实处。
3.3.2 落实黑土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制度。坚决遏制黑土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完成黑土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和耕地质量分类年度更新与监测工作。全面掌握年度内黑土耕地后备资源、耕地现状变化、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形成监测数据库,完成黑土耕地疑似变化图斑核实整改及年度“进出平衡”方案编制工作[4]。
3.3.3 用好管好黑土地资源。通过数据收集、转化、套合,排查核实批准建设的非农建设项目占用黑土耕地情况,建立台账,全省涉及黑土耕地的市县,一律制定建设占用黑土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制度。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监管,要求各县区强化对设施农业用地上图入库工作的统筹协调,建立政府负责、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
3.4 完善责任目标考核制度
落实对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完善与优化,在考核指标中重点纳入有关于黑土耕地保护的相关内容,设定黑土耕地保护数量、保护质量为考核指标。在此基础上,实现对黑土耕地保护任务完成情况、黑土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情况的更好考核与精准确定,为后续工作的优化展开提供参考。同时,完成对配套奖惩机制的设置与实施。特别是要构建起更为科学、合适的激励制度,以此提升相关人员参与、配合黑土耕地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另外,还要组建并推行第三方评估机制,联合专业机构共同完成对黑土耕地保护工作开展效果的定期性评价。
3.5 应用黑土耕地保护管理“田长制”
3.5.1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护责任。利用春播生产之际,召开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推进会议,成立黑土耕地保护领导小组,制定“田长制”工作方案,对耕地面积、等级、任务分工等方面进行细化落实,把监管任务、监管重点落实到人。
3.5.2 严格监管责任,确保保护成效。建立健全“田长制”网格化管理责任,明确田长、网格田长的日常巡查次数和监管制度,通过定期召开“田长制”工作会议,对耕地保护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通报。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全力以赴保护黑土资源,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3.5.3 引入网络技术,提升监管效率[5]。利用卫星定位及网格化的监管体系,做好监督检查,协助相关部门严厉打击、查处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把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制止在萌芽状态,实现对黑土耕地的更好保护。
3.6 强化宣传工作
要切实围绕黑土耕地保护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通过广播、微信群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黑土保护政策,凝聚社会共识,营造舆论氛围,动员全社会共防共治非法盗采泥炭黑土资源、破坏耕地行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保护黑土资源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同时,可通过悬挂条幅、入户宣传等多种方式,让种植户充分认识到“稳定黑土耕地数量、提升黑土耕地质量和改善黑土耕地生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力向种植户宣传、普及《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条例》相关内容。引导种植户增强保护黑土耕地意识,号召种植户积极行动,主动参与到保护黑土耕地活动中来,为努力构建管理人员与种植户共同保护黑土耕地的新局面,为黑土保护工作有序推进奠定良好基础。
依托相应宣传工作的开展,更好营造出全社会关心、关注黑土地保护的浓厚氛围,使农民群众对黑土地保护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后续的工作实践中,还应持续开展宣传活动,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责任意识、环保意识,倡导农民群众树立起保护黑土地的理念,推动区域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深入开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优化对黑土耕地的保护利用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加速推动生态修复的必要举措。实践中,需要规避对黑土耕地的长期高强度开发与透支使用,并依托多种保护模式的建立及保护工作的优化推行,促使黑土耕地质量提升,获取更为理想的经济、生态以及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