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素材着手浅谈习作指导
2023-09-03张曼曼张雪
张曼曼 张雪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在家里,有各种形式的家务活动;在社会上,有繁荣的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家乡变化等。即便是有如此多的素材,一谈到习作,学生就感到头疼,老师也感困惑——学生无材料可写,无事可记,无情可抒。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提高习作教学质量呢?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
一、生活素材的匮乏成为制约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因素
在完成习作时,学生往往是利用原本就收集在大脑里的文字素材,而不是观察现实,摄取新鲜的生活素材。这就导致写作过程只注重的是写作技巧的发挥,而不是素材的收集、积累和整理。因此,学生写作最大的问题是生活源泉的干涸,习作题材的匮乏。这也就造成了学生的习作出现材料可写,无事可记,无情可抒。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说的就是习作的素材问题。
生活是习作的源头,小学生习作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大多都来自现实生活。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然就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心中装的材料多了,视野也就开阔了,习作也就不难写了。
写作时,学生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留心观察,或者是生活过于单调、枯燥。这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来源。鼓励学生主动深入生活,参与社会实践,走出课堂和家门,走向社会和自然,为习作积累材料。
二、习作素材与单元整体教学相结合
要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必须借助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就不能把事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因此,我们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在教学中,教师不妨改变备课顺序,在每个单元教学开始之前,优先考虑本单元的习作教学,将习作指导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过程中。在教学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我们就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进行了设计,考虑到学生没有大量时间对某事物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所以特地给学生布置种植绿豆或蒜苗的任务,在第三单元课文的教学推进过程中,绿豆和蒜苗逐渐变化、生长,学生一边从课文中学习连续、细致的观察方法,一边在生活中进行实践,最后对这篇习作的指导就比较轻松,学生手中有实践,眼中有观察,脑中有方法,这篇观察日记的写作也就水到渠成。
三、生活素材的引用需要适当方法的启迪
对学生来说,习作素材的来源主要是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三方面。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是生活的主人,也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有的甚至曾经让他们热泪盈眶或惊喜万分,只是没留意,更没有用文字记下自己的感受,也就谈不上积累素材了。当然,观察能力的培养、材料的收集不只是每周一次的大习作,平时应该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和多积累的好习惯。
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事情,写出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把习作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学生已经从课文中习得了写清楚一件事的方法,但面对本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时,学生心中有方法而无素材,导致很多学生的习作选材都是课本给出的具体事例,如“捉蚊趣事”“戒烟”。而同样是课本上的事例参考“照片里的温暖”“家庭风波”“信不信由你”“教室里的掌声”等,由于事例不够具体,需要学生发散思维勾连往日回忆,但是全班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写此类选材。而自己从生活中提取信息自主选材的更是少之又少。为解决这一问题,老师组织全班学生开展“成长故事交流会”,用不同话题勾起学生回忆,在小组交流、全班分享的过程中,课堂氛围逐渐热烈,学生时而聚精会神地聆听,时而发出哄堂大笑,时而转为热烈的讨论……通过故事会的启发,学生再次动笔写这篇习作时,选材范围明显扩大,各种成长趣事跃然纸上,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感兴趣的范围内,引导他们从生活素材着手,认真去观察、品味、记录、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对学生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正确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是风景,美好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认真去看,總会发现那一缕照亮生活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