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背景下宁波小企业发展的机遇与对策研究

2023-09-03谢行恒陈家榆王怡人孔祥蓉

中国市场 2023年23期
关键词:小企业双循环宁波

谢行恒 陈家榆 王怡人 孔祥蓉

摘要: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新时代的科学战略部署,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文章以宁波市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在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双循环给小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从数字、创新、客户、人才、管理、产品六个方面为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建议,并从创新、要素、服务、环境、培育、集聚六个方面为宁波市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双循环;宁波;小企业;机遇;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4;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23-0000-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23.000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双循环,同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小企业应抓住其中的机遇,积极应挑战,乘势而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1 1   双循环新格局的内涵

1.1  内循环的主导地位

以国内分工体系和产业体系为支撑,国际循环为补充的发展体系符合当前的世界局势。牢固的内循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通过国内产业升级,以内循环助推外循环,提高国内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稳定贸易和投资,完善供应链。此外,外循环决定了内循环的质量和高度,中国消费市场也需要外循环的推动(朱民2021)。内循环是扩大内需和推动创新,并不是通过减少外需来增加内需,它是在现有存量基础上的增加。国内大循环是要打破产业、技术和行业间的壁垒,提高生产要素流动和使用效率,推动国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只有在开放经济环境下,国内外要素合理分配,才能构建更安全、更有效的经济体系。

2 2   宁波小企业发展的能力评价

2.1    增长能力

根据图1所示,2012到2020年间,宁波市小企业增加了1664家,年平均增长率为12%,保持递进式增长态势。2021年,宁波市新上规模小微企业1419家,创历史新高,规上工业企业总数首次突破1万家,达到10024家,占全省总数的18.4%,位居全省第一[1]。

从企业的人数来看,宁波市小企业员工人数呈现略微波动式增长的态势,从2012年的695722增长到2019年的749691,增加了7.8%。期间企业年利润总额增长了2.5倍以上。2020年受疫情冲击,政府在社保、金融、财税、房租等多方面的惠企政策颁布下,为甬企减负超过60亿元[2]。因此2020年宁波小企业利润总额迎来逆势增长达4526976万元。

2.2   创新能力

根据表1显示,近年来宁波市小企业的科研经费投入及科研人员数量呈较快增长态势,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成长。2022年,宁波培育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到182家,占全国和浙江省专精特新“小巨人”总数的3.82%和38.72%,在全国城市中位居第三名,在非直辖市城市中排名第一。目前,宁波共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63个,连续4年位列全国第一[3]。

但由于技术、人才、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仍有一部分小企业不愿创新或不敢创新,导致整体创新水平较弱。2020年,宁波市共有创新机构超过1400家,虽在浙江省内位居第二,但与杭州市3800多家相比差距较大,在对接企业创新需求、创新机构规模、创新机构能级上的差距更加明显,这也是宁波创新机构建设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4]。

2.3   适应能力

宁波市小企业多为家族式企业,企业的管理者以家庭成员为主,很难对权力进行约束和监督,进而影响公司决策的科学性。这种管理体制难以吸引并留住新来的人才,改革也会受到阻力。针对此问题,宁波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引入现代企业制度,落实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知识产权参与投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新企业销售渠道等。加之已成长起来的小企业新二代管理者,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的经营理念和管理能力,“家族管理体制”状况在逐步改善。2021年,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主体约占宁波市场总量的96%以上,宁波民营经济吸纳就业人口达420万人以上,占就业岗位的85%,在稳定就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

2.4   数字能力

宁波绝大多数小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探索阶段,整体数字能力较弱。究其原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成本和试错成本相对于小企业而言较高,也很难吸引高素质的数字化人才,无法在短期内看到经济效益,因而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持保守与观望的态度。参与转型的小企业数字化运行监测水平不够完善,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不同企业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数字化转型路径与企业、产业、区域发展特点和目标结合不够密切,对提升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仍存在一定的空间。为了提高小企业数字化水平,宁波政府实施了“两个全覆盖”计划,即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和中小微企业上云全覆盖。在“大优强”企业从制造数字化向全流程数字化转型,规上企业从生产线自动化向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升级的同时,支持中小企业实施关键环节的数字化和机器换人[6]。

3   双循环下宁波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

3.1   國内市场增内需

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突破11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尽管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宁波经济恢复态势稳定,经济实力仍然显著增强[7]。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亿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努力培育并壮大市场各类新型消费业态模式,并为消费基础设施以及服务建设提供保障。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扩大内需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202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强调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随着国际大环境不确定风险的增加,一部分境外购买力会回流国内,拉动国内消费的增长,这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强劲和更持久的驱动力。

3.2  竞争中性提公平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竞争中性原则”,即指政府对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影响都是中性,不偏不倚。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要将竞争中性作为今后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的一个基本遵循。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在要素流动等方面,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环境可以改善要素、资源等合理配置,给予小企业更多平等的竞争机会。

3.3 数字经济谋机会

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年)》显示,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为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2%。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为8.3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9%,占数字经济比重为18.3%,占GDP比重为7.3%,数字产业化发展正经历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转变[8]。2021年,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7.18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2%,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1.7%,占GDP比重为32.5%。我国数字经济的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能为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3.4 “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商机

2017年,中国贸促会发布《关于开展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专项行动的通知》鼓励小企业“走出去”,引进沿线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国际竞争力[9]。2021年,中国已同147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涵盖领域广,与共建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达11.6万亿元,同比增长23.6%,比同期中国外贸整体增速高出2.2%[10]。不少“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对基建、建材、运输、旅游等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小企业开拓消费者市场。

3.5  全面开放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强调“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2021年3月,21个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和进出口分别站全国的18.5%和17.3%[11],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经济开放新格局。2021年,中国已经签署并实施的自由贸易协定有19个,涉及26个国家和地区[12],自贸协定涵盖了庞大的贸易范围和市场规模。同年,宁波市印发了《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片区建设方案的通知》,提出了“对标国际一流的自由贸易园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出口贸易自由化和内外贸一体化所带来的机遇将成为宁波小企业进一步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服务链优化升级的良好契机。

3.6  贸易政策有保障

在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而低迷的情况下,对外贸易仍能保持如此的发展态势,这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稳主体、稳市场、保外贸产业链的政策相关。其中包括:2020年商务部的《关于加强协作联动推动加大金融支持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力度的工作通知》;2020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1年商务部的《“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这些政策为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保障。

4   双循环背景下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4.1  企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4.1.1  整合企业资源,聚焦数字转型

小企业首先要实现产品的数字化,根据客户的需求,对原有产品进行改造升级,从传统的产品制造向数字化产品转型。其次要实现数字化销售模式,有针对性地在平台宣传和销售,并对用户的消费数据进行分析和记录,便于进一步调整销售策略和完善产品。再次要实现生产过程数字化,制造型小企业可以引入机器人、数控机床等生产设备,并利用ERP、MES等智能管理软件实现生产自动化。最后,小企业要关注数字化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把数字化转型放到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最终实现成本下降、质量提高、效率提升等。

4.1.2  专注客户需求,培育核心能力

我国居民商品消费的需求和结构出现了变化,宁波小企业要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导向,努力发掘顾客的产品需求,通过技术、模式的创新推动产品的功能与品质的持续提升,通过持续优化服务,给客户带来新颖的产品使用体验,通过社群文化的构建,给用户提供持续高端服务,进而形成自身品牌的特色。宁波小企业应该抓住内需扩大带来的产业机遇,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结合市场与自身发展状况,制定合适的战略目标,再对相关生产要素进行不断革新,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形成核心竞争力。

4.1.3  强化学习能力,增强创新实力

小企业要通过学习,尽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宁波小企业很多为传统的制造企业和服务型企业,产业多以粗放型的劳动密集型为主,缺少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创新型服务。由于受资金技术等要素限制,小企业往往很难创新也不愿意创新,多数小企业通过技术模仿、廉价劳动力资源等手段和资源赖以生存,但这种状态抗风险能力弱,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小企业必须要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模式,创新营销渠道。因而可以加大对产品研发的经费投入,招聘新人才,加強对原有技术人员的培训。小企业还可以学习一些大型企业的营销与管理模式,在模仿中寻求创新,增强创新实力。

4.1.4 加大引才留才,发挥主体作用

充足的人才储备是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以家族经营为主的小企业要避免近亲管理带来的决策单一、管理混乱等问题。不仅要善于引才,也要善于留才。小企业首先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树立良好的企业风气,制定科学的公司章程。其次要设立合理的薪资待遇。面对技术、管理等人才的短缺,小企业可以采取激励措施吸引人才,例如采用企业利润分享制或者企业管理权分享制。再次是逐步建立和完善考核体系,尊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挖掘其潜力,给予优秀人才充分的晋升空间。此外还要定期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传授新技术和新方法,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4.2  政策助推高质量发展

4.2.1 整合政策资源,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政府要構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企业创新环境,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小企业创新。从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方面对小企业创新进行扶持,并对相关政策进行宣传,减少小企业创新顾虑。政府还要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面向企业开放和共享技术资源,推动小企业与科研机构人员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弥补小企业技术人才的短缺,培育一批典型的、示范型的具有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小企业。同时也要加强对小企业创新成果的保护,针对小企业创新过程中强外部性技术外溢现象,确立补偿机制。给予小企业充分的创新发展空间,减少不必要的干预。

4.2.2 促进要素流动,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政府要坚持推动“竞争中性原则”。首先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保护其合法权益,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减少不必要的门槛。其次,尽力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健全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并通过税收减免、风险补偿等方式,加大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最后,持续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升执法效率,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不得随意干预企业依法经营活动。

4.2.3 优化创业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政府要优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便利度。在现有的“最多跑一次”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办事环节,简化递交材料,压缩办理环节和时间,为小企业提供切实的便利。此外,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营造良好的经商环境,建立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制度,对于垄断、恶性竞争等危害市场环境的行为,要加大查处以及惩罚力度。同时,政府在对企业进行监管时,要注意对新兴科技型小企业采取包容审慎监管的态度,促进其产业创新和新旧动能转换,在顺应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有潜力的小企业创新。

4.2.4 突破共性壁垒,增加产业集聚效应

通过产业园区,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商贸集聚等方式,形成产业集群,增加产业集聚效应,降低小企业经营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便于小企业共享区域内其他大型企业所带来的技术以及人才等资源,助力小企业突破发展壁垒。政府可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文化和制度保障。增强集聚区内的小企业在土地、资金、税收、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便利性,激发小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14条实引请确认),已确认

[1] 宁波市经信委.全市规上工业企业首次突破1万家,2021年度核定新上规模小微企业数达1419家[EB/OL].(2022-05-27).https://www.sohu.com/a/551778416_121106832.

[2]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宁波出台"18条"措施帮扶中小企业渡难关[EB/OL].(2020-02-04).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809763.

[3]殷聪,周松华.目标国家级"小巨人"!宁波新增413个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EB/OL].(2023-07-17).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894186.

[4]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新形势下提升宁波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EB/OL].(2022-02-17).https://www.sohu.com/a/523426827_121106832.

[5]魏玉祺.2022:激活宁波中小企业发展“新动能”[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22(1):14-15.

[6]四川省科技成果评价服务联盟.中小企业数字化指数报告(2021)[R].成都:四川省科技成果评价服务联盟,2022.

[7]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1年我国经济规模突破110万亿元[EB/OL].(2022-03-01).https://www.ccdi.gov.cn/yaowenn/202203/t20220301_174773.html.

[8]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R].北京: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2.

[9]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关于开展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专项行动的通知[EB/OL].(2017-08-04).http://www.gov.cn/xinwen/2017-08/04/content_5215990.htm.

[10]常红.国际社会参与“一带一路”热情高涨 贸易总额11.6万亿元[EB/OL].(2022-02-24).https://my.mbd.baidu.com/r/PdgOzAFneE?f=cp&u=a421d36fd4220945.

[11]赵晓雯.中国发布丨商务部:去年21家自贸区实际使用外资2130亿元[EB/OL].(2022-01-25).https://mi.mbd.baidu.com/r/PdgEZcCZS8?f=cp&u=9f55f7c203c4fc03.

[12]王晋斌.慢全球化时代的产业链新态势[EB/OL].(2022-05-1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2371852112992196&wfr=spider&for=pc.

[基金项目]宁波市社科研究基地项目“‘双循环背景下宁波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及路径选择”(项目编号:JD5-FZ97)。

猜你喜欢

小企业双循环宁波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澳大利亚政府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模式及启示
喜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