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的分析与实践路径

2023-09-03秦玉柱

天津教育·上 2023年7期
关键词:美育美术能力

秦玉柱

美术课程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点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视程度得到了明显提高。美术学科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属性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涵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又能帮助学生从美学的角度认识世界、欣赏艺术作品、陶冶高雅的情操。小学阶段是学生美术学习的基础期,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基于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当深入把握学科教学任务,将“以美育人”作为美术学科设计与发展的重要导向,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美、感悟美、追求美、分析美和创造美。本文围绕美育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这一主题展开,详细论述了美育培养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以及美育视域下美术教学的实践路径,以打造一个充满美的小学美术课堂。

一、美育培养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美育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美育,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提升学生认识美、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从而推动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切实发展与提升。美育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影响。基于美育视域下展开美术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师创新与发展教学策略,从而推动课堂效率切实提高。不仅如此,美育还是推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育培养的视域下,学生能够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发展,实现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全面提升,提高美术教学效率与成果。除此之外,美育还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感知美、认识美、欣赏美,切实提高审美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二)美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美术学习离不开观察与思考,只有当学生具备一双会观察的眼睛,美术教学成果才能够得到切实提升。然而,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不少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固守成规,依然沿用落后的教育策略,过度注重传统简单的绘画技巧的传授,却不能够使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导致美术教学的内容呈现单一化和片面化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内在潜能的激发,基于此,美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美育所涉及的内容广泛,有利于学生全面、具体地掌握美术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美、留意美、寻找美。不仅如此,美育还是活跃课堂氛围的有效途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美术学习的热爱。可以说,美育培养激发了学生的探索、观察与思考的美术潜能,有利于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三)美育对学生的生活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小学阶段是学生展开系统化学习活动的初级阶段,也是学生打好基础、发展思维的重要时期,对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与推进,素质教育成了教育教学的重点话题,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作为“五育”之一,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与作用。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对美术教学成果具有积极影响,还能帮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够发现藏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当学生勤于且乐于发现身边的美时,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便会得到切实提升,这些能力不仅对美术学习有着促进作用,还是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与成长中所必备的思维能力。可以说,美育的提升不仅对美术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还对学生的生活与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与作用。

二、基于美育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结合生活情境,感受身边之美

美术学科看似“空中楼阁”,但实际上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以美育人”导向的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理论、品名作,那么学生便很难对课堂内容形成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对美术学科的兴趣也会备受打击,不利于学生审美水平的不断发展。“美育”培养可以“高深莫测”,也可以“平易近人”,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审美教育,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具体的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进行综合分析与总结。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时期,相较于抽象的理论概念,他们更倾向于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实践经验。基于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应当结合具体内容,联系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在实践中追求美。

以湘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八课《新年吉祥》的教学为例,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学到了与新年相关的民间艺术。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学生都热切期盼的重要日子,当春节来临时,各家各户都会张贴年画、门神画、对联、剪纸等。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对这些民间艺术进行鉴赏与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每年过年时,看到这些民间装饰物你们会有怎样的感觉?如果没有这些装饰物,你们的心情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看到这些装饰物,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经历进行思考与分析。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便能感受到春节来临时民间艺术作品中所蘊含的美好祝福、营造出的热切氛围,曾经在学生眼里“不起眼”的美术作品,如今都具有了美学价值和审美意义。这种教学策略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关注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美育元素,还能让美术课堂更生动多彩、趣味盎然。

除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教师还应当利用好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美育。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学校的花坛,思考花为什么这样排列,在颜色选择与分布上有什么讲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关注四季的变化,捕捉季节更替下的自然之美。这种教学策略有利于让学生意识到“美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并发现美,提高审美能力,促进身心发展。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感悟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美术教学的训练多以观察和绘画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都只得其形却难以学到其神,不利于审美能力的切实提升。实际上,美育是一个综合性和多元化的过程,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还要调动学生的其他感官,辅助审美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网络资源和课件制作,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音乐,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沉醉其中,全身心投入,引导思维向更深处漫溯,推动审美能力不断发展。

以湘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生命的甘露》教学活动为例,在这一课中,学生学到了“雨”。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现一些和雨有关的著名画作,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著名画家梵高的作品《雨》。这幅作品描绘了梵高眼中灰色多雨的秋日景象,具有强烈的张力与丰富的想象,表现了阴雨天的真实感,体现了大雨骤降时强烈的力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赏析,让学生进行讨论并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互联网中搜寻秋雨的声音,作为背景配乐,并引导学生闭上双眼,想象自己身处秋日雨天的田野中,仔细感受自己闻到了什么、触摸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再让学生睁开双眼再度欣赏梵高的这幅名画,并进行二次讨论。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调动多重感官的审美情境,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欣赏艺术作品不仅要用双眼,而且要尽可能地调动多重感官,全身投入、用心感受,让学生对“雨”的艺术价值具有深入思考与了解,推动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实际上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教师可以结合所选内容在互联网中筛选名人名家的画作来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美术学习,提升思维能力。

(三)善用小组合作,共筑和谐之美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各自为战”,孤立地学习、绘画与创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每个人都将关注点放在教师的教学内容及自己的画作上,很难从多元的角度进行分析与评判。然而,“以美育人”的教学导向并不是让学生一味地“输入”教学内容,“输出”创作成果,实际上审美能力的培育离不开发现、探索与比较。基于此,教师应当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合作中提升审美能力,与其他学生共筑和谐之美。

在小组划分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划分,确保每个组内都有美术能力较强和审美素养较好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可以作为小组活动的“领头羊”,对组内的艺术创作活动起到引导与统领的作用。在组内活动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创艺术作品。

以湘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第十三课《彩墨游戏》的教学为例,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利用彩墨大胆表现,体验乐趣,表达感受。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立主题,共同作画。要想共同完成一幅画作,首先,学生应当通过商议与讨论确定画作主题,这时学生就需要对自己就色彩搭配以及绘画的态度进行初步表达,让学生在沟通交流中达成共识,为下一步创作奠定基础。其次,在绘制水墨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互相配合、彼此纠正以及相互帮助,通过“勾、皴、染、点”的步骤进行作画,这个过程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过程,学生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欣赏自己的艺术创作,多措并举、持续创新,吸收他人的优势,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在共同合作中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小组合作的意义与功效不仅体现在绘画活动,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艺术鉴赏合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思广益,多角度、全方位完成对美术课程知识的理解与讲评。例如,在湘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九课《家乡古建筑》中,在完成教学活动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家乡所在地的名胜古迹,就所选建筑的特点、类型、历史背景及建设的意义搜集材料,并且制作成PPT的形式进行展现。在PPT制作过程中,小组成员还应当着重思考“在绘制这一建筑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什么樣的绘画手段才是最合适的、哪些内容值得重点强调”。PPT制作完成后,学生应当展示小组内成员的画作。这种交流合作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优化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协同合作中实现审美能力的显著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美育人”成了美术课程设计与发展的导向,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深刻意识到美育对美术教学以及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感受到美育培养不仅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生活与成长和谐进步。基于此,教师应当在实践活动中将美育落实在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为学生打好美术学习的基础,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策略,在美术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通过结合生活情境、运用信息技术、强调小组合作等方法,让学生提高感悟能力、共筑和谐之美,让小学美术课堂焕发出新的光彩。

(宋行军)

猜你喜欢

美育美术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