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意蕴

2023-09-03杨亚楠

客联 2023年5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五位一体

杨亚楠

摘 要:“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我们党始终贯彻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的最好体现。建党一百年来,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收入、医疗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与进步,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民生问题尽管存在很多不足,但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朝着如何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的朝着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民本位;五位一体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意蕴及其重要性

民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一直在不断发现和完善的重要问题,它的好坏关乎着中国共产党能否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守初心,担使命,也关乎着党的执政地位是否牢靠。“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概念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出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尚书》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可以看出古代社会已经认识到了人民建设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古代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具有极强的局限性,它是一种“官本位”的民生理念,普通大众是没有享受民生带来的福利政策的。只有以“民本位”为思想的民生理念,才是平等进步的思想。马克思通过剩余分配来使人民拥有获得感。而幸福感使指通过提升货币的边际效用,利用税收等措施使富人的一部分钱转移到穷人那里,提高他们的满足感。安全感显而易见,人们的贫富差距较大时,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表现为人们的压抑,自卑等情绪,这种情绪长此以往,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保障人民安全感,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要保障。

(二)马克思“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意蕴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的位置,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标准,民生建设的意义更好的突出了我们党的宗旨,也更加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为根本目的。在马克思看来,民生发端于人的自然需要。即人类首先要维持满足吃喝休息等等这些基本需要,这种需要不同于动物原始需要,是人类独有的“它是在生产实践和社会文化中形成的需要,譬如自由、关爱、尊重、自我实现、发展个性,以及被文化濡化的人的各种自然需要等。”人类创造物质世界的前提是人的生存,满足人的需要。马克思主张,人的需要以及为满足需要所进行的生产,不是离群索居孤单落寞的独立进行,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这体现的民生不是一个抽象物,而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反映社会现实的。以人民为中心是现实的,更是实践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意蕴

(一)是始终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对继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需要做出新的改变。习近平民生思想始终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产生,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五位一体”社会视角的初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社会及民生发展理念,创新了社会治理目标,完善了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基础,再次证明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跟随时代的发展,将教育摆在民生建设的第一位;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协商协调机制,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加强更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措施都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规律,都是用发展的眼光在对待问题。尤其是新冠疫情的突如袭来,免费疫苗的接种更是体现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的“以人民为中心”

民生建设必须依靠人民主体的地位,依靠人民大众的力量。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始终秉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在新时代,发展经济依然是社会与民生发展的重点所在,在“五位一体”社会视角的指引下,改善人民最基本的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人民,也依靠人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扶贫攻坚的任务相当艰巨。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全面脱贫攻坚战打响,人民大众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创造出了许多奇迹,也在人民大众的力量下胜利打赢了这场脱贫攻坚战,使相对落后地区的民生建设既从人民入手,也依靠人民入手。

(三)是内涵丰富、结构完整的“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产生了解决新时代民生问题的一系列新理论和新举措,该思想内容丰富,结构完整,涵盖社会许多方面,更有利于民众理解新时代的民生问题和推进民生事业。习近平总书记从经济、法治、文化、公平正义和生态文明方面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逻辑。在经济方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着力“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国将持续“完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扶贫、慈善、社会救助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法治民生将更好的使民生建设在眼光下進行。在文化方面,更好的满足了新时代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随着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增加,文化作品的质量和内涵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紧贴群众的实际生活,优秀的文化作品才会应用而生。文化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实施更好的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也发展了文化产业。在公平正义方面,,实现公平正义是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民生建设和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生态方面,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无法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改善民生应当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无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生态民生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民生内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974.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4]朱志勇.“人的需要”与需要异化———马克思《巴黎手稿》需要理论探析[J]  河北学刊,2008.

[5]余源培,吴晓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

[8]习近平. 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

[9]习近平. 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 3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五位一体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电力物资企业“五位一体”建设策略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