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泽教授提出打造中国县域“要素聚宝盆”的十条建议
2023-09-03卢栎仁
卢栎仁
2023年7月1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发表了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常修泽教授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大会上的主旨发言。常修泽教授在主旨发言中提出了打造中国县域“要素聚宝盆”的十条建议。这个新的论述,是常修泽教授“广义产权理论”的又一次升华。
常修泽教授认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现代化是中国的现代化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先行地区都将县域作为发展的着力点和重要平台,如浙江就通过发展块状特色产业,形成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特色工业格局,通过二十年来大力实施“千万工程”,不断释放乡村发展潜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如今,浙江业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为均衡的省份之一。
日前,常修泽教授在浙江台州仙居等地调研时发现,在县域范围内,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乡村环境之所以能够不断优化、共同富裕格局之所以能够形成,很重要的一点,是实实在在地发挥了多种要素的聚集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要素型改革在县域怎么“落地”
常修泽教授介绍说,去年(即2022年)春天,他完成了研究报告《中国经济三型趋势论》,党的二十大前在《上海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公开发表。他认为,这只是一个学者的“应然”研究,至于“实然”如何,则要看政界等因素。
他指出,所谓 “三型”,就是“民富型发展、要素型改革、制度型开放”。通俗说,就是“发展重民富,改革重要素,开放重制度”。
针对“要素”, 常修泽教授提出过“七要素论”,依序是劳动、土地、资本、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按照他的研究,七要素又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是“人本要素”,包括劳动、知识、技术与管理;第二组是“物本要素”,包括资本和土地;第三组是“人与物混合型”,也是最新的要素,那就是数据。
那么,对于县域而言,怎么样促进要素型改革的“落地”?围绕这一问题,常修泽教授进行了认真研究。
二、分析问题:虽是潜在 “要素聚集地” 但不是现实 “要素聚宝盆”
常修泽教授强调,从潜在意义上说,县域确实是要素聚集地之一。
第一,有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农村户籍人口7.6亿人,常住人口4.98亿人。农村人口中,其中多数在“县域”,只有一小部分在“市辖区”。
第二,有地。全国耕地总面积19.18亿亩,扣除市辖区的,县域估计大约占85%到90%左右,约16到17亿亩。这是县域内一个重要的要素。
第三,有資本。据最新统计,全国城乡现有5000多万家民营企业,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超过1.1亿户,其中相当一部分在县域。另外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上都在县域。
以上三类市场主体的资本,不可小觑(还有其他要素这里从略)。正因为这些要素的存在,所以,从“潜在意义”上说,县域是“要素聚集地”。
他指出,现在的问题是,县域并不是经济意义上的“要素聚宝盆”。
第一,虽然县域“有人”(且人数不少),但劳动力和其他人才配置仍然僵滞,他们的潜力和创造性尚未发挥出来。
第二,虽然县域“有地”,但是不少地处于闲置状态。常修泽教授在海南做过调查,得知最近处置的闲置土地就达5.15万亩。他指出,一个陆地面积小小的海南省(陆地面积只3.4万平方公里)处置的闲置土地就有五万多亩,尚未处置的还有多少?以小见大,中国各县域又有多少闲置土地?
第三,虽然县域“有资本”,但是不少资本处于一种呆滞状态,难以流动,难以“聚宝聚财”。
正是基于这些问题,常修泽教授提出了变“要素聚集地”为“要素聚宝盆”的命题。
三、十点具体建议
如何打造县域经济“要素聚宝盆”呢?围绕人本要素、土地要素和资本要素,常修泽教授提出自己的十条建议。
(一)在激活人本要素方面的四条建议
第一条,建议瞄准城镇化指标两口径之间的“巨量缺口”,切实推进户籍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改革。
据统计,中国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为64.72%(截至2021年底),而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只有46.7%,两者相差18个百分点。
这一数字背后是2.5亿多的农民工群体,他们虽然进了城镇(包括县城和建制镇),但是并未共享城镇(包括县城和建制镇)的文明,如医疗、子女教育等。这涉及几项重大的制度性改革,建议通过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以及相关配套制度改革来解决。
第二条,适应中国县域经济正在出现的“农业生产(一产)智能化、农产品加工(二产)智力化、农业服务(三产)智慧化”趋势,建议在县域农业生产者、农产品加工者和农业服务者中,建立相关“技能技术评价制度”,以打造中国的“大国农匠”和“农民技师”。
第三条,对县域范围内科技人员的职务发明成果,建议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参考常修泽的《广义产权论》(2009年)关于“职务发明成果产权分割”的论述,给相关发明者合理界定应得的部分所有权及相关权益。对于曾因此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恢复名誉、落实政策。
第四条,建议选择少数条件成熟的县域,开展“人才身价赋能”试点。尤其是对于小微企业,如果没有相应物质资产做抵押,可以在“身价评估和银行授信”基础上,用企业家和技术人员的“身价”作为抵押物。这不仅是解小微企业燃眉之急的“速效药”,更是创建“人才有价制度”的突破口。
(二)在“土地要素”( 主要是“三块地”)方面的三条建议
第五条,第一块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过去由政府强制征用再通过“招拍挂”,形成可观的土地财政收入(根据财政部披露,2021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达到8.7万亿元)。现在,国家已下发文件允许“农地入市” (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无须再经政府征收转为国有,而直接由农民自己“招拍挂”。建议县域领导支持农地直接进入土地市场,以把土地增值收益这块“蛋糕”切实分到农民集体手中。
第六条,按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农地主要是推进“三权分置”改革:所有权是集体的,承包权是农户的,承包权中的经营权是可以流转的,这个思路应继续运作。常修泽提出的构思是,在2.5亿多农民进城(其中有一部分不再回村)的新形势下,需超前研究土地承包权如何流转的问题。这个趋势早晚会出现,建议现在着手研究,早研究,早试点。
第七条,搞活宅基地。宅基地问题的历史经纬颇为复杂。常修泽教授在调查中发现,现今闲置宅基地甚多,院子里杂草丛生,日渐衰败。要解决此问题,可暂回避历史沿革,在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上下功夫:所有权是集体的,农户“集体组织成员资格权”是农民家庭的,搞活的基点放在资格权中的使用权流转上。他在浙江看到,宅基地流转后,用以搞民宿、做经营等,闲置浪费问题有所缓解。他建议再放开一点,搞活宅基地。
以上“三块地”市场放活后,农民除获得劳动收入以外,还可获得一部分财产性收入,这将大大有利于农民逐步迈向富裕之路。
(三)在激活资本要素方面的三条建议
第八条,针对社会上对“资本”的不正确舆论,建议在理论上确立“资本中性论”,对资本的逐利性这样一个“中性范畴”,不应该作为一个负面的经济范畴而加以贬损。
第九条,建议在实践中为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作新的探索,例如可尝试在县域搞“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如广州“中新知识城”,以进一步发展“标准资本市场”,并寻求与境外如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证券双向互认”。
第十条,除标准的资本市场外,应注重建立县域的“非标资本市场”,包括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等产权市场和县域碳排放权市场等。海南省临高县和陵水县组织农民植树养树,保护生态,有效减碳,并与一些需要“减碳指标”的电厂钢厂进行区域内“碳汇交易”;浙江发布全国首部省级GEP核算标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陆域生态系统》,实现了对生态产品的价值量化,都做得有声有色。他特别强调,县域内“非标资本市场”大有可为。
常修泽教授提出的以上十条建议,是推动中国要素型改革在县域“落地”的实践和理论的重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