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对装备保障的影响分析及其发展策略
2023-09-03田昊田志军冯政
田昊 田志军 冯政
摘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装备保障决策、管理、模式等方面,需要厘清信息化对装备保障的深刻变革,研究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模式的需求,同时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提升装备保障能力途径,为提升保障能力,促进战斗力生成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装备保障;影响分析;发展策略
装备保障是支撑“OODA”作战环的核心能力,是提高装备完好性的关键技术,对于战斗力的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形态与作战样式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深刻改变装备保障的模式。特别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VR/AR、数字孪生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牵引装备保障向智能化、无人化[ 2 - 3 ]发展。因此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的新模式以及发展趋势,对于充分利用装备保障性能,增强装备效能的非对称优势,最大程度支撑作战效能具有重要作用。
1信息化对装备保障模式的影响
信息化深刻改变现代战争的模式,具体表现在作战空间更加广泛、作战领域更加多维、作战样式更加多元、战场环境更加复杂,已经形成“混合战场”模式。给装备保障带来不少前所未有的挑战[ 4 - 5 ]。
1.1作战空间更加广泛,装备保障更加分散
与传统武器装备相比,信息化条件下的武器装备态势感知能力更准、判断决策能力更准、指挥控制能力更强。在复杂战场环境下,武器装备的点位更加分散、动作更加灵活、位置动态多变,因此武器装备需要保障的空间面积更加广泛,传统保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条件下武器装备的保障需求。
1.2战场态势瞬息万变,装备保障任务多元
信息化大大缩短了“OODA”作战环的时间,造成战场态势瞬息万变,给装备保障留出的时间窗口也大大降低。装备的保障需求随着战场态势的变化随时发生转变,装备保障预先规划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快节奏、强动态的战场环境。只有具备快速反应、临机判断的装备保障模式才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战场环境。
1.3战场形势更加透明,装备保障隐蔽困难
信息化增強了敌我装备态势感知能力,通过无人机、探测雷达等装备上传感器与数据链传输等设备,侦查效率与精准度指标已有大幅提升。战场形势可以快速、准确达到指挥控制中心,这给以隐蔽为主流的传统装备保障模式带来威胁。如何在全态势感知、全信息获取的新形势下进行快速高效的装备保障,是当前亟需解决的挑战。
1.4装备系统更加复杂,装备保障难度增加
随着电子器件、传感技术、材料工艺等硬件设备、规划决策等算法在装备系统上的应用,装备系统呈现出“涌现”机制,系统功能与单个功能部分成非线性叠加关系,装备系统部件内部更加精密、部件之间协同更加紧密流畅,呈现出复杂性、多元性、非线性等特点。与传统保障模式相比,信息化条件下的装备保障难度呈指数级上升。
2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模式的需求
信息化深刻影响装备保障所处的复杂环境,同时也深刻影响装备保障的模式和需求,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装备保障模式提供了新技术与框架,装备保障模式的需求也有新的特征与趋势,对于提升装备保障效能、支撑作战保障起到关键作用[ 6 - 7 ]。
2.1装备保障体系精细化
基于云计算、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技术,可以对复杂战场环境下的装备保障需求进行精确分析与预测,构建武器装备保障需求与资源之间的关联体系,更加精细化地描述出装备保障“供需关系”。通过预先分析任务目的、规模、模式与强度等因素,基于知识推理,合理分析预测装备保障需求,开发装备保障辅助决策系统,临机规划与资源调配,最大限度发挥资源适配度,降低人员、武器、材料、装备等资源的消耗,提高装备精细化保障能力。
2.2装备保障体系动态化
复杂战场环境下作战任务种类多样、复杂多样,战场节奏也相应加快,对保障的迅速快捷反应、自主适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装备保障需要由传统的静态模式、预先规划转化为动态模式、临机处置。因此需要根据复杂动态战场环境的特征与任务,构建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装备保障体系,优化各保障单元部件的结构与编成,形成具备动态化特征的装备保障系统。
2.3装备保障体系主动化
传统的装备保障模式以“提出需求—满足需求”为保障链,一定程度上限制住装备效能的发挥,甚至可能产生保障的滞后性与延迟性,影响装备战斗力的稳定、及时、持续生成。而信息化条件下的装备保障模式具备一定的先验经验与知识,基于大数据与数据挖掘算法,可从装备系统运行历史数据中提炼规律、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有效信息,从而能够自动感知装备保障需求,自动做出分析判断决策,自动生成保障指令,形成“自主保障—保障完成—数据反馈”的新型装备保障环,装备保障体系由被动化向主动化发展。
2.4装备保障体系共享化
传统装备保障模式的资源可替代性较差,造成兵力、装备、技术等资源消耗量大,且分布不均,资源调动保障处于低层次水平,不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快速反应、快速保障的需求,限制装备保障高效发挥作用。因此需要根据装备保障的特点与分布,构建一个有机整体、资源共享的保障体系,降低时间、空间、资源分布、系统兼容性等问题对保障效率的影响,积极交换装备保障过程中需要的基本信息、战场环境信息与装备消耗信息,实现保障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完成保障任务。
3信息化条件下提升装备保障能力途径
信息化条件下的装备保障能力的生成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扯生产研制、装备供应、人才供给、保障应用等领域。亟需建立高效的装备保障机制与综合保障体系,推进装备保障向精细化、动态化、主动化与共享化方向发展[ 8 ]。
3.1科学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
装备保障要着眼于战斗力的提升,根据复杂战场的不同任务对保障需求,统筹进行灵活随机结构充足,实现保障体系的重构。同时依据不同层次、不同任务下的装备保障需求,对装备保障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化、标准化管理,从顶层加强统筹设计,统一数据定义与编码,基于模块化、信息化的原则,优化不同层次的装备保障流程,推进保障数据管理高效。
3.2打破供需关系,构建一体保障
一体化装备保障体系是以提高装备保障效率为根本目的,基于软件技术,以网络系统为平台,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构建起装备保障体系与作战指挥控制体系无缝衔接起来,可以充分考虑不同平台系统之间的信息数据交换共享功能,打破装备保障供需方之间的信息壁垒,形成具有可靠性、动态性的装备保障系统,以适应复杂动态、高强度的战场态势环境,从而实现维修方式平战一体、维修任务无缝衔接、维修资源合理配置、运行机制顺畅高效的一体化装备保障体系。
3.3加强人才培养,支撑保障力量
构建一套能够满足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能力需求的职能体系,将岗位需求能力进行量化,有针对性地根据体系指标,对人才进行培养、引进与考核,加强装备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精准化合理设计人才发展路径,合理分配人才保障力量,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扩宽人才引进路径。可以探索构建装备保障专业团队和综合保障团队,构建合理的保障人才结构,发挥不同团队的专业优势,满足作战条件下不同任务的保障需求。
3.4推进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机制
现行的机制仍存在制约装备保障能力提升的方面,有序规范地推进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机制。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统筹推进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的技术研发与论证,探索决策、优化算法等技术在装备保障领域的应用。
4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化装备列装部队,装备保障模式已经被深刻影响。研究和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装备保障挑战与需求,挖掘出信息化装备保障规律,对应提出合理建议对策,才能切实提高装备保障能力。本文重点从信息化对装备保障模式的影响、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模式的需求、信息化条件下提升装备保障能力途径三个方面对信息化条件下的装备保障的特点、需求与趋势进行分析阐述,为未来复杂战场下提升智能化装备保障效能、加速战斗力的生成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亚东,宫甜甜,薛楠.复杂性科学在装备保障力量领域的应用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23(3):43-46.
[2]张宏宏,甘旭升,李双峰,等.复杂低空环境下考虑区域风险评估的无人机航路规划[J].仪器仪表学报,2021,42(1):257-266.
[3]Zhang H, Gan X, Li S, et al.UAV safe route planning based on PSO-BAS algorithm[J].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 cs,2022,33(5):1151-1160.
[4]方伟光,聂兆伟,刘宸宁,等.数字孪生驱动的武器装备智能保障技术研究[J/OL]. [2022-11-05].http:// kns.cnki.net/kcms/detail/11.2422. TN.20220625.1410.020.html
[5]伊洪冰,张爱民,刘亚东.面向智能化战争的装备保障[J].军事交通学报,2022,1(2):29-32.
[6]张宏宏,甘旭升,孙静娟,等.基于STPA-TOPAZ的低空无人机冲突解脱安全性分析[J].航空学报,2022,43(7):262-274.
[7]宁莹,季自力.人工智能应用对装备保障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资讯,2022,20(17):33-35.
[8]庄晴悦.信息化作战装备保障探析[J].中国军转民,2022(14):49-50.
(作者单位:田昊,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田志军,中国人民解放军61769部隊;冯政,中国人民解放军31633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