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拜物教问题及启示研究
2023-09-03邢玉鸿
邢玉鸿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人民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拜物教现象:金钱拜物教、名牌拜物教、权力拜物教等等。严重影响青年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对青年、整个社会造成极大伤害。因此,在新时代研究青年拜物教问题及启示,分析青年拜物教现象,帮助青年摆脱拜物教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价值观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拜物教问题;青年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发展,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下,面临西方文化和思潮的入侵,如何正确看待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物质文明发展,没有精神文明发展,也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当今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就需要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激发人们内生动力与培养良好的外在环境两种拉力形成。
一、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含义及形成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的问题,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使用了“拜物教”和“拜物教徒”两个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揭露了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关系,以及异化劳动的灾难性后果。因此,马克思把狂热追求金属货币的人们称为“拜物教”。
(一)商品拜物教
《资本论》中开篇提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马克思认为“商品”看似平凡、简单,但却充满了“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从商品的本质来看,商品是用来交换、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了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而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与体力的耗费。当商品在交换过程中,是按照物物交换的形式进行,实质上体现的是人们劳动价值的衡量,因此,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物成了控制和支配人的存在,这就是商品拜物教。
(二)货币拜物教
货币拜物教是指人们将货币“神化”,把货币像神灵一样崇拜,是商品拜物教的进一步发展。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物与物交换的“中介”。货币的产生使得商品内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货币成了支配一切财富的权力。这时商品能否转化为货币就决定了商品生產者的命运,货币也就成为了商品生产者所狂热追求的存在。这种货币支配和控制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主导着人们的整个生活,叫做货币拜物教。
二、青年拜物教的不利影响
1.缺乏人的主体与自我意识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拜物教的影响下,人逐渐被客体化,物逐渐主体化,物变成了支配和控制人的存在,人反而变得越来越“不自由”。人区别于物,不同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人具有独特的意识,人具有可支配自我的意识,但如果人一旦被各种“物”所支配和控制,变得不能自我,那和“物”有什么区别呢?人在生活中逐渐失去自我,没有一个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意识,一辈子都在追逐这个世界的“金钱”“职位”“房子”“名牌包包”等各种物,丧失基本的批判与辩证能力,最终沦为资本家的提线木偶。
2.轻视人的道德精神与法律意识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它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人们看待事物,约束自己所遵循的良好品德。但在拜物教的不良影响下,人们将物质、金钱、权力作为评价人生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而非良好的道德。甚至为了金钱财物可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托·约·邓宁说过“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如果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3.形成金钱至上、权力崇拜等不良风气
拜物教的本质就是将“物”主体化,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在金钱和物的驱使下,一切东西都变得可以进行买卖和交易的商品,社会上充斥着这样的现象:权色交易,钱权交易,快速成功学、演艺圈的各种潜规则等等。本应该是真善美、充满温情的社会,却变成了人人口中的“大染缸”、“大杂烩”。在狭义上来看,人与人的关系构成了现今的社会,社会是一种人际“互动”。当“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漠的利益关系和金钱计算,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而这样不良的社会风气也侵害着每一个尚未形成良好价值观的青年,使他们无法辨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三、青年拜物教的当代价值启示
1.加强自身理想信念的提升,树立人生长远目标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西方外来文化利用可趁之机侵蚀着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侵蚀着我们自身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的一种精神体现,不断指引去实现人生价值,是我们重要三观中的集中表现。因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来丰富自己,善于运用批判的思维来看待事物,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树立人生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周恩来总理年少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便终极一生都在为其奋斗。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使我们理性看待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与不良思潮,一直朝着目标而努力拼搏。
2.改善社会风气,提供评价多样化的社会环境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而非现在社会上充斥着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西方拜物教思潮。因此,改善现今的社会风气、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首先,要充分利用好媒体、互联网等媒介的传播作用。牢牢把握互联网舆论的主导权、主动权,做好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例如,针对传播金钱至上、奢侈消费等现象的视频要严厉打击。其次,在全社会鼓励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而非“唯成绩论”用成绩高低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金钱至上”用一个成年人所拥有的存款、房产多少来评判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最后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打通改善社会风气的合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积极引导、培养正确的价值评价体系。同时积极鼓励“实践”“知行合一”,做到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的有机统一。
3.完善社会主义法律法规,提高违法犯罪成本
资本在市场无节制的扩张,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剧了市场的盲目性、无组织性。比如,在2021年3·15晚会上曝光,湖南插旗菜业标准化腌制池腌出来的酸菜是用来加工出口产品的,老坛酸菜包里的酸菜则是从外面收购来的“土坑酸菜”。这些酸菜在被插旗菜叶收购时,插旗菜业并不对卫生指标进行检测。许多商贩无视相关法律法规,铤而走险。因此,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针对那些只追求利益、无视法律的无良资本家,严重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坚决严厉打击,制定更加严格、规范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只有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相关经济法规等,才能不断推进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