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读写平衡取向表达课学习路径

2023-09-03杨慧莉

天津教育·上 2023年7期
关键词:语境习作想象

杨慧莉

表达课是一种新型课程形式,重视学生对外交流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包含习作、口语交际等多个板块。教师要发挥阅读助力表达的作用,推动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平衡发展。

一、基于课程标准,构建读写平衡表达课学习路径

读写平衡是高度整合语文教学中阅读与表达的两个环节,是对读写教学模式产生的新的认识与思考。发展性任务群的设立,改变了以往传统的阅读单元中的读大于写,走向了学习单元读与写的平衡发展。读写平衡不是简单地将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进行整合,也不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将读和写的比重等分配置,而是在具有整体性的大任务驱动下,引领学生自主进行真实的言语实践。

学生的学习路径呈现感知—实践—再感知—再实践的过程。首先,教师基于学生需求,利用文本资源激活学生阅读语境。学生通过浏览教材及资源,调动已有经验感知语言,进而产生新的阅读经验;接着,教师巧设学习支架,创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完成任务,尝试读写实践,教师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形成思维上的提升并尝试创意表达。课堂上始终以读写实践贯穿学习活动,读写同向,交叉渗透,共同推动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平衡发展。

二、任务驱动教学,构建读写链条,搭建学习支架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向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支架可以是数字资源、教材、群文,也可以是可视化表单或生活经验。学生在这些支架群的支持下完成任务,获得知识技能,得到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教师在阅读活动中构建读写链条,搭建提升想象思维的支架群。支架一:问题支架与思维支架“双线并行”。教学中,教师设置问题链条,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想象和课文作者的想象,从而形成学习想象思维的路径,即认识现在的自己—对比自己的思维和课文的思维—发现课文中的想象思维的特点—尝试运用课文中的想象思维去想象。这既是问题支架,也是思维支架,学生就是在这种言语实践活动中拾级而上,逐步突破思维瓶颈,提升想象思维。支架二:情境支架,打开思路。帮助学生突破自我思维的局限,展开大胆想象。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起想象思维,改变“阅读+习作”的教学思维模式,发挥阅读助力表达的作用,进而实现从阅读走向习作。

三、借助数字环境,驱动自主学习,实施探究活动

数字环境下,教师搭建出读写实践和交流展示的平台。在学生交流环节,利用腾讯会议的分组功能,引导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进行讨论,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共学探究。教师进入各个小组,倾听学生交流并给予适度点拨。对有疑惑之处,教师屏幕共享數字教材,引导学生再读习作例文。通过平台上的多种功能聚焦重点语句,回顾过渡句的写法。而后进行实践,完善学习单,写好过渡句。学习过程体现了基于阅读获得习作的技能,习作思维和落笔完成习作相互促进,读的思维和写的思维相统一,使表达课呈现开放、交互、动态发展的新特征。

四、基于表达需求,整合多种语境,创设读写情境

课程标准中关于表达与交流的要求是层层递进的。首先,以培养学生表达兴趣为基础,表达要求以了解、复述为主;而后逐步转向表达思维的形成,表达训练中添加了转述和讲述,强调自我意识与自主创造的输出;最终体现为表达能力的提升,即能抓住要点进行有条理地表达。以口语交际这一类贴近生活场景的表达课为例,其话题的选择多以真实生活情境贯穿,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性。教学时应将文本语境、学生生活语境、教学语境进行有机整合、渗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语文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交际需求,实现读与说的平衡发展。

语文教学要注重积累、感悟与运用。教师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注重学生的需求、体验,在交流中实现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的有效沟通。只有这样,学生的读写能力才能得到平衡发展。这种平衡不仅保护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

(焦  佳)

猜你喜欢

语境习作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习作展示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