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生物教师的“硬实力”
2023-09-03韦英哲
韦英哲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是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高质量教研体系的重要举措。作为全省首批89个学科教研基地之一,广东省基础教育初中生物学教研基地(中山)(以下简称“教研基地”)从2021年立项以来,在推动中山市初中生物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学科互动教学和智慧教育教学研究,提升初中生物学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指向生物教师专业发展
教研基地项目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教学融合的学科教学方法、途径和策略,包括概念教学、实验教学、探究活动教学等;建立初中生物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指标,构建提升初中生物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课程;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初中生物学学情分析、反馈和评价的方法,包括技术支持的命题、测验与练习。
“借助教研基地的平台,我们着力构建信息技术融合环境下初中生物学教学模式。同时,也面向一线生物教师教学的问题,通过教研活动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教研基地负责人、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初中生物学科教研员兰岚分析道,新课标出台以及信息技术发展对教学产生的影响,要求初中生物教师尽快适应这些变化,要在教学中思考怎么让学生更热爱生物学科,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
“生物课要上出生物学的味道来。”兰岚说,“我们通过教研基地的平台,要找到能够刺激教师专业发展的切入点,在实验教学、命题研究等方面去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比如我们的命题团队,不仅有核心成员,每年还会有青年教师参与,目的就是让教研基地成员先行先试,然后将研究成果转化辐射至全市,分批次培养全市生物教师队伍。”
建立教研培一体化平台
教研基地提炼的理念是:让“学生像生物学家一样探究”,建立“教研培一体化的研究机制”,以期促进教师在理念、能力和行动上提升;形成教研的机制,深度融合的教研模式,开发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及优质的课例;形成教师培训的课程,培养本市的培训专家团队。
教:聚焦难点,变革实验教学
为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融合并形成成果,2022年10月,教研基地选取了中山纪念中学、中山市第一中学和中山市西区初级中学三所实验学校,建立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融合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配备学生显微镜、教师用显微镜、教师用显微镜摄像头、恒温水浴锅、电動孵蛋器、数据采集器、光照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体压强传感器、氧气传感器、pH值传感器、显微镜观察永久装片等仪器设备,用于开展实验教学课例研讨、展示和观摩。
中山纪念中学教师肖林军利用压力传感器等设备完成的初中生物学实验创新项目《呼吸运动演示仪》获广东省初中生物学实验操作与创新技能竞赛一等奖和创新奖;中山市西区初级中学教师李媚娟的作品《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获广东省中小学实验精品课初中生物学组一等奖。
“良好的实验室条件促进了青年教师动脑和动手,教研基地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肖林军介绍,“例如,我校青年教师谢琳纯利用湿度传感器形成的课例《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获广东省实验精品课一等奖;吴颖欣利用数码摄影技术设计的课例《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获广东省实验精评课一等奖,并入选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精品课。”
自从成为实验学校后,中山一中围绕“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教学融合”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生物科组长赖浩介绍:“首先我们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主动学习互动教学系统的使用和配套课件制作,使用相关平台分析测验考试数据;建立了科组教研微信群,使用多种智能手机软件学习了解身边的花鸟鱼虫,充分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强大、便利与快捷。”
中山一中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实验室设备,教师吴倩婷用电动孵蛋器在办公室孵化了一批宠物鹌鹑,并通过自己的微信视频号制作发布了一系列小视频,使原本教科书上只有一段文字说明的“鸟的生殖”变得直观易懂,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初二备课组制作了系列实验示范视频,推送给家长的手机,使学生在家时也能进行生物学实验中考复习,取得较好效果。
研:创新突破,开展研磨活动
为了让教师上好生物课,教研基地确立了以课例研磨为载体的教研活动形式,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入融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主题开展了系列的课例研磨、未来课堂课例展示、专题研讨等活动。兰岚表示,课例研磨要形成常规,每学期开展,轮流负责,做到名师课堂和青年教师共同发展,实现名师课堂起到示范、引领、指导的作用和青年教师得到提高、创新、展示的目标。
课例研磨教研方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学习理解新课标,将新的要求和理念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批优秀课例,获得多项省市级以上的奖励,如中山市西区铁城初级中学教师林奎娜课例《植株的生长》、中山一中教师王莎莎课例《用药与急救》两节课获评2022年广东省基础教育精品课,其中,林奎娜的课例推荐参评部级精品课。2022年8月,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2022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培训活动中,教研基地进行了成果展示。在课例展示环节中,中山一中教师谢亮和中山市远洋学校教师张莹昕分别就《血流的管道——血管》一课进行了展示。
王莎莎在最近一次和谢亮一起准备《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节研讨课时,深刻感受到在教研基地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对教学方式和策略的研磨和改进,让自己的教学提升了一个层次。“这节课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搭建一些问题支架,感觉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借助光学显微镜、数码显微镜以及其交互平台之后,原本干巴巴的文字便以鲜活生动的实物展现在学生的视野中,从而调动多感官体验习得的知识,学生更感兴趣,理解得更加透彻,教学效果也更好。”
除了课例研磨,教研基地还开展命题研磨活动。2021年11月,赖浩参与了教研基地组织的初中学科教师命题研磨活动。作为指导教师,他以结果为导向,通过小组研磨的方式,指导本组教师共同研磨整合出一套符合中考要求的高质量试题。12月,在面向全市生物学科教师300余人的命题培训活动中,进行专题讲座,分享了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生物学科的命题方法、策略和技术。“这些专题讲座既有考试政策与命题理论的指导,也有实际的实践操作经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培:点面结合,提升专业能力
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命题能力提升培訓。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双减”政策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中“各地各校要加强命题研究评估和教师命题能力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命题水平”的要求,教研基地培养命题专家型教师,提升教研基地成员的命题能力,研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命题方式及评价策略,组织系列命题培训活动。
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为了激励项目组成员开展课题研究,以科研促教研,开展了系列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培训。比如,2021年开展了初中生物学教育科研培训,兰岚做专题讲座《对初中生物学课题研究的建议》,六项初中生物学市级课题进行了开题报告,包括“根植湾区特色,深挖初中生物学实验课程资源”“以兴趣小组进行初中生物实验课外拓展的实践研究”“图像信息辅助知识构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外实验开发和应用研究”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实践研究”“基于STEAM教育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研究”。
此外,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的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评比活动,组织并指导青年教师参加省市级教学能力大赛。2022年,为了备赛“第三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开展中山市初中学段生物学科选拔赛,项目组成员赖浩、肖林军、陈春华、林奎娜聘为比赛评委,吴倩婷、林奎娜聘为省赛指导教师。王莎莎经过市选拔赛,以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代表中山市参加省赛,最终获得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初中生物学科一等奖。
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2023年6月2日,在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南方教研大讲堂”第78场(中学生物学专场)中,兰岚举办专题讲座《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介绍了项目组开展深度教研、新旧课标对比,落实新课标要求的经验,以及深度融合的具体策略。谢亮展示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课例。兰岚和王莎莎参加了教研沙龙的讨论,围绕“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分表了各自的观点。
教研基地的研究成果不仅辐射全市,还走出中山,在省级教研活动进行专题讲座、课例展示等成果展示,在韶关、河源、惠州等进行交流。
兰岚介绍,教研基地已形成了教学模式,形成了课例资源;形成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课程,包括专题讲座、课例展示等;初步形成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指标;形成了期末测试题、中考模拟题、单元练习题等优质资源;形成了初中生物学科作业设计与管理的建议、线上教学指导意见等。
教研基地成员的信息技术能力、学科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兰岚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培训专家”,被评为2022年中山市优秀教师;张庆桃作为专家为“国培计划(2022)”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做专题讲座;肖林军为茂名市全体初中教师做专题讲座;陈春华在广东省教育学会中学生物教学专委会举办的学术年会上做专题讲座等。
中山市西区初级中学生物教师周俊芳说:“得益于教研基地项目,通过团队互助、硬件设施支持,研磨课例收获成果,实现教师个人成长和科组的良性发展,再将这些成果进行推广应用,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成为教研基地成员,对我的个人专业成长推动很大,一是革新,二是赋能。”中山市云衢中学生物备课组长陈春华表示,“通过专业书籍阅读以及参加培训,革新了我的教学观念,提升了理论水平。在课题研磨、教学设计、论文写作、公开课等方面,不断突破自己,让我明确了自己前行的方向。”
在实践中,教研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创新教研培一体化机制,不仅锤炼出教研基地成员的专业“硬实力”,还为中山打造了一支初中生物教师“生力军”。
(本栏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