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的方法探讨
2023-09-03魏雯婷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审计局
魏雯婷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审计局
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国有企业参照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新观念、新要求、新规范深入推进改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不断健全,对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和系统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抓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在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将继续在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审计监督的合理实施对国有企业的日常运作和生产非常重要,及时发现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措施确保企业生产和经营相关活动顺利进行,同时审计监督也可以在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后为国有企业发展决策提供建议和指导,因此,本文主要致力于全面研究新时代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的改进方法,为审计监督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一、新时期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的必要性
(一)实现企业转型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相对较快,国家资产的管理、公司资产结构和产权结构的多样化有利于全面深化企业改革。根据对部分国有企业的分析,国有企业发展规模相对较大,资金相对较为丰富,生产经营领域也相对广泛,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内容也更为复杂。同时,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关键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仍有很多,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为了确保社会经济活动的顺利运行,开展国有企业的审计意识对监督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善审计监督,以便审计部门充分明确监督目标,建立系统的审计监督制度,合理优化审计监督机制。
(二)助推国家治理
国有企业改革旨在深化企业整体改革的需要,全面推进法制治理,改革的影响将关乎公司的后续深远发展。事实上,国有企业的审计工作属于国家审计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该企业审计的子体系,有效性也将对国家审计的价值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审计有可能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和问题,发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弱点,改进企业经营方法和生产系统机制,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间接保障区域经济安全;再者,查明企业规章制度中不合理的问题,推动改进企业规章制度,最终解决企业倒闭问题,确保国家资产安全[1]。
(三)提高审核的有效性
加强国有企业审计的监督工作,使审计工作更加组织化,对审计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规范化要求都可以防止审计工作出现失误导致企业资产遭受损失,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改革可以有效提高审计效率,有效反映国有企业相关政策的绩效和执行情况,使国有企业明确界定工作规范,防止重复执行政策;通过审计监督工作间接提高国有企业的工作效率,较为全面的审计监督制度可以促进国有企业向新常态的战略转型,在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有序发展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这种新的审计监督模式可以帮助国有企业避免推卸责任,更好地适应这一新常态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提高了审计监督制度下国有企业审计的效率,重申审计监督机制对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的重要实际意义。
二、国有企业审计监督风险分析
(一)审计监督难度风险
随着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系统、股权结构优化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不断推进,审计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审计监督难度大大增加,更为复杂的风险也随之而来。在所有权和产业结构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审计调查的范围已从审查财政收支转向审查国有资本运营、资产运营和资金效益性等方面,这意味着确保审查和监督的专业、有效,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关键环节,这可能会阻碍审计监督,特别是从内审角度,在业务特征、业务流程等方面,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审计和监督要求,直接影响审计和监督结果的准确、审计目标的不确定性。国有企业审计不仅要满足审计相关要求,对经营管理和绩效情况作出审查评价,还要维护资产的价值和附加价值,承担维护经济平稳的责任。
(二)审计方法应用风险
第一,审计和监督方法的有效性存在一定风险,审计监督技术体系是科学的,但如果审计监督技术在应用中不合理使用,其有效性必然会受到损害,特别是考虑到国有企业和少数非国有控股公司的组织重组和混合所有权改革日益复杂,在某种程度上,企业不完全受审计监督;第二,在资源投入审计监督过程中,由于资源投入方向不明确、要素投入范围过大,对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缺少针对性方法手段,审计监督有效性将大打折扣;第三,审计监督方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滞后风险,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发展,在更新和优化审计方法时,不适应和无法实现审计监督的预期目标等现象会对审计监督构成风险,审计监督实践中的审计技术和审计信息化水平也要得到相应的提高,以达到提高审计监督质量的目的。
(三)审计成果运用风险
目前,在国有企业管理的发展中,转型中的明显缺陷对审计监督构成了重大风险,审计结果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第一,缺乏对审计监督结果的准确理解,一些国有企业无视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中缺乏对内部控制和预算效率等专业问题的知识分析,这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后续管理工作;第二,在国有企业审计监督中发现管理不善和审计风险后,其他部门没有及时作出反应,也没有认真处理,频繁出现的违规行为不仅增加了审计监督的工作量,造成了审计任务的大量重复,也直接降低了审计工作的质量,造成负面影响,使国有企业的发展处于不利的市场地位[2]。
三、新常态下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的方法
(一)实施审计全覆盖,健全审计监督制度
2015 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以及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了《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应该包括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等。2017 年3 月,再次颁布实施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与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强调必须围绕国有企业、国有资本以及境外投资等,加强相应的内部审计监督工作,推动国有企业与国有资本审计监督体制和机制的完善。进入新时代后,有必要将审计的经济目标和审计的社会目标分开,使审计对象向多个方向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审计和监督体系,根据2015 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审计,将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年度预算执行审计或其他专项审计的内容,检查国有资产管理、使用和运营过程中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情况,贯彻执行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情况,国有资产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国有资产重大投资决策及投资绩效情况,资产质量和经营风险管理情况,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职责履行情况,以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促进提高国有资产运营绩效,根据实际情况解决确定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在必要时纠正现有问题,确保审计监督工作的充分有效。
(二)构建多层次、系统的审计监督模式
根据新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对国有企业的审计需要对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国有投资和经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进行强化的多层次综合审计,国有企业改革战略规划深化改变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公共资产管理系统各机构的公共审计范围和方向也将发生变化。国家投资和成立经营公司创造了新的审计对象,国家审计是公共投资,加强对体制运营和管理安排是否符合国家宏观监管要求和改革目标的监测,评估投资系统的运营效率和效力,监测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评估国有企业管理政策的充分性,加强对公共资产和重大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国家审计应明确界定国有资本所有权和管理的界限,并在个案基础上确定审计优先事项、审计方法和审计标准,建立健全多层次审计监督模式:国有企业的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为了有效监测和评估中等管理和微观绩效,政府已从国有企业资本管理的具体指标管理转向产权管理、税收和财政管理、金融监管等方面,这意味着国家审计已从宏观强调到加强各级微观国家资本的综合监管[3]。
(三)关注“三公经费”等费用
与国有企业相关的审计监督工作必须集中,抓住整个审计线,重视诚信问题,包括频繁发生的“三公经费”等费用问题。“三公经费”的支出主要包括出境费用、车辆购置和运营、公务招待费、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等,重点审查国有企业是否存在旅游和办公方面的估计支出不符合要求,接待标准高于规定标准等问题。公司财务部通常会审查补助金和发票,但审计介入,从审查阶段开始,重点是预批准流程、住宿标准、娱乐类型、陪同客人数量等,例如:通过检查住宿发票,对住宿费用进行了深入审查,以进一步确定酒店价格,通过仔细审查相关发票和旅行人员的存在,适当确认了补贴的有效性;通过将招待费文件与发票、预先批准的菜单上的信息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相关失误,并确定与虚假招待费和超标准招待等相关的问题。
(四)加强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和服务监督
国有企业审计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专业服务,加强对国有企业行为的调查和审计监督,及时有效地评估国有资产,充分了解国有企业的管理状况,同时与企业的微观运营进行互动,从宏观企业战略的角度,甚至在更高层次上,针对国有企业发展改革的热点问题,从小企业到中国营销企业;宏观企业战略甚至更高,采用综合绩效审计方法,专门分析国有企业的政策和问题,同时分析运营风险,通过对运营风险和投资风险的预警,实现风险预防和控制目标,实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国有企业的有效分配、国家核心能力的创新以及国有企业的审计和监督模式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真正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有企业所有权制度和企业所有权结构多样化,控制复杂,审计密集,这决定了国有企业的控制方法必须具有创新性。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监督主要发展方向:一是国有资本项目创建后,有必要对投资活动和风险责任进行审计,评估其活动管理中的风险和责任分配,科学评估审计工作,合理调整国有企业的多元化股权形成和所有权;第二,有必要评估国家资本的运作效率;核实预警信息和风险责任,控制国有资本运营风险,防止国有资本外流。国有企业资产绩效评估是对国有企业管理、竞争力和技术水平的全面评估[4]。
(五)审计整改防止“上热、中温、下冷”
审计结果的应用是审计监督的“基石”,是有效管理公司、改进管理行为的重要措施,这对促进公司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员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方法“113”分解和概括管理任务,即创建一套特殊的审计和纠正文件,创建审计和纠正工作表,创建问题列表、责任列表和纠正工作表并完成,从而做好审计和纠正工作。通过“113”方式,与部门责任人达成一致,将纠正任务分配给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将监管压力从公共资金转移到基地,提高每个核心工作人员的合规意识,同时我们还需遵循审计政策,改进检查问责机制,促进纠正问责,将审计纠正纳入年度完整性和评估,有效地将公共财产监督管理压力转移到基层,有效提高基层每位员工的合规意识[5]。
(六)推动审计信息共享
在现代信息化的时代,数据和信息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趋势,大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出现对数据存储和管理的安全性带来了一定的检验,因此区块链技术可以处理数据信息、记录数据下载行为、上传加密信息。由于它可用于整合相关的信息,如果信息被非法使用,员工可以根据相关代码信息调查和跟踪信息,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当使用外部系统审计信息时,审查信息并评估安全性和可用性至关重要。在云技术的支持下,国有企业内部允许合理共享外部审计信息,促进审计合作以及审计结果的整合,这适用于各种审计项目和审计机构,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6]。
结语
总之,与国有企业有关的审计和监督工作应进一步加强监督和纠正工作,依次提出建议如下:第一,实施审计全覆盖,健全审计监督制度、构建多层次、系统的审计监督模式、关注“三公经费”等费用、加强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和服务监督、审计整改防止“上热、中温、下冷”、推动审计信息共享;第二,审计部门与有关组织部门和文件核查处密切合作,进一步开展分析研究,形成科学有效的问责制度,制定明确的问责制保证、方法、内容、体系和原则,以加强审计问责制;第三,审计员有必要对线索实施进一步跟进审查工作,优化综合审计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