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地膜残留现状与污染治理
2023-09-03张建伟定西市生态环境局安定分局甘肃定西743000
●张建伟 (定西市生态环境局安定分局 甘肃 定西 743000)
农田地膜覆盖是广泛应用于农业的一种栽培技术,能够为农作物增温保墒,提供相对稳定的生长环境,也能抑制杂草,预防抵抗病虫害的侵袭,因此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农田地膜在使用中出现了回收难的问题,回收率还不到60%,大部分使用后的地膜仍然残留在土地中[1]。农田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使土壤的生态环境和物理结构遭到了破坏,大面积的白色垃圾污染也引发了一系列农业种植难题。为此,农业农村部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以及《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其中对于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1],农田当中的地膜回收、残膜污染治理以及后期的循环再利用等一系列工作已经刻不容缓,它们是保证农业实现健康有续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地膜回收基本上还是采取人工回收的方法,个别地区采取机械回收,有的地区采用了可降解式农田地膜来减轻后期回收工作难度。其中人工回收农田地膜的效果相对较好,但是也存在着工作效率低、损耗大量劳动力等问题。机械回收一般应用于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土地,对农田里的残膜回收效率较高,但通过机械回收的农田残膜会裹夹大量的土壤和秸秆,回收后的残膜基本上也很难进行循环再利用,基本上采取就地焚烧或者丢弃掩埋的处理方式,这无疑对土壤环境造成了更为严重的二次污染。相对而言,采用可降解的地膜后,由于其可在田间自行降解,因此不需耗费人力以及财力进行规模化回收,但是因为其制造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并且其降解性能对土地及后期农作物种植产生的影响仍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所以目前还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使用。要想根本治理农田残膜的污染,就必须对残膜进行回收处理并对后期进行的资源循环再利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1 甘肃省定西市农田地膜的使用状况
甘肃省定西市位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严重缺水,使得地膜覆盖技术在该市得以广泛使用,为抗旱栽培技术创造了基础条件,尤其是全面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与全膜覆土穴播技术,实现了粮食的增产创收,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地膜使用量和使用年数的持续增加,废旧地膜对环境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田中废旧地膜的污染已经是农业旱作区最主要的污染源,极大地威胁着农田环境。据统计,甘肃省的覆膜种植农作物面积已经超过2400万亩,地膜的使用量已经超过13万吨,地膜垃圾整治刻不容缓。
定西市为有效提升废旧地膜的回收利用水平,制定了《定西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实施方案》,从源头强化农膜回收利用,加大对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地膜回收利用的网络化治理体系,创建了6个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建立了120个地膜残留省控监测点,全面推进地膜捡拾机械化进程,提升废旧地膜的回收利用水平。坚持以政府为导向,市场为主体,以田间地头资源化利用为主要方向,以蔬菜种植大县、流通集散地、仓储库区为重点,加快培育农田地膜回收处理利用企业,创新推广地膜回收处理技术,深入推进定西市农田地膜回收处理利用。
2 农田残膜的危害
2.1 对土壤造成污染
农田所用的地膜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状态下很难降解,甚至能够留存200~400年而不发生变化,进入到土壤当中会严重损坏土壤机构以及理化性质。与此同时,农田的地膜碎片散落在土层会阻断土壤的孔隙,导致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差,使地下水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大降低了土壤的抗旱能力,此外还会出现次生盐渍化的现象,使土壤发生板结,导致肥力下降,给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2]。
2.2 对农作物的危害
现代农业中,农田地膜的使用量非常大,因此地膜的残留量也很大,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严重阻碍了植物的种子发芽,带来缺苗断垄的现象,轻则造成植物的根茎弯曲,使根茎因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力下降而影响生长,重则导致严重减产,质量下降。
2.3 其他副作用
目前,我国的农田残膜回收率低下,技术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无法对农田当中的废弃农膜进行彻底回收处理,部分残膜即使被清理出来也会被散落在农田的边角地带甚至是水渠和林带中,形成严重的垃圾污染,给农业设备的操作带来严重困扰,导致作业效率严重降低。
3 农田地膜残留原因
3.1 农民缺乏对农田残膜的回收意识
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工作,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更是农田土地的保养者。但是,由于当下农田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导致了农民的环保意识普遍不强,对于农田当中农用薄膜的残留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甚至有个别群众对于有关部门开展的农田残膜回收工作存在抗拒心理,拒不配合,从而导致了残膜回收工作难以开展,残膜继续留在农田破坏环境。
3.2 超薄膜加大回收难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农业应用的农田地膜越来越薄。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农田地膜使用的厚度需要在0.008 mm以上,农田地膜越薄则弹性越差,在实际农田使用操作中更容易破损,在之后的回收工作中也更容易破碎,随处散落,难以回收。超薄膜更是如此,在农业生产中破损率非常高,作物种植之后基本呈现碎片状态,要想清理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巨大,导致农田中的残膜量逐渐增多[3]。
3.3 缺乏政策支持
农民本身对于农田残膜的回收积极性并不高,再加上没有相关部门政策和相应制度的支持,缺少激励机制,导致了回收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开展。积极推动残膜回收工作,必须制定激励机制,有针对性地对农户进行奖励,同时提供政策帮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田残膜的回收可持续开展。
4 农田地膜污染防治措施
4.1 加强宣传引导
农田地膜对土地的污染及危害十分严重,但是种植户对此却认知度很低。各级部门应积极倡导农田地膜回收,推动种植户积极参与到地膜回收与后期清理的实际行动当中来。为农户开办地膜知识专题培训班,不仅要教授种植户如何更好地使用地膜来增产创收,而且要为种植户进行地膜后期回收减少土壤污染的重要性进行知识普及。开展白皮书行动,印发地膜使用与回收宣传手册,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拍摄宣传短片,开通惠农平台,入驻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扩大宣传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地膜的知识。也可以定期聘请专业人士举办讲座,深入农田一线现场解答农户在地膜利用与回收方面遇到的难题,调动农户地膜回收的积极性,为农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重要贡献。
4.2 建立农田地膜回收体系
探索出回收农田地膜的治理体系,推动农田地膜的治理工作向专业化、系统化发展。废旧地膜的回收一方面需要机械设备的辅助,另一方面需要集结多方力量建立地膜回收的加工企业,为地膜的回收工作提供坚实可靠的支撑。对于种植户而言,使用灵活简便的残膜回收工具,能够为农户工作提高效率,从而为环境治理提供保障。除此之外,需重视农田地膜机械化回收,扶持相关企业发展,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更好地研发制造农业工具[5]。政府可以为残膜回收的加工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在财政补贴以及服务等方面提供激励措施,让农田中的土地地膜回收工作顺利开展。
4.3 优化地膜资源化利用
不同地区生产的农作物有很大差距,地膜覆盖也要根据农作物的不同品种来确定起膜时间。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机械化揭膜和回收,有效地将劳动力损耗降到最低,使资源配置合理。除此之外,还要广泛推广可降解膜的使用,这种农田地膜可以在阳光与风力的共同作用下自动降解,在添加有效成分不污染农田的同时,还能加快农作物的生长。
5 总结
农田地膜是影响农田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农作物的生产到地膜的回收再利用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与技术指导。农业产业发展不仅关乎农民自身的生产生活,更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作物的健康生产也关乎所有食用人群的身体健康安危,更是国家绿色发展的基石。农田环境技术革新与政策调整的大前提是让每一个群众充分地认识到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农田地膜的污染防治工作需要全方位、多角度配合,才能顺利开展。农田健康绿色的有机环境需要共同治理,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