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黑猪气喘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2023-09-03海口市龙华区动植物疫病防控中心海南海口570100
●张 燕 (海口市龙华区动植物疫病防控中心 海南 海口 570100)
猪气喘病属于慢性接触性传染疾病,猪患病后表现出气喘、咳嗽等症状,及时发现、精准诊断、科学治疗至关重要,以免造成损失。
1 病原特征
猪肺炎支原体是黑猪气喘病的关键病原,其无细胞壁,直径约为0.3 μm,呈多边形,置于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可见其形态逐步转变为球状。经过培养,猪肺炎支原体形成菌落。病原对青霉素不敏感,对四环素、泰乐菌素等较为敏感[1]。
2 病因分析
黑猪气喘病的发病原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
2.1 外源性病因
外源性病因一般是由于引种过程检疫不规范将病原引入,如引种前未对引种场和引种猪作相关检疫;引种后的隔离措施不到位,携带病原的猪只混入群体,从而引起大规模的疾病暴发。
2.2 内源性病因
2.2.1 饲养管理不到位猪舍的日常消毒未落实到位,卫生条件差,易滋生细菌病毒;猪舍饲养密度大,活动空间小,透气性、透风性均较差;饲料种类单一,难以保证营养全面均衡供给,造成黑猪抵抗力差,生长状态欠佳;猪舍早晚温差大;接种疫苗不及时等,均可造成黑猪发病。
2.2.2 滥用药物出于成本考虑,养殖户在病猪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后并未及时安排兽医进行治疗,而是擅自购买抗生素治疗,由于专业水平有限,难以准确控制用药量和用药间隔,猪气喘病未得到及时处理,甚至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而引发大规模发病。
2.2.3 病死猪处理方法不科学猪场对病死猪随意丢弃,缺少无害化处理措施,病死猪体内的病原体发生传播,导致其他健康黑猪患病。
3 危害
猪气喘病的感染率较高,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大范围的传播。随着饲养规模的扩大,猪气喘病的发病率增高。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均有可患病,其中发病率最高、危害最为严重的是哺乳期和断乳仔猪,母猪与成年猪患气喘病后主要表现出慢性感染的特点。防治不及时可引起巴氏杆菌感染或其他并发症,如心包炎、间质性肺炎等。若养殖场猪群密度高、现场通风条件差,气喘病的发生率较高,未及时处理将导致病死猪的数量持续增加。
4 临床症状
剖检可见病死猪肺部有严重的气肿或水肿。轻者肺部以半透明状为主,心叶处呈灰红色;严重者肺部浑浊,病变组织呈白灰色,肺部淋巴结组织充血肿胀。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隐性型、慢性型、急性型3种。
4.1 隐性型
猪只正常采食,未显现出典型症状,生长发育状态无异样,但经病理解剖或X线检测后可以发现病猪存在肺炎病灶。
4.2 慢性型
急性型药物治疗后,病猪较化为慢性型,病程通常达到150~180 d。病猪表现为精神萎靡、咽喉部肿胀、咳嗽,采食能力明显下降,生长发育速度放缓,但病症较轻,死亡率在10%以下。
4.3 急性型
首次感染猪气喘病的养殖场通常表现为急性型,病猪精神萎靡、咳嗽、流涕,由于呼吸不畅而张口呼吸,生理状态欠佳,病程持续7~14 d,发病突然、死亡率高。病程后期停止采食,部分病猪体温偏高,由于病情较重,可能诱发病毒性疾病或其他细菌性疾病。
5 诊断方法
5.1 实验室诊断
5.1.1 细菌学诊断向普通琼脂培养基中接种采集到的病死猪肺部及其他组织,于37℃的恒温环境中培养18 h,进行观察。若培养基表面有菌落产生,从中取样、制作涂片、吉姆萨染色,将制作的样本用显微镜观察,若存在支原体且有球状、杆状多种形式,则初步诊断为猪气喘病。
5.1.2 血清学诊断采取间接血凝试验的方法,操作要点如下:试验采用96孔微量滴定板,制备稀释液并滴加至第1行和第8行的1~6孔、第7行的1~4孔,向第1行的第1孔加入待检血清25 μL,从此行第1孔吸出25 μL转至第2孔,按照此方式依次稀释,到第6孔吸出25 μL,将此部分舍弃;向第7、8行的第1孔分别加入阴性血清、阳性血清,依次稀释。每孔加致敏红细胞25 μL,在25℃的恒温环境下静置1.5~2 h;于白纸上方放置已经处理好的96孔微量滴定板,观察并作出判断。若阴性血清仅有“+”凝集反应或不存在凝集反应,则阴性正常;若阳性血清有“++”或“+++”,属正常,根据试验呈现出的结果进行判定。若抗致敏红细胞为“-”,属阴性,“+”属可疑,“++”或“+++”属阳性[2]。
5.2 鉴别诊断
5.2.1 与猪巴氏杆菌的鉴别诊断病原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相同点在于病猪呼吸困难、干咳,精神和食欲均不振,口角有泡沫状液体。不同之处在于猪患气喘病后肺部病变部分与正常部分有明显区别,猪只呈阵性干咳;猪只患巴氏杆菌病时,肺部以坚硬状为主,呈现出多种色彩,切面为大理石状。
5.2.2 与猪流行性感冒的鉴别诊断相同点在于病猪的呼吸困难,气管中存在浆性黏液,肺部淋巴结肿大,好发于寒冷季节。不同之处在于猪流行性感冒的发病具有突然性,病猪的体温明显升高,关节疼痛甚至无法站立,病程普遍不超过1周。
5.2.3 与猪蛔虫病的鉴别诊断相同点在于病猪的呼吸急促,喜卧,仔猪患病后生长状态欠佳。不同之处在于患蛔虫病的猪只胆管中聚积大量蛔虫,随着病情加重,胆管遭到不同程度堵塞,可能产生黄疸,病猪腹痛现象较为明显;从病猪的粪便中采样,置于饱和盐水中观察,可见虫卵。
5.2.4 与猪肺丝虫病的鉴别诊断相同点在于病猪的呼吸困难,食欲不振,伴随咳嗽。不同之处在于患肺丝虫病的猪只肺泡萎缩,观察肺部可发现存在诸多斑点状出血点,肺尖叶中含大量的气肿小叶。
6 治疗方法
6.1 注射用药
为检验药剂的可行性,在治疗前需做药敏试验。磺胺类药物、青霉素治疗猪气喘病效果较差,泰乐菌素、土霉素等效果较好。泰乐菌素每日1次、连续3~5 d,肌注,剂量6 mg/kg·bw,病猪患急性病时用量增加至10 mg/kg·bw。盐酸土霉素每日1次,连续5 d,肌注,剂量300 mg/kg·bw,用0.25%普鲁卡因稀释。10%氟苯尼考注射液每日1次、连续3~5 d,肌注,剂量0.2 mL/kg·bw。卡那霉素,肌注,剂量2.5万IU/kg·bw,为提升治疗效果,可搭配土霉素。2.5%恩诺沙星注射液,早晚各1次、连续3~5 d,肌注,剂量0.1 mL/kg·bw。
6.2 拌料用药
泰乐菌素,按照100 mg/kg·bw的用量标准加至病猪基础日粮中,连续饲喂14 d;若采用此方法预防猪气喘病,药量在上述基础上减半。金霉素,以每1000 kg饲料加入300 g的用量标准添加至生猪日粮中。盐酸林可霉素,按每1000 kg饲料加入500~1000 g的标准添加至生猪日粮中。
7 猪气喘病的预防措施
7.1 加强日常管理,改善猪舍环境
猪舍环境较差时易发生猪气喘病,饲养人员在日常管理中需要将猪舍环境的改善作为重点工作。
猪舍需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和光照条件,圈舍保持干燥,猪只日常饲养中产生的污水和粪便需及时处理,减少细菌的残留量。定期消毒,圈舍每周消毒2~3次,同时每周进行1次带猪消毒,进入疫病高发期要增加消毒频率。消毒药剂选择0.3%过氧乙酸、2%次氯酸钠等,为避免产生抗药性,消毒药剂应交替使用。合理控制温度,如防寒保暖、避暑,使猪舍环境温度保持相对合理、平稳的状态,减少冷热应激。
7.2 适时接种疫苗,提升抗病能力
养殖人员应结合猪只生长状态制定免疫接种计划,在适宜的时间完成特定类型疫苗的接种工作,提高猪只的抗病能力。应用效果较好的是猪支原体肺炎兔化弱毒苗。对于杂交猪,可以选择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168株)。接种时应根据猪龄选择合适的接种方法,对于仔猪,宜在5日龄首免,在右侧胸墙位置接种,药剂用量以2.5 mL/头为宜;对于种猪和后备母猪,每年的8月和10月右侧胸腔接种5 mL/头。接种疫苗的前后14 d均不可服用抗生素类药物,否则影响免疫效果。
7.3 自繁自养,科学引种
养殖过程中尽量自繁自养,从源头上减少病原体,降低疾病发生率。若存在引种需求,应全面检查引种猪只的健康状况,查看免疫档案,判断是否按照要求完成各类疫苗的接种工作。精心挑选优质猪种后,在运输期间加强防护,减少应激。引种后不可立即混入猪群中饲养,需安排30 d的隔离饲养,在此过程中定期调度、观察猪只的生长状态,隔离期满确认猪只健康无异样后,方可正常混入饲养。
7.4 加强饲料管理,保证营养均衡
养殖人员需要善于观察猪只的生长状态,加强饲料管理,为猪只提供充足的营养供给。饲料的适口性需良好,饲料所提供的营养需丰富且均衡,包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全面猪只具备较强的抵抗力,可有效抵御疾病。可向饲料中加入维生素B6,用量根据小猪、大猪而定,分别添加20 mg/d、60 mg/d,连续饲喂1周,可预防猪气喘病。饲料的品质必须得到保证,禁止投喂过期、霉变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