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生态屏障建设技术措施
2023-09-03杨俊霞晋城市城区自然资源局山西晋城048000
●杨俊霞(晋城市城区自然资源局 山西 晋城 048000)
1 区域生态建设重要性
晋城市处于山西省东南端,在山西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中位于太行山生态屏障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其首要任务。因此,要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大力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构建和巩固太行山生态屏障。构建全域统筹的生态空间格局和生态治理体系,扩大城乡绿色空间。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新晋城,成为“山西好风光”东南部门户最佳旅游目的地和全国一流的森林康养目的地,是晋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
2 区域范围内生态现状
项目区范围内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全市80%的森林分布在东南西外围山区乡镇,而中北部人口密集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不足20%。太行山南部山区部分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块仍然存在山体裸露状况,特别是由于矿山生产造成部分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植被损坏、土壤水土保持能力下降、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太行山国家生态屏障建设和黄河流域高标准保护以及高质量建设国家战略的实现。
3 单元区划与建设规划
根据流域、山系、环境问题进行布局,建设区按县和立地条件划分为:太行山绿化,沁河、丹河流域,退化草原三个治理单元。
3.1 太行山绿化治理单元
3.1.1 主要生态问题森林资源镶嵌性很大,以新造林、幼龄林、用材林为主,树种单一,蓄积量低。
3.1.2 治理思路开展荒山绿化造林和荒山封育工程,采用混交林造林模式,逐步改善林分质量,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提升区域水源涵养能力,改善区域水土流失问题。
3.1.3 规化目标依托国省林业重点工程,以市域范围内太行、太岳、中条山为主阵地,集中连片布局荒山造林。总造林面积18 050 亩,封山育林面积3000 亩。因地制宜,开展荒山造林,科学配置造林树种,提高生态自我修复功能。此工程分5 个单元实施,其中泽州县3000 亩、阳城县4200 亩、陵川县3200 亩、高平市5000 亩、沁水县2650 亩,沁水县封山育林面积3000 亩。
3.2 沁河、丹河流域治理单元
3.2.1 主要生态问题流域范围内,部分区域植被不达标,水源涵养能力弱,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3.2.2 治理思路对流域范围内可视荒山进行人工造林,提高区域范围内植被水源涵养能力,改善生态环境。
3.2.3 规划目标以沁河、丹河干流流域范围内可视荒山为主阵地,对区域范围内植被不达标、地块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弱及存在水土流失隐患的范围进行绿化造林。总造林面积5450 亩,其中泽州县1500 亩、高平市1000 亩、沁水县1350 亩、阳城县800 亩,陵川县800 亩。
3.3 退化草原治理单元
3.3.1 主要生态问题草原退化、草地面积减少。
3.3.2 治理思路通过施肥、补播、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促进草原植被恢复,增加草原植被覆盖率,对草地进行改良,通过人工种草增加草地面积,实现草原生态安全。
3.3.3 规化目标晋城市草原总面积为179∙4万亩,为实现草原生态高质量发展,针对沁水县17∙3 万亩部分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拟计划在沁水县改良草原12 000 亩、人工种草4000 亩。
4 具体技术措施
4.1 林地生态系统综合治理
太行山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0∙7℃,年日照时数近2500 h,平均月日照时数200 h,年均降水量560∙1 mm。
4.1.1 造林树种按照“适地适树”原则,突出本地乡土树种,主要选用侧柏、油松、栎类、元宝枫、山桃、山杏、连翘、山茱萸、黑凉子等乡土树种。造林苗木要选用生长健壮、枝芽充实、根系发达完整、无检疫对象和机械损伤、无枯梢现象、色泽正常的优质良种壮苗。造林苗木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标准》(GB 6000—1999)规定的Ⅰ、Ⅱ级苗木标准,容器苗执行《容器苗苗木质量分级》(LY/T 10000)的规定。
4.1.2 整地坡度较大的小班采用鱼鳞坑局部整地的方式,鱼鳞坑规格为60 cm×40 cm×30 cm,坑沿等高线按“品”字形排列;坡度较小的小班采用穴状整地的方式,穴状坑规格60 cm×60 cm×60 cm。整地时用石块或石片作埂,将生、熟土分别堆放,在保证造林密度的前提下要注意根据地形地势灵活选点,动作不宜过大,尽量减少破坏地表的原有植被。
4.1.3 栽植密度、混交方式及树种配置主要采用乔灌针阔混交方式,如油松×栎类(山桃)×连翘造林模式。造林密度为110 株,混交比例4∶3∶3,混交方式为带状混交或块状混交,株行距为2 m×3 m。
4.1.4 造林时间栽植季节以春季、秋季栽植为主,雨季栽植为辅。裸根苗造林选用良种裸根苗,起苗时多带根土,避免根系受损伤,栽植时用熟土回填,栽植完成后要用薄膜或石块将幼苗进行覆盖;容器苗起苗前要在苗圃地浇足水,栽植时要进行脱袋,轻拿轻放,防止容器袋内的土散落,栽植时用熟土回填,栽植完成后要用容器袋或石块将幼苗进行覆盖。
4.1.5 幼林抚育管护造林后应及时进行松土除草,可与扶苗、除蔓等结合进行,做到“除早、除小、除了”,对穴外影响幼树生长的高密杂草要及时割除。连续进行3 年,每年1~3 次。
4.2 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综合治理
沁水县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带,降雨主要集中在7~9 月。土壤主要有褐土、潮土、粗骨土、石质土,土层厚度1 m 以上,无石砾层。天然分布的植被以小叶锦鸡儿、针茅、冰草、披碱草、蒿类为主,盖度30%~50%。坡大沟深、干旱少雨、降水集中、春旱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是这一地区的主要特点。
4.2.1 技术要点草种选择紫花苜蓿、多花黑麦等;整地方式采取全面整地;播前施基肥,有机肥8 t/hm2。
4.2.2 播种紫花苜蓿播种量15~22∙5 kg/hm2,播种深度2~3 cm;多花黑麦草播种量15~22∙5 kg/hm2,播种深度1~2 cm。
5 建设成效
通过生态治理可使该区域干旱和贫瘠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退化林地、草地的面貌得以彻底改观,特别是大面积的封育区将使林草茂盛,可以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物种多样性,为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生态屏障;将有效保护太行山、黄河流域及周边丘陵山区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屏障功能,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将显著改善,山脉保障将得以恢复,可使并生灾害减少。通过开展防护林工程将有效改善和恢复森林生态环境,林草地的修复绿化率将达到80%以上,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6%,空气质量将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类标准,区域环境风险将得到有效控制。通过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项目区域范围内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将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也将得到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将会明显改善,生态源头状况将稳定下来,农村面源污染也将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