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机插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推广应用现状及对策
2023-09-03陈小晖
●陈小晖 钱 鹏
(1.江苏省如皋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江苏 如皋 226599;2.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农业农村局 江苏 如皋 226599)
机插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是一种与机械插秧作业配套的机械化施肥技术,也就是在水稻机插秧的同时,将缓释肥料集中精准地施在秧苗侧位3~5 cm、深4~5 cm 土壤中,使肥料在土壤中缓慢分解,能够延长肥效,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1]。机插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融合了农艺和农机,是新型农机、高效缓释肥、配套农艺于一体的集成新技术,具有明显的节肥、增产、省工、高效环保等特点。该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为2020~2021年十大引领性技术之一,也是我国近年来大力推广的减肥增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措施。本文对如皋市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应用情况进行总结,以期更好地推广该项新技术。
1 技术应用背景
如皋市地处长江下游北岸,耕地面积76 509∙21 hm2,水稻是该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2 666∙67 hm2,平均亩(约667 m2,下同)产610 kg,总产量为4×105t[2]。全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水平达91∙72%,其中水稻机插秧水平达78∙73%;机械化收获水平为99∙28%;机械化植保能力达100%;机械化秸秆处理水平为92∙46%[3]。但在水稻施肥环节一直沿用人工(或机械)撒施的方式,肥料用量大,施肥次数多,难以获得较高的产量,有时反而因施肥量较大,导致病虫害增多以及倒伏,造成减产。表施后的化肥,通过地表径流等途径进入水体或土壤,会降低土壤活性或使土壤酸化。同时,随着农业从业人口的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的逐渐老化,农业生产也出现了用工难的现象。常规施肥方式不但不符合水稻绿色高质高效要求,也制约了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的壮大和绿色稻米产业的发展。
2 机插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要点
2.1 精细耕整耕地
采用中型拖拉机耕整土地,作业深度要达到15 cm 以上。对于秸秆还田的田块,秸秆切碎应在5 cm 左右,在耕翻后要及时上水沤田,再埋茬耕整,使草泥充分混合,达到田面平整,基本无杂草、无杂物、无残茬等要求,遵循田块内高低落差不大于3 cm 的整地标准。根据不同土质,移栽前需沉淀1~3 d,田面水深1~3 cm,确保移栽时泥浆沉淀、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田面水深1~3 cm。
2.2 选择适宜缓混肥料
选用由多种缓控释肥经过科学组配形成的水稻专用缓混肥,氮释放特性与水稻需氮规律基本同步。要求粒型整齐、硬度适宜、吸湿少、不黏、不结块、防漂浮,适宜机械侧深施肥。一般选用粒径为2~5 mm 的≥20%圆粒型缓混肥,肥料氮含量30%左右,其中缓效氮含量≥20%;肥料钾含量12%,其中缓效钾≥6%。
2.3 规范机械操作
作业时要匀速前进,避免伤苗、缺株和倒苗。在确保秧苗不漂、不倒前提下应尽量浅栽,机插深度不大于2 cm,施肥深度控制在5 cm 左右。要按照推荐的合理施肥用量,调整好排肥量档位,严防排肥口堵塞。每天作业完毕后要清扫肥料箱,第二天加入新肥料再作业。
2.4 精准使用穗肥
在水稻3 叶期进行叶色诊断,如叶色褪淡明显(顶4 叶浅于顶3 叶),则施入5~7 kg /亩氮肥;如叶色正常(顶4 叶与顶3 叶叶色相近),则不用施穗肥。
2.5 病虫草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防治病虫草害。
3 推广应用现状
为改变低效的传统施肥方式,实现肥料减量增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发展。如皋市开展了机插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工作。
3.1 形成“两种模式”
根据该市水稻栽培品种特性、土壤养分特点,在不同乡镇开展了水稻侧深施肥试验示范。形成了“一次性施肥”模式和“一基一追”施肥模式。在如皋白蒲、东陈等基础地力较高的地区,在水稻机插时,利用侧深施肥机将水稻专用缓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施用量为46%缓混肥(30-4-12)55~60 kg /亩,后期不再追肥,实现“一次施肥、一生供肥”;在搬经等基础地力较低的地区,施用46%水稻专用缓混肥(30-4-12)35~40 kg/亩作老肥,水稻叶龄余数3~ 3∙5 叶时,根据叶色诊断情况再追施穗肥,施用40%专用掺混肥(28-0-12)20~25 kg /亩。两种施肥模式与常规施肥相比,节约纯氮4~6 kg /亩。
3.2 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为更好地推广机插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在水稻分蘖、拔节等生长关键时期,组织家庭农场、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参加各类技术讲座和现场观摩,进一步放大示范效应,让规模经营主体对机插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有更深的认识和更直观的了解,提升其技术应用水平,为大面积推广打下良好基础。
3.3 应用面积不断扩大
自开展机插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以来,如皋市在南通市专项补助项目和水稻绿色高质高效项目中列出专项经费,用于示范机插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每个示范户补助1 万~2 万元,用于购买侧深施肥机具和缓混肥,每个示范户示范种植面积不少于6∙7 hm2。侧深施肥机械数量从2019 年8台增加到2022 年190 台左右,全市侧深施肥技术应用面积近1500 hm2。
4 取得成效
4.1 减量增效
与常规施肥方式相比,无论是应用“一次性”施肥模式,还是“一基+一追”施肥模式,在减少肥料10%的条件下,增产3%~6%,节省氮肥13%~25%,增效在80~160 元 /亩,从而实现了减肥、增产、增效目标。
4.2 省工节本
与常规施肥方式相比,应用两种模式均可实现省工节本,尤其是应用机插缓混一次性施肥技术,减少施肥3~4 次,缓解了劳动力老化及用工难的问题,提高了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节约人工成本30~40 元 /亩,加上节约肥料,节本可达60 元 /亩以上。
4.3 隐性技术优势
实践证明,机插侧深施肥的低流失特性带来隐性技术优势,一方面使用除草剂封杀除草,移栽前排水机插,不会产生肥料流失,提高了栽插质量。另一方面在水稻搁田期间,若遇连续阴雨天气需降低水层或排水露田,落实搁田措施,肥料流失不仅明显减少,还利于有效排除秸秆还田产生的有毒物质,透气促根促早发,争得壮秆大穗足穗高产。
5 存在问题
5.1 耕整地质量不高
在示范推广机插水稻侧深施肥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农户秸秆还田不到位,秸秆收割留茬过高,秸秆切碎长度偏长,耕整地作业深度达不到15 cm,导致侧深施肥机作业时,难以将缓混肥料深施到土壤中,出现肥料还裸露在土壤表层的现象,达不到深施效果。
5.2 缓混肥品种多、乱、杂
目前,市场上以缓混肥包装的化肥品种较多,氮(缓释氮)含量多少不等,部分种植户在采购时难以辨别。有些种植户购买使用含氮量低于30%(或缓效氮含量低于20%)的缓混肥,在施用过程中用量不足,生产中易出现水稻脱粒的现象。
5.3 机械操作不规范
机手在操作侧深施肥机械时,高速起步或前进,出现断肥现象;当天作业完成后,不及时清空肥箱及施肥管道中的肥料、在作业中倒车等不规范操作造成施肥口堵塞,导致侧深施肥效果不佳。
5.4 盲目增施肥料
机插水稻侧深施肥是一项新技术,一些种植户对新技术的应用认识不足和受传统施肥观念的影响,在侧深施肥的田块,又进行传统施肥,无法体现侧深施肥省工、节肥的优势。
6 对策和建议
6.1 加强示范引领,增强带动示范作用
机插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是一项新技术,要提高该项技术的覆盖率,必须要抓住规模经营主体这个“牛鼻子”,筛选出经营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或规模种植大户,加大水稻侧深施肥示范区建设,充分展示水稻侧深施肥高产、高效、绿色的优越性,培养一批新技术推广应用带头人,促进新技术的认可度和普及度。
6.2 加强技术培训,提升技术应用水平
技术培训是推广机插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重要举措。通过专家指导、现场观摩、田间示范等技术培训,让基层农技人员和规模经营主体掌握该项技术的关键要点,提高技术到位率。通过互联网、手机、新闻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推送政策信息、技术规程和典型经验,推动机插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应用。
6.3 加强政策扶持,提高应用技术覆盖率
目前, 一台侧深施肥机械的价格为1∙5 万~2 万元,每吨缓混肥的费用比普通复合肥多700~800 元,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侧深施肥的推广应用。应统筹利用好各类项目资金,充分发挥财政引导作用。可在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结合新技术推广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化肥减量增效等项目,适当的给予资金补助,提高广大水稻种植户应用该项技术的积极性,提升该项技术的应用覆盖率,为全面推广普及机插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提高农业施肥机械水平、做大做强绿色稻米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