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现状与策略分析
2023-09-03王晓
王 晓
(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其不但是强化事业单位日常管理及监督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新时期一些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探究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来改善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对于促进事业单位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
一、经济责任审计相关内容概述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及内容
为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进程、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通过制度的形式将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积累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一步确定下来。《规定》就“经济责任”的内涵作出了新的界定,补充完善了领导干部在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等领域所需履行的职责与义务,同时聚焦干部人员任职期间在自身管辖范围内针对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的贯彻与执行,并充分明确了领导人员在管理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防控重大经济风险等有关经济活动中应当履行的职责。此外,还具体区分了地方党委和政府、党政工作部门以及国有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员3 种不同类型的审计对象,同时对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执行及决策部署、重大经济事项决策、财政财务管理和经济风险防范、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利用等关联性审计内容分别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这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有序实施提供了有效指引,能够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地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范围及重点。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时点
针对经济责任审计时点,《规定》指出,既可以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审计,也可以在领导干部离任之后进行审计,但以任职期间也就是任中审计为主。任中审计的实施可以推进监督关口前移,推动事后、被动、完成任务式审计向事前或事中、主动、监督式审计的方向发展,不但能够充分提高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配合度,为审计人员在沟通、取证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更大便利,大幅度降低经济责任审计开展的难度,还能够实现对审计整改结果的有效运用,促进审计成果与效率全面提升,有效降低管理风险[1]。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与要求
《规定》在2010 年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后,将“审计评价与结果运用”拆分成了两章,进一步凸显了对审计评价和结果运用这两部分内容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就审计评价而言,在方式上更加强调对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要求推进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在原则上则更为注重权力与责任的一致性,对于责任的界定务必要做到对领导干部的职责分工和作用、问题存在的背景和原因、决策环节、产生性质、可能会引发的后果等因素的全方位考量。除此之外,《规定》还要求审计评价应当做到“三个区分开来”,主要指将被审计领导干部由于经验匮乏、先行先试、摸索性试验、推动发展而引发的主观失误和客观过失,与令行不止的我行我素行为、以权谋私行为、明知故犯行为等进行明确区分。这将有助于构建完善的激励与容错免责机制,实施容纠并举,鼓励领导干部敢于创新、开拓进取,切实增强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现存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不够广
通常来讲,事业单位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领导干部,具体的审计内容涵盖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的全部收支情况,需要审计人员仔细排查收入与支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还需关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项目执行情况、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等。然而,从很多事业单位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落实情况来看,即便审计人员可以利用谈话、查账、数据分析等方式发现领导干部的问题,但由于审计资料不全面、审计范围不广泛等原因,实际审计工作很难全面开展,同时相应的审计结果也无法全面反映领导干部的实际履职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欠缺统一明确的经济责任评价标准
现如今,我国虽然相继出台了一些具备指导性质的政策法规,如前文所提到的2019 年印发的《规定》,促使经济责任审计在事业单位中实现了广泛实施,但目前并没有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细化制度规定,不同地区、单位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评价标准等存在较大差异。换言之,行业领域内并未明确审计结果的硬性标准,未能统一界定各个地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致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无法获得科学指导和有效支撑,实施难度有所增加[2]。除此之外,尽管部分事业单位按照有关要求出台了一些经济责任审计文件规定,但相关人员仍未对经济责任审计形成正确认知,文件规定没有得到充分贯彻落实。
(三)审计时点不够科学
当前,很多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仍旧采取先离后审的方式,也就是以离任审计为主。但《规定》中更加强调以任中审计为主,然而大部分单位在对《规定》的实际执行中仍普遍以离任审计为主。此种审计方式在运用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如容易引发“新人不管旧账”“后任不管前任事”等情况,会加大审计人员在沟通、取证环节的难度,无法充分保障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与效率,还会造成相应审计问题得不到后任领导重视的问题,甚至出现整改不力的情况,对审计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产生负面影响。
(四)对经济风险防范情况的审计不够充分
《规定》针对审计内容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新增了审计经济风险防范情况的内容。但在对此项要求的执行中,事业单位部分审计人员仅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的内控制度建立水平加以关注,或着重检查制度内容是否具备完善性与合法性,以及能否对制度进行及时更新,而针对制度执行环节有效性的检查有所缺失,对经济风险防范情况关注不够,从而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全面性,不足以支撑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经济风险防范情况的全方位精准评价。
(五)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
在事业单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工作的周期比较长,而且审计存在一定的风险,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以便灵活应对审计环节出现的各类问题,深入挖掘被审计领导干部在履职期间的行为作风问题。然而,从目前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状况来看,部分审计人员专业素养比较低、专业意识有待提升,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有的事业单位审计人员没有做到全面了解与熟练掌握相关审计法规和专业理论知识,有的事业单位审计人员没有全面持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在经济责任审计操作实践中无法满足工作需要,致使审计工作的专业度无法保障,未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成效[3]。
三、新时期优化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策略
(一)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络员工作机制
事业单位要想高效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通过事中、事前的全面监督来促进审计成效的提升,就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联络员工作机制,以此助力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审计联络员需要充分掌握与把控被审计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具体运营现状,通过综合应用资料分析、实地考察等举措,及时、充分地了解被审单位的财政收支状况、内部控制制度落实情况、项目建设进度等,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科学可行的沟通、反馈机制,切实保障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有序推进。与此同时,审计联络员还需要全面了解审计机构的实际任务和职责,深入认识自身在被审计单位和审计机构间的联络沟通职能,充分发挥联络员的枢纽作用,并利用定期召开会议等方式组织汇报、反馈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整改措施及整改落实情况。
(二)严格执行审计准则,遵守职业道德
事业单位对审计准则的执行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经济责任审计水平,因此,如果想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取得理想的经济责任审计效果,就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相应的审计准则。具体来说,事业单位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应将审计准则作为主要标准,以此来规范各审计环节和审计内容,保证整个审计工作合规有序运转,有效防止审计过程中出现违反审计准则的行为,打造良好的经济责任审计环境;还应积极引导相关审计人员对执行审计准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正确认识,切实做到以审计准则这项标准为依据,严格遵守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尽量规避由于审计准则执行不到位造成的不良影响,推动审计价值的全方位体现,有效提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合规性和合理性。
(三)制定完善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
对事业单位来说,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推进必须要有科学、完善的审计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可以说,经济责任审计指标的完善程度将直接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落实成效[4]。因此,事业单位应切实提高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视度,确保在完整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支撑下开展具体工作,提升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公正性,进一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助力单位开展良好的党风廉政建设、严密的项目管理、高效的资源利用率等方面作用的全面发挥。此外,单位还要重视对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比如,将经济责任审计指标重点放在单位预算执行、项目建设管理、财政收支管理、重大经济事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确保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契合,使审计工作在评价体系与实践需求的有机融合下获得高效开展。
(四)加大任中审计力度,调整离任审计时点
首先,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加强与审计委员会、联席会议成员的密切配合,协同制订科学、完善的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其次,考虑到短时间内很难杜绝离任审计的情况,可以对审计时点实施前移,对先离后审原则进行调整,强调先进行审计,然后提交审计报告,之后办理离任。而前移离任审计时点,其一可以大幅度提升审计人员在沟通、取证方面的工作效率;其二,相应的审计结果能为被审人员之后的任免工作提供真实、客观的参考,而且先提交报告再离任,能够更好地达到《规定》中将审计整改报告纳入被审人员档案这一要求;其三,能够督促任中审计的进一步整改落实,并发挥与审计监督制约相同的效用。
(五)制定经济责任联合审计制度
为确保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取得客观真实的审计结果,必须将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动配合作为重要抓手,通过综合利用不同部门的优势,在协调配合中形成经济责任审计合力,切实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范开展。为此,事业单位应及时制定健全的经济责任联合审计制度,明确审计、人事、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帮助其准确掌握领导干部在免、审、任上的时间差,促使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在良好有序的环境下开展。审计部门务必要发挥好自身带头作用,积极与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形成良性联动,为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完整性提供有效助力。同时,审计部门还要积极编制并执行审计工作方案,采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等信息,督促相关审计人员在审计环节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必须确保在整个审计工作期间及时、全面地提供与被审计领导干部有关的全部信息,共同推动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顺利开展与有序实施。
(六)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是全面监督并客观评价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工作的重要举措。要想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专业性,就必须重点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与专业素养,只有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强,才能保障经济责任审计合规有效,客观反映真实的审计结果。一方面,事业单位要立足具体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求,进一步强化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的针对性教育,对其展开思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定期开展并积极组织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培训活动,鼓励审计工作人员踊跃参与[5]。另一方面,审计人员自身要逐步加强对有关审计政策文件、法律法规、优秀经典案例的了解与掌握,切实提升自身在落实各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环节的专业度,实现专业能力的整体提高。同时,还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应有的职业素养,不断强化自身的岗位责任意识,确保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始终秉持端正、积极的工作态度,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针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暴露出的违纪违法行为,给出公正、客观、具有针对性的审计评价。
综上所述,在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经济责任审计所能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内控管理水平等。对此,文章主要围绕新时期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展开论述,基于对经济责任审计相关内容的阐述、对目前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分析,提出新时期优化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策略,从而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效推进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