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域下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研究
2023-09-03李金凤
李金凤
(作者单位:山西工商学院)
2023 年1 月,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针对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建设、资金扶持、财税优惠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但大部分的小微企业生命周期都很短,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融资难与用工成本高两个方面,特别是融资难问题。受限于银行信贷额度,仅有10%左右的小微企业能从银行等金融机构争取到新的贷款,且贷款方式大都以抵押担保形式为主,完全不符合小微企业的“轻资产”特征。基于此,本研究在阐述传统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基础上,对小微企业所面临的融资困境进行阐述,并针对大数据技术在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中的应用进行剖析,以期为促进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完善提供参考。
一、传统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概述
(一)保兑仓融资模式
保兑仓融资模式是面向供应链下游企业(买方)所提供的一种融资服务,主要是用于缓解下游企业(买方)采购原材料或产成品的预付账款资金压力[1]。该模式将提供融资服务的银行和提供仓储服务的物流仓储企业都纳入供应链融资模式的运作体系,通过银行、物流仓储企业、供应链上游核心企业、下游小微企业四个主体的运作,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提高小微企业的贷款成功率;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可以依据预付账款分批次获取贷款,分批次提取货物,缓解小微企业资金压力的同时,保证供应链上经营活动的持续稳定。
(二)融通仓融资模式
融通仓融资模式是面向供应链上游企业(卖方)所提供的一种融资服务。该模式将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集合银行、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买方)和融资企业(卖方)完成整个融资业务的运作。融通仓融资模式依据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的运作职能不同,还可以分为仓单质押和信用担保两种贷款模式[2]。
(三)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通过转让企业应收账款获取银行贷款的一种融资服务模式[3]。由于小微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和被动的地位,赊销就成为小微企业促进销售的重要手段,也因此会累积很多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变现率低,流动性差,会严重影响小微企业的资金周期效率。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有助于盘活小微企业的应收账款,加快企业的回款速度,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买方)为融资企业(卖方)提供的反担保承诺,也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供应链融资模式是专门为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创新型融资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微企业的各种资金压力。但在实际运作中,供应链融资模式存在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小微企业评估数据的不易得性和不透明性,而这一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也难以真正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本问题。
二、缺少大数据支持的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困境
(一)供应链信息不公开、不透明而导致的小微企业信用评级过低,融资受限
企业的信用评级是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生产运营规模、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管理素质、管理机制建设、财务状况的信息进行采集和评估的过程[4]。金融机构在选择融资对象时,也会更加倾向于具有较高信用等级的企业。而小微企业在资产规模、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都明显处于弱势,同时市场缺乏对小微企业的有效监督,导致小微企业的从业人员、财务管理比较混乱,信息数据不透明,金融机构很难获取小微企业全面、客观的数据,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风险也难以作出准确评估。虽然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通过银行、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融资企业四个主体的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稀释融资风险,但信息不够公开、透明的小微企业对银行来说仍然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从而被银行频频拒之门外。为改善这一状况,近年来,很多经济发达城市已经开始逐步打通银行与税务、工商等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并实现了部分数据的共享,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数据的获取和整合成本过高,仍然难以满足银行对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模型的数据要求。
(二)供应链信息不对称加剧了小微企业的融资劣势
1.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生态中处于强势地位,因此在信息的获取上也存在天然优势。信息差优势有利于核心企业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处于弱势的小微企业则可能成为利益的被侵害方,进而打破供应链的生态平衡,使得整个供应链不再可靠,以至于无法达到银行的风控要求,最终无法获得融资贷款。
2.金融机构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可靠、全面的数据来源是金融风险评估基本的数据需求,供应链融资所涉及的数据信息量大且杂,数据来源涉及面广,金融机构缺乏统一的渠道和平台以获取全面的数据信息,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难以进行甄别。特别是小微企业管理混乱现象十分普遍,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数据造假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种信息不对称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打击了金融机构的服务积极性,也限制了供应链融资服务的产品供给。
3.物流企业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物流企业是供应链融资模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基于其行业特性,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承担了对货物的运输、保管、购销流程监管、信用担保等一系列职能。甚至在融通仓融资模式下物流企业可以代替银行直接向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5],因此,物流企业同样面临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也会加剧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
(三)供应链信息安全管理技术落后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风险
为了满足企业的融资需要,企业信息就必须做到公开、透明,随之而来的就是信息安全问题。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信息安全更是涉及整个供应链的大问题,其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数据采集外延不受控制导致数据泄露的风险增大。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数据采集平台,无法做到对数据采集的有效监督和管理,数据采集主体利用其职能便利能够从更多层面获取不同维度的数据,但难以对其采集的非必要性数据作出界定,从而增加信息的泄露风险。
二是数据采集的重复过度导致数据滥用的风险增大。数据采集的多来源、多渠道导致数据整合的成本过高,相关的数据采集主体就将这一部分工作转嫁给了供应链上的企业,使得企业经常需要面对不同的职能部门重复整理、填报数据,而在这一过程中,数据错漏、信息窜改、人员不规范操作都是不可避免的。
信息的泄露与滥用影响的是整个供应链企业的利益,而落后的信息管理模式也给小微企业的供应链融资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四)供应链信息不准确、不更新,增加银行风险,使企业融资受限
大数据供应链融资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的供应链,而数据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是大数据能否高效运行的根本保证。如果企业假造、窜改数据,那么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进行风险分析后最终得出的风险管理决策不但达不到规避风险的目的,还会误导金融机构贷款给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最终造成损失。目前,我国的数据库数量多但质量不高。在运用大数据的过程中,由于供应链财务的数字化特性,数据的真实性很难保障。例如,在企业交易信息难以及时更新的情况下,小微企业为获取贷款或者提高贷款额度,可能需要融资的公司伪造数据。由于数据造假的隐蔽性和难于监控,很难将虚假信息区别开来,从而加大了企业的道德风险。
三、大数据技术下小微企业走出供应链融资困境的策略
大数据是针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一项计算机新兴技术,其具备海量数据的采集、存储、结构化处理等管理功能,并延伸出数据挖掘和多维度数据分析功能。利用大数据的技术优势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的各类信息管理问题,为打造良好的供应链生态环境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提高小微企业的融资信度。
(一)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平台
金融机构要对供应链企业进行客观评价和风险监控,必须获取完整的供应链数据,而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为供应链企业提供统一的数据采集平台,以实现供应链企业的完整信息采集。例如,采购订单、生产流程、物流运输、产品销售、货物出入库、购销合同、财务记账等各类信息均可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采集和管理。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对所需供应链信息进行快速汇总和多维度分析,并通过预设的信用评估模型自动套用数据分析结果生成评估报告,这样不仅能有效保障数据的可靠性与完整性,还能大大降低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成本。
当小微企业成功获取贷款后,金融机构还需要对放贷期间整个供应链的交易活动、资金运作进行全程监管。大数据平台可以为其提供贷后风险监测的数据采集服务。大数据平台构建采用的是分布式网络架构方法,并集合了服务器集群技术,具有超强的实时数据处理功能,因此能够实现供应链企业动态数据的实时跟踪和处理。金融机构通过对企业动态数据的实时分析,就可以准确预测供应链企业的还贷风险。
(二)以云平台为基础实现供应链的数据共享
大数据应用以云平台为基础,具有良好的平台兼容性和功能可拓展性,并支持各类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的整合管理,从技术层面实现了对海量数据的共享支持。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从三个层面实现数据信息共享。
一是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旨在解决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与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供应链企业作为利益共同体,信息共享有利于核心企业与小微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信用监督,促进小微企业完善发展,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和融资信用等级。
二是金融机构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旨在解决金融机构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供应链企业通过信息共享,一方面能够快速获取适合自身需求的融资产品信息,优化自身的融资产品配置方案,以更小的代价获取更佳的服务;另一方面有利于金融机构加强对供应链融资企业的风险监控,促进供应链企业风险内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三是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供应链之间的信息共享。打破政府职能部门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有利于政府职能部门对供应链企业实施有效监管,促进供应链企业的信息管理规范化、统一化。
(三)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供应链信息安全管理
利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加强数据的安全防护。大数据平台提供了完善的数据保护机制,包括数据分级管理、用户身份验证、数据多点备份与恢复等功能。数据分级管理,即对数据按照其敏感级别进行分类,并按照级别高低赋予不同的访问权限和管理权限,以避免相关主体对数据的过度采集和滥用。用户身份验证,即对访问用户的合法性进行验证,并对访问权限进行分级管理,依据用户角色对数据的需求不同,以及数据管理的职能不同,对用户进行分组,并以用户组为单位进行访问权限的分级设置和统一管理。该机制一方面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数据服务,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数据被非法访问。数据多点备份与恢复功能是为了应对因软、硬件故障或人为失误所造成的数据损坏、丢失等突发情况,为大数据平台的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提供保障。
四、结语
近年来,受小微企业自身发展特性影响,供应链融资模式在实际的运作中仍然面临很多困难,特别是在融资信息的采集、共享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手段。在此前提下,本文针对小微企业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的信息采集、共享和安全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大数据技术下小微企业走出供应链融资困境的策略,以期能够推动小微企业的融资模式改进,促进其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