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09-03周琪琛
周琪琛
(郑州轻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通过阐述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探讨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和可行性路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新思路。
一、农耕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传统农业文化的体现,蕴含着特有的人文精神。在费孝通看来,文化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由此可见,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产生活中总结的经验的总和,是一种以农耕劳动为基础,围绕着农耕生产而形成的文化体系,反映了人类对于自然和生命的理解和认识。
农耕文化蕴含着“人”与“地”、“人”与“天”、“人”与“人”三对重要元素,这三对重要元素构成了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精神内涵。其中,“人”是农耕文化的核心,而“地”和“天”则是我国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因素,三者之间密切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农耕文化的独特面貌和文化价值。在这三对核心要素的综合作用下,农耕文化衍生出与农耕密切相关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指农业生产中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工具、农业产品、农村建筑、服饰等实物文化,体现为农民在长期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技术和文化遗产。制度文化是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形成的组织形式和制度体系,如村落制度、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宗族制度等一系列农耕生产和社会生活相关的制度,这些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体现了我国农民的智慧及其对社会秩序的维护。精神文化是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以农为本的理念维系着乡村农民祖祖辈辈得以生存。同时,以宗族关系为纽带的农耕文化有其特有的道德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集体观念,构成乡村差序格局的共同意识。
农耕文化的内容广泛、 内涵丰富, 在“天”“地”“人”等要素的综合作用下衍生出丰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文化相互影响、有机结合,既反映了我国农民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也表达了农民对大自然的深切关注和感激之情。“应时、取宜、守则、和谐”是对农耕文化精神内涵的高度概括,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将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充分发挥了农耕文化的育人功效,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二、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内涵,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将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根本。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社会逐渐面临着文化衰落的问题。农耕文化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宝贵资源,将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的内在价值,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教育平台和教学资源,组织大学生走进农村,深入了解乡村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同时,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等思想价值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全流程再造教学体系、全要素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使大学生怀揣理想、肩扛责任,走进农村、走向农业、走近农民,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参与农耕活动,大学生可以增强体力、意志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精神,在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学习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知识。同时,借助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强化对乡村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影响他们的就业选择和创业方向。此外,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自然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大学生学习农耕文化的生态理念,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积极探索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农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进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三)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具有重要作用。农耕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通过研究农耕文化的发展历程、价值内涵、当代意义等方面,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研究视域。农耕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倡导勤劳、朴实、创新、崇德等价值观,对当代青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农耕文化的学习,并开展相关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把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扬光大,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同时帮助大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和担当,自觉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三、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多元文化思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如农耕文化教育缺失、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足、缺乏农耕文化实践教育等。
(一)农耕文化教育缺失
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农耕文化往往被忽视或者只是较为简单地涉及。一方面,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断拓展和更新,一些农耕文化相关知识点和教学内容被逐渐忽视或者被取代。农耕文化往往被认为与大学生的学科成绩和职业发展无关,因而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中被忽视。另一方面,开展农耕文化教育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历史知识储备,还需要采用情感交流和文化体验等方式进行深入教学。然而,在现代高校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下,这种情境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和推广,导致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和影响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足
高校作为智力和人才的重要聚集地,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文化创新和传播的重要平台。但是部分高校无法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缓慢,农耕文化也未能在高校文化生态中占据重要地位,部分大学生甚至很少了解或感受到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影响了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此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功利性的就业观念、浮躁的社交环境等,这些都是导致高校农耕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一些学生忙于学业和实习,很难抽出时间来参加农耕文化相关活动,还有部分学生对农耕文化相关活动不感兴趣,认为这些活动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毫无意义。这种情况使得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受到阻碍。
(三)缺乏农耕文化实践教育
农耕文化是一种实践文化,其核心是勤劳、团结和创新。除了课程教育和校园活动,农耕文化实践教育也非常重要。但是当前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农耕文化实践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大学生缺乏真实的农耕文化体验和对农耕文化的正确认知。不少高校的社会实践项目都偏向城市化、现代化的主题,很少涉及农耕文化相关实践内容。这种情况导致大学生缺乏对农耕文化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也难以将农耕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缺乏农耕文化实践教育不仅限制了大学生对农耕文化的全面了解和体验,还影响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将农耕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当前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可行性路径。
(一)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农耕文化
高校可以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将农耕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一种有针对性的系统教育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历史课、国学课等多个学科中都可以融入农耕文化,从而拓展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强化大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认知。例如,在历史课教学中,可以设置农耕文化相关专题,介绍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使大学生了解农耕文化的重要历史地位。在国学课教学中,可以讲授农耕文化的传统知识、技艺和内涵等,让大学生在知识的积累中体验农耕文化的魅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结合当代社会问题,引导大学生思考农耕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可以让大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中接触到农耕文化,并对农耕文化产生兴趣、加深理解。
(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农耕文化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应当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和推广农耕文化。这需要高校在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注重挖掘和融入农耕文化元素,开展农耕文化主题展览、演出、比赛、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向广大师生展示农耕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提高师生对农耕文化的认识。在策划活动时,高校可以结合时下热门话题,如绿色环保、生态文明等,将农耕文化与这些话题结合起来,以此推动农耕文化在高校的宣传与推广。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对农耕文化的宣传,拓宽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果。在学术研究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农耕文化相关研究机构或课题组,为校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农耕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加强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推动农耕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和发展。
(三)建立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
《关于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教育主题活动的通知》指出:“力争用3 ~5 年时间,打造一批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形成一批实践教育活动品牌。”这为农耕文化实践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建立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是将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也契合了文件精神。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可以是校内实践教育基地,也可以是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利用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展示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能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了解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开展农耕文化实践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培养有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现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