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威尼斯商人》汉译文本对比研究
2023-09-03王薇
王 薇
一、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发展及现状
生态翻译学是由胡庚申教授在2001年首次提出的。生态翻译学从最初的 “大胆地选择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借用了“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基本原理[1],确立了以 “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制约译者的“适者生存”“汰弱留强”的“生态翻译环境”“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以及“三维”转换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作为生态翻译学的主要内容。通过二十多年的不断深耕、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创新探索,发展到今天的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做类比,依托东方“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西方“适应/选择”论的哲学基础[2],提出了“新生态主义”,将生态翻译学更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研究范式,形成“译者中心”到“译者责任”更明确的译者行为、“生生之谓译”的翻译目的。在实践上,在之前“三维转换”的基础上看到了不足,完善了冯全功所说的“生态翻译学对审美纬度历来不够重视”[3]的缺点,提出了“十化”译法。
“生生之谓译”是生态翻译的本质和真谛,“生生”这两个字中,前一个“生”是原语生态中生命体的“生”,后一个“生”是译语语态生命中的“生”。 在生态翻译学的视域下,译者需要把原文生命“转生”为有生命的译文,使两者的语言生态环境都有生命,“译文延续原文之生命,原文亦能生生不息”[4]。
在“生生之谓译”的基础上,理念上要不断进步,实践上也要推陈出新,在生态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以及“三维”转换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同时也应该具备“十大意识”,即:(1)仿生意识,比照生物具象;(2)延生意识,类比同生共存;(3)简约意识,追求简化精练;(4)完成意识,补缺形成一体;(5)自然意识,回归无机自然;(6)生机意识,关注有机生物;(7)多样意识,维护多元共生;(8)原生意识,依归原始样貌;(9)适境意识,发挥主体功能;(10)宗衡意识,统筹协调平衡。[5]
二、原作生态环境及译者背景分析
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和诗人,《威尼斯商人》作为其四大喜剧之一,无疑是最成功的作品。《威尼斯商人》诞生于1596—1597年。作品的生态背景,正处于英国阶级矛盾激化的时期:16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萌芽,英国专制王朝实行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得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暂时联盟,然而16世纪90年代末,在农村,“圈地运动”加速了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关系恶化;在城市,资本主义手工工厂大量出现,加剧了资本主义和个体手工业者与平民的矛盾,引起底层人民的反抗,使社会动荡不安,逐渐强大的资本主义与王室的联盟渐渐瓦解。因为《威尼斯商人》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货船行驶海外的故事开头,才有了夏洛克作为底层犹太教放债“个体户”与安东尼奥资本新贵之间的矛盾激化所形成的“喜剧外表,悲剧内核”的故事内容。
《威尼斯商人》是最受中国读者喜爱的莎士比亚剧作之一,因此中国学者对其翻译的研究和实践经久不衰。从19世纪初林纾翻译的《威尼斯商人》(《肉券》)到最新的更符合戏剧舞台表演需要并展现了原文诗歌韵律美的方平译本,无不体现了国人对《威尼斯商人》这部作品的喜爱。出于更为严谨的译文鉴赏对比,本文将应用梁实秋和朱生豪的散文体译本进行生态翻译学角度的研究。
朱生豪(1912—1944)是中国杰出的翻译家、诗人,出生于浙江一个家道中落的商人家庭,家境穷迫且幼失怙恃,却未被现实打倒,坚持刻苦读书,凭借才学进入杭州之江大学继续学习,并开始了自己的诗文创作和翻译实践。朱生豪上大学期间,中华民族正处于风雨不断的艰难时期。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过程中,朱生豪曾两次因日军侵扰而仓皇出逃,辛苦收集的资料和译稿葬身火海,尽管条件艰苦,可用资料匮乏,但他还是没日没夜地坚持耕耘。也正是如此,他的生命因辛勤创作而油尽灯枯,但他的译作生命宛如在战火中涅槃重生,在过了近半个世纪的今天,仍能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他的翻译理论未能留下太多论述,主张“摆出原作神韵,传达原文之意趣”。
梁实秋(1903—1987)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散文家、翻译家、文学批评家,是我国第一位独立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家。他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喜爱古典文学和英文,接受西式教育,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并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在胡适的主持下,梁实秋参与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断断续续花费了38年时间,完成了整部作品,他的翻译原则首先是“存真”。他的妻子和女儿作为他译作最早的读者,因读其译作深感吃力,劝其将译文改得通俗流畅,梁实秋说:“不成,莎士比亚就是这个样子,需要存真。”他在语言和文化维度采用异化策略体现人物特征,适当使用归化,对双关语、俚语和俗语,辅以注释,采用异质文化丰富汉语。梁实秋的译作坚持“存真”和“异化”“归化”的灵活使用,使中国读者能原汁原味地品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同时还能对异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三、汉译本对比分析
现在以“生生之谓译”的目的,从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维度主体,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结合生态翻译的“十大意识”,对梁实秋译本(梁译)[6]和朱生豪译本(朱译)[7]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翻译中两者如何使原文和译文在各自的生态环境下生生不息。
(一)语言维对比分析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8]。英译汉时要从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出发,选择合适的汉语词汇以及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才能从语言维度上成功地实现适应性选择转换并译出出色的译文[9]。
例1
原文:
Salarino:why,then you are in love.
Antonio:Fie,fie!
朱译:
萨拉里诺:啊,那么您是在恋爱了。
安东尼奥:呸!哪里的话!
梁译:
撒:哼,那么你必是有了爱情事。
安:胡说,胡说!
两个译本,都很巧妙地将why 翻译成拟声词“啊”“哼”,都做了“生机化”翻译,语言维角度上不分高下,都彰显出译文生命的传神。 “翻译是译者适应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10]“then you are in love” ,朱译的文本语言显然与中国当时及当下的生态环境相符合。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白话文逐渐在中国社会得到普遍应用并延续至今,生于1912年的朱生豪刚好赶上中国白话文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所以他的“您是在恋爱了”对比于梁的“您必是有了爱情事”,对于当时的读者来说,顺应天时;对于当下的读者来看,更好理解,因此其译文更适应译入语的生态环境。“Fie,fie!”两个fie,梁译的文本是“胡说,胡说!”,所选用的语言显然符合“原生化”翻译,尊重原语言的行文风格,但是从安东尼奥和朋友对话的角度来看,不仅对第一个fie 进行了拟声词处理,同时对第二个fie 进行了延伸扩展,增强了整句话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二)文化维对比分析
“人类生活中没有哪一方面是不受文化影响的,不被文化所改变的。”由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往往存在差异,为了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不仅需要注重原语的语言转换,还需要适应该语言所属整个文化系统,并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内涵的传递。
例2
原文:
Portia:If I live to be as old as Sibylla,I will die as chaste as Dianna.
朱译:
鲍西娅:要是没有愿意照我父亲的遗命把我娶去,那么即使我活到一千岁,也只好终身不嫁。
梁译:
波:如其我活到西逼拉那样老,我也愿是贞洁如戴安娜而死,除非是按照父亲遗嘱的方法出嫁。
注释: 西逼拉(Sibylla),老态龙钟的女预言家。
这段内容出自鲍西亚看到众多不满意的求娶者之后所说的话,这句话中的“Sibylla”和“Dianna”都是有文化背景的allusion(典故引用),也可以说是文化负载词。译入语生态环境下的读者很容易对此产生疑问,梁译的文本处理是通过文后“注释”的方法来适应译入语的生态环境,但是“注释”的内容较为简洁,并且对“戴安娜”的纯洁也未加以注释,不足以使读者完全理解句子。朱译的文本对此进行了“延生化”翻译,用两个文化负载词实际的意义引申来替代使用负载词本身,使读者清楚地理解句子含义的同时,完成对文化维度的译入语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
(三)交际维对比分析
从交际维来看,翻译即是在文化上进行语言间的转换,又是表达交际目的的媒介,因此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11]。翻译过程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例3
原文:
Antonio:In sooth,I don’t know why I am so sad: It wearies me;you say it wearies you.
朱译:
安东尼奥:真的,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这样闷闷不乐。你们说你见我这样子,心里觉得很厌烦,其实我自己也觉很烦呢。
梁译:
安:老实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这样忧愁:使得我也很厌烦;你说使得你厌烦。
这句话原文有两次“it wearies”,两个人都在担忧同一件事,汉语对于这种情况习惯使用“他说他……,我也……”,“也”往往放在后面,承接上文,表示同样。而梁译的文本放在前面,虽然梁在“存真”的角度上完成得很不错,从生态翻译学角度上秉持“原生化”翻译,但从交际角度完成得不够好,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阻碍。而朱译的文本将原文的语序进行调整,更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更好地达成交际维的转换。
四、总结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威尼斯商人》原文的创作背景以及两位译者的翻译背景,以“生生之谓译”的目的,从生态翻译学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结合生态翻译的“十大意识”,对梁实秋译本和朱生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在分析翻译过程中两者对原文生命的处理都各有优势,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说明了生态翻译学在翻译实践上具有有效的指导作用,能帮助译者处理翻译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在多维分析译作的同时,有意识地采用不同方法使原文生命转换成有生命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