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下活检在胃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3-09-02吴磊朱迪张星
吴磊,朱迪,张星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病理科,河南 郑州 450052)
胃癌属于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多起源于胃黏膜细胞,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腹痛、黑便、厌食等症状,但缺乏一定特异性,故较多患者就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甚至伴有远处转移,预后较差[1-2]。临床对于胃癌以早确诊、早治疗为原则,故早期明确诊断对改善胃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胃癌早期诊断方式较多,常见包括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等,均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等特点,但漏诊、误诊风险仍较高,会延误部分患者的救治时机。随着内镜技术不断发展,胃镜下活检已逐渐应用于胃癌诊断中,借助胃镜视野能够清晰观察胃部黏膜结构及形态变化,获取病灶位置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可疑病灶进行病理活检,提高诊断准确性[3]。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胃镜下活检在胃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我院收治的86例疑似胃癌患者。纳入标准:伴有左上腹隐痛不适等症状,且长期反复发作;经常规胃镜检查示胃黏膜浅表性溃疡或糜烂,糜烂溃疡边界不清晰,或黏膜下血管网模糊;精神状态正常;行胃镜下活检;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存在胃癌史;合并其他恶性肿瘤;难以耐受胃镜检查;伴有严重感染性疾病。其中男46 例,女40 例;年龄42~75 岁,平均(54.26 ± 5.18)岁;体质量指数18~28 kg/m2,平均(24.36 ± 1.82)kg/m2。
1.2 方法入选患者均行胃镜下活检及手术病理检查。胃镜下活检:告知患者空腹状态下进行检查,检查前做好局麻处理,并指导患者咬住口圈,确保牙齿不会闭合,之后经口圈将胃镜深入咽部,并逐步进入食管、胃部,在胃镜视野下仔细观察胃窦、胃体、胃脘、胃底及胃黏膜结构、形态等多方面变化,若存在突出性肿块、体积较大或特殊的病理变化,则可采用活检钳切除可疑病灶送检;若患者伴有溃疡组织,则需在溃疡周围分别取样;对于隆起部位,则移除隆起部位后在基底及顶端取样;获得标本后需及时送至病理诊断。手术病理检查:术中初步观察胃部病灶位置、大小、浸润情况及分布氛围等信息,若病灶直径超过1 cm,则需在典型的位置上取材;对病灶直径不足1 cm,则需全部取材。取得的病理标本需以10%甲醛溶液妥善固定,之后常规石蜡包埋切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制片处理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标本内组织细胞学形态、组织分化、浸润程度等多方面信息,并做好记录。两种检查方法均由高年资的病理科医师实施。
1.3 观察指标①胃癌检出率: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胃镜下活检胃癌检出率。②诊断效能:统计胃镜下活检诊断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③一致性分析:采用κ 检验分析胃镜下活检诊断胃癌与手术病理检查的一致性。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一致性采用κ 检验(κ>0.75 表明一致性极好,κ 为0.4~0.75 表明一致性尚可,κ<0.4 表明一致性差);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胃癌检出率两种检查方法的胃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诊断价值胃镜下活检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98.61%(71/72),特异度为100.00%(14/14),准确度为98.84%(85/86),阳性预测值为100.00%(71/71),阴性预测值为93.33%(14/15);κ 检验显示,胃镜下活检诊断胃癌与手术病理检查一致性极好(κ =0.959,P =0.000)。
3 讨论
胃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临床认为其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遗传、饮食、癌前病变等因素有关[4],其中Hp感染最为常见,属于胃癌较为明确的致癌因子。Hp 感染后可释放代谢毒性物质损伤胃黏膜组织,并协同胃酸共同攻击胃黏膜防御系统,造成胃黏膜组织充血、水肿,逐渐发生溃疡或糜烂,久之则导致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长期食用熏烤食品、腌制食品也会增加胃癌发病风险,当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摄入过量后,可刺激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遗传在胃癌发病中也至关重要,临床认为存在胃癌家族史的患者发病率远高于正常群体。胃癌恶性程度较高,早期明确诊断并予以手术治疗可提高患者预后生存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病情进展至晚期后则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生存率偏低,故尽早明确诊断尤为重要。
手术病理检查是胃癌确诊的金标准,术中能够准确取材并实施病理检查,以准确鉴别良恶性疾病,但其创伤性较大,临床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5]。胃镜检查属于临床新一代诊疗技术,使用一条纤细、柔软的管子经口伸入胃部,借助光源器发出的强光能够帮助医师清晰观察胃部各个部位形态、颜色及结构等多方面变化,为临床诊断提供充足信息;同时在胃镜下能够对可疑组织进行活检,将可疑组织切除后送至病理检查,亦可达到手术病理检查的准确程度,且操作简单、创伤、所需时间短,故更适用于临床早期检查[6]。本研究结果显示,86 例疑似胃癌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72 例,胃镜下活检确诊71例,两种检查方法的胃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胃镜下活检诊断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高;进一步经κ 检验显示,胃镜下活检诊断胃癌与手术病理检查一致性极好(κ =0.959,P =0.000),提示胃镜下活检对胃癌的诊断效能较高,在胃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需要注意的是,胃镜下活检仅可对部位组织选择性取材,且受胃镜视野范围影响,无法全面观察病变组织,故在对病灶及周围组织全面分析方面不如手术病理检查[7]。胃镜下活检亦会受到操作者经验等方面影响,钳取的部位、深度及尺寸均会影响最终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一旦取材错误则会出现漏诊、误诊情况。因此,临床需开展专业化的技术培训,确保操作者经验丰富,能够实现镜下快速多点精准取材,保证钳取的组织大小、深度及数量均符合要求,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与其他诊断方式相结合,优势互补,为胃癌的检出提供更可靠的证据。
综上所述,胃镜下活检诊断胃癌具有较高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且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一致性极好,可作为胃癌诊断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