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滁州市乡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3-09-02吕玉顺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7期
关键词:滁州市农产品农业

吕玉顺

(滁州市农业农村技术推广中心 安徽 滁州 239000)

产业发展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核心, 是解决一切农业农村问题的根本前提。 近年滁州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1],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作为总抓手,发挥资源禀赋,坚持提升产业质效和竞争力, 大力实施科技强农、 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有效拓展了农业功能、延展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产品加工水平[2]。

1 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养业稳步提升

滁州市坐落安徽省最东部, 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城市,也是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江淮之间丘陵地带。 地域总面积1.35 万km2,耕地面积全省第一,为1 005.19 万亩,年均气温15.4℃、降雨1 000~1 100 mm,气候温暖、土壤肥沃, 适宜粮油、 果蔬、 畜牧、 水产等各类特色农产品生产、 加工与经营。 近年滁州市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作为首要任务, 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575 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101 万亩,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到2022 年全市已建成设施配套、 生态良好、 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682 万亩,播种粮食1 237.7 万亩,总产量465.9 万t,喜获“十九连丰”,位居全省第三。 依托21 家省级蔬菜标准园、45 家市级标准园, 全年实现蔬菜播种58.52 万亩,总量136.3 万t,年增7.3%,年产能稳居全省前三。 现有规模畜禽养殖场1323 家, 畜产总量55.3 万t, 猪牛羊禽等总量40.8 万t, 猪肉总量22.1 万t。 水产品总养殖面积95.3 万亩,产量38.8 万t,全省第一。 重点打造南谯区、定远县食用菌产业示范县(年产已实现3.8 万t、4.9 亿元),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共117.5 万亩(全省第二),建设果蔬茶药试验示范基地10 个(实现滁菊、艾草、芡实、葛根、甜叶菊等道地药材面积超27 万亩)。

1.2 主导产业基本成型

滁州市立足资源禀赋,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等示范创建[3],培育出天长芡实、定远生猪、凤阳贡米“一县一业”全产业链示范县3 个,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7 个,1 个国家级、10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9 个,认定“二品一标”362 个,滁州贡菊、 明光绿豆、 滁州鲫等地理标志农产品11 个。2021 年天长市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主导产业芡实),凤阳县小溪河镇(桃、葡萄)、明光市涧溪镇(艾草)先后获批国家级产业强镇,施集镇井楠村 (茶叶)、 定远西卅店镇高潮村 (双孢菇)等10 个获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椒县襄河镇千佛庵村(稻虾)、定远县吴圩镇高埂村(水蜜桃)等43 个获批省级“一村一品”,初步形成了以优质粮油、畜牧、水产、林茶蔬、道地药材为主的五大特色支柱产业。 并在南京设立了滁州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2022 年全市销往沪苏浙地区初、深加工农产品共470 亿元,增幅8.7%。

1.3 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农产品加工决定农业附加值[1],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 滁州坚持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协同发展,2022 年全市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6 家、总数80 家,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1 060 亿元,增长12.9%,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7 家、总数280 家,产值增速7.1%,同期提高12.7 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3.5 个百分点。 近年滁州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断升级,成功招引了盼盼、银鹭、养元、东鹏、光明、今麦郎、德青源等16 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落户, 培育凤宝粮油、 永言水产、达诺乳业、华丰粮油、牧马湖集团等246 家本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市经开区、天长汊涧、凤阳小岗、全椒十字、琅琊经开区等13 个规模农产品加工园(包含50 亿元园区4 个、10 亿元园区8 个和10 亿元企业7 家),原料基地、仓储物流和加工销售等环节均已配套完善,正不断升级改造。

1.4 乡村业态融合发展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贯穿一二三产业, 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连接城市和农村,是拓展农业产业功能的重要抓手。 滁州市依托江淮分水岭风景道[3],支持凤阳、来安、琅琊先后获批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定远县高埂村、来安县仰山村、南谯区井楠村被认定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发展省级休闲旅游园区17 个,已逐步形成来安桃花节、全椒龙虾节、小岗葡萄文化旅游节、定远梅白鱼旅游文化节、南谯草莓采摘节等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农事节庆活动,催生了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网红打卡地。到2022 年,全市发展各类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园区(农庄)251 个,年带动就业人次3.7 万人,接待旅游人次972.2 万人, 营业收入达到41.4 亿元, 增幅12.2%,赋能产业快速发展。

2 主要做法

2.1 坚持规划引领,重视政策扶持

始终将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 《滁州市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 重点开展龙头企业培育、 园区建设、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品牌创建、融合发展“五大提升”行动。 依照《滁州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滁州市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方案,以“两强一增”行动为引领,着力培育天长芡实、定远生猪、凤阳贡米、全椒稻虾、明光艾草、来安蔬菜、南谯食用菌琅琊果蔬等8 个体量较大、融合程度较高的产业集群,坚持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五化”发展路径[3],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明确谋划到2025 年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增长至1 930 亿元,年均增长约8%,农业劳动生产率达4.9 万元/人、农业亩均产出率达10 800 元,年经营性收入50 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超30%[4]。

2.2 坚持示范创建,推广典型模式

支持小岗村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 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围绕小岗片区4 镇9 村、4.2 万亩区核心区,聚力打造“百亿小岗”。 成功举办2022 年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小岗)大会,引入首期10 亿元的小岗春光产业基金, 北大荒中央厨房、亭城彩食鲜、 高科种业等12 个项目达成投资意向。目前已建成了小岗盼盼食品、安徽蒸谷米科技、天邦汉世伟种猪养殖、小岗振兴粮油、中益米业加工仓储等10 个项目,在建凯盛浩丰智慧农业、新锣食品、世纪汉方中药饮片、垚鑫生态甲鱼养殖等13 个项目,待项目投产后, 预计2026 年总产值可超100 亿元,建立小岗村产业发展新标杆,谱写“小岗精神”新篇章。

2.3 坚持招大引强,提升发展动力

滁州市坚持双招双引一号工程, 成立绿色食品产业链在内的“八大产业链”,市领导牵头担任“链长”,组建产业链党委和工作专班,编制产业链发展规划,绘制产业链“招商地图”,实施“党建聚链、助企发展”行动,紧扣项目洽谈、签约、开工、投产全周期,形成环节推进工作机制。 针对重点项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度、高位推进,发挥顶格谋划、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的引领带动作用,先后成功招引北大荒垦地融合示范区、凤阳凯盛浩丰、琅琊奶酪博士等一批重点项目。 2022 年滁州市累计招引绿色食品产业链项目187 个、总投资680.84 亿元,项目数、投资额均位居全省前三。

2.4 坚持要素支撑,优化产业生态

2022 年全市争取中央、 省级农业农村专项资金33.25 亿元,同比增长30.34%。依托市融资担保公司,在全省率先设立市级农担分公司,8 个县市区均成立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和乡村振兴投资公司, 创新融资风险分担“3322”模式(即由融资担保公司、省信用担保集团、银行、当地政府按照3∶3∶2∶2 比例同担风险责任), 累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贷款7.27 亿元,受益主体532 户。 建立财政、基金、银行、保险、担保“五位一体”协同支农机制,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9.4%。以宅基地制度改革为契机,累计流转闲置宅基地4 739 宗,就地入市126 块、2 938.43 亩,盘活闲置村庄建设用地支持乡村产业发展。 完成252 名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3 200 余名高素质农民培训,举办“千企百校·智汇滁州”人才招聘专场活动,招募88 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就业。

3 面临突出的问题与困难

3.1 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滞后,有待升级完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已取得很大进步, 但仍然存在水利、道路硬化不足、电网设备布局散乱、陈旧、冷链物流滞后、网络电商普及率低等典型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呈现无序状态, 不利于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 大规模加工及品牌销售等各环节快速协调发展,阻碍了产业化进程。

3.2 全程农业机械的自动化程度不高,有待转型升级

农业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目前本市已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而油料作物、畜牧业、水产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等领域机械化水平还较低,相对缺乏能够适应丘陵地区生产的农业机械。 作物间、区域间、环节间的机械化差异也较大,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迫切需要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加快机械化转型升级。

3.3 高端农产品品牌缺乏,有待培育打造

目前主导产业发展和布局已基本形成, 农业品牌发展也取得长足进步,但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仍然不足,农产品附属价值不高,大而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不多, 而且品牌保护意识普遍淡薄,品种质量参差不齐,假冒、滥用品牌现象常有发生,不能形成品牌效应。

3.4 专业技术人才趋紧,有待引育

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才强则乡村强,人才短缺动摇农业根基。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推进,城市基础建设和民生保障日渐完善, 吸引了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就业, 众多留守中老年人群普遍成为农业生产主力, 农村专业技术、 经营管理人才紧缺问题突显。 迫切需要加强人才引育、加速产业质效提升,才能加快实现产业聚人才、人才助产业的良好局面。

4 发展路径与对策

4.1 保障生产要素,主攻产业规模聚集

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水利局、交通运输局、经信局、供电公司等有关各部门,深化合作,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水利、网、电、仓储物流、社会化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稳固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利用政策和金融激励,坚持双招双引一号工程,招引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专业人才返乡入乡就业创业,引进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扎根农村带领产业发展; 深入开展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鼓励农户以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向经营主体进行流转承包地[5],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色优势区建设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基地,发展规模化经营;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依托高质高效绿色种养技术,重点培育天长芡实、全椒稻虾、定远生猪、明光艾草、凤阳贡米、来安蔬菜、南谯食用菌、琅琊果蔬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发展产业化联合体,重点培育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链主”龙头企业,采取“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6],发挥龙头带动,加快全产业链提速增效,实现产业规模聚集发展。

4.2 强化产业支撑,主攻科技、机械发展

4.2.1 实施科技强农 实施返乡农民创新创业工程,推广定远县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发展模式,支持滁州市国家农业科技园、 天长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等11 家国家级农村创业园区、 孵化基地升级打造。 加强科技特派员制度,采取聘、选、派、育等方式,2025 年计划发展科技特派员800 名[3],实现行政村服务全覆盖,开展“千名专家智汇千村百镇”活动,选派千名农业专家帮扶结对镇、村,推动“一村一品”产业发展。 支持种业提升行动,做好种质资源保护、良种开发利用和优质品种示范推广, 充分发挥良种在农业生产中高产、高质、高效的优势作用。 积极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过程中具有的高效协同优势,重点打造天长市永丰镇、南谯区章广镇等数字乡村试点示范,树立全市农业数字化改造典型, 推动全市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化运营主体。

4.2.2 实施机械强农 支持全柴动力、 大同农机发展壮大,打造全国农机装备动力基地,争取十四五期间全市农机装备制造年主营收入达到60 亿元。 推动研究院所、校、企联合开发,促进农业机械转型升级,实施农机应用补短板行动, 支持稻茬麦高畦降渍旋耕施肥播种机、水稻印刷播种育秧成套设备、大田育秧床畦成型机等装备推广运用。 坚持农机社会化服务行动,到2025 年建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40 个、育秧中心76 个、烘干中心80 个,实现农业乡镇全覆盖。 坚持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促进农业机械装备在作物种植、植保农艺、产品加工等环节有效衔接,实现经济作物、渔业、畜牧业和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2022 年两项机械化率指标分别为45%、85%)全面提升。

4.3 夯实绿色高效,主攻品牌提升

4.3.1 加强绿色循环种养 坚持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发展原则,不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化肥农药双减量、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双回收、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双提升, 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支持定远等部分县打造绿色循环种养发展示范区,对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粪污综合利用等技术进行示范推广,打造系列绿色循环、高质高效的农业品牌。

4.3.2 加强认证与打造 实施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制度,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深化“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保持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超99%。 继续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在“南谯区滁菊”“天长龙岗芡实”“明光甜叶菊”“全椒龙虾”“明光艾草”“全椒碧根果”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基础上,再建设一批农产品核心生产基地,将地域相近、产品类同的农产品不断整合,支持品牌运营公司加强品牌策划、塑造和推介,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竞争力强的滁字号农产品品牌。

4.3.3 加强营销推广 面向长三角、合肥、南京都市圈农产品销售市场,重点鼓励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7],加快融入长三角3 小时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圈。 同时做好农产品包装品牌标识使用管理,提高包装商标识别度,讲好品牌故事,用好农展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线下专柜平台,建好营销体系,拓展销售渠道。

猜你喜欢

滁州市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习作点评
Mother's hands
习作点评